香港书面汉语研究综述论文

香港书面汉语研究综述论文

【语言学研究】

香港书面汉语研究综述

徐涵韬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

摘 要: 文章主要着眼于近年来的香港书面汉语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讨论港式中文、社区词、区域词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总结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涵盖了构词造词、形义关系、词类转类、特殊句式等热点问题。文章提出,未来的香港书面汉语研究需站在全球华语高度上,以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导向,进一步开拓研究的历时维度,增强研究的全面性。

关键词: 香港书面汉语;词汇;语法;综述

由于长期与祖国内地分离,香港地区的语言生活呈现出与内地迥然不同的面貌,尤其是在汉语书面语系统上,两地更是差异显著。香港汉语书面语的特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并出现了几篇高质量的综述性论文,如《全球华语国内研究综述》《香港与内地书面汉语对比研究综述》《香港社区词研究综述》等[1-3] 。香港书面汉语是一个有着广阔研究前景的选题,近年来也涌现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综述的基础上,对这一选题的相关研究做进一步的总结与归纳。

自2011年起,北京和上海开始积极申请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12年获国务院批准,2013年开始实施。因此作为稳健性检验,将2011年和2012年的交叉项纳入回归方程中,其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表明过境免签政策有效性的回归结果并不具有随机性。综上,可以认为本文的回归结果是显著且稳健的。

一、 指称形式与概念研究

在香港书面汉语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使用了三个影响力较大的概念:港式中文、社区词和区域词。

(一) 港式中文

“港式中文”的概念是随着香港书面汉语研究的深入而提出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早期研究者在“港式中文”概念的具体内涵上争议颇多:田小琳指出,“港式中文是中文与英文夹杂的混合文,是口头粤语夹杂英语的混合语的反映”[4];黄坤尧认为“港式中文以粤方言为语法架构,是在粤方言的基础上掺杂英文语词而成的”,明确了港式中文的基础语言是粤语[5];张振江则指明港式中文有两种基础语言:“一是以香港话为语法架构,杂用英文语词,二是以国语为语法架构,杂用英文或/和香港话语词”[6]。可见,早期研究者只把“港式中文”一词作为“汉、粤、英糅杂”的香港书面语的统称来使用,对其的本质认识较浅。

任意多边形工具一次只能画一种颜色的形状,它可以随意地画不同的形状,组合成新的卡通图案,增加幻灯片的趣味性(和Photoshop中的钢笔工具操作相似),如图7所示。

在研究中,学者们不断深化了对“港式中文”的认识。邵敬敏、石定栩提出香港书面汉语系统的三个层级:标准中文、港式中文和粤语书面语,并对港式中文进行研究,指出港式中文并不全然等于香港书面汉语,它代表的是“内地人的可懂度为50%~95%”的“具有香港特色的汉语书面语”[7]。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在《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比较》一书中给“港式中文”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以标准中文为主体,带有部分文言色彩,并且深受粤语影响,在词汇系统、词义理解、结构组合、句式特点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与标准中文有所不同,主要在香港地区普遍使用的汉语书面语[8]。自此,“港式中文”概念的内涵被正式确定下来,后来研究者多在这一论述的框架下进行相关的考察与分析。

(二) 社区词

“社区词”是香港学者田小琳针对香港书面汉语词汇提出来的概念。1993年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上,学者田小琳发表《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6) 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第12页。 ,首次提出“社区词”的名称,此后田教授又陆续发文对“社区词”进行阐述:社区词指在某个社会区域内流通,反映该社会区域的社会形态的一批词语,包括反映该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的词语。社区词与和方言词、文言词、外来词并列,成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来源的有机组成部分[4][9-10]

田教授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释“社区词”的,她指出“社区词”是“社会区域词”的简缩,其中“社会区域”指“以社会形态来划分的区域”,“主要指社会制度的背景不同”[11]。可见,“社区词”是一个涵盖“社会形态”及“地理区域”两方面的概念,它不应仅被看作汉语词汇的地域变体,还应该体现着社会形态的属性,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等。此外,田小琳还进一步讨论了社区词的广义和狭义之分问题,社区词确立的标准问题,香港社区词和香港使用的外来词、粤方言词之间的界限问题等[11]

(三) 区域词

此外,着眼于不同华语区域的词汇差异现象,学者汤志祥提出了“区域词”概念。汤志祥较早进行不同华语区域之间的词汇对比研究[12-13],并从词汇使用的空间范围出发,使用“区域词”来指称在华语其中一个区域通行的词语[14]。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汤志祥明确了“区域词”的定义:“华语区域特有词语实际上是存在于华语的母体(以内地为代表的主体性语言)与它的子体(流行于港澳台新等分体性语言)聚合而成的整个语言集团那部分带有明显地区特征的差异性词语”[15]

用于堆放硫酸铵等稀释材料,形状上有突起感,有一定高度,纹理上较为规则,色调上一般呈现白色,区域上有道路到达,在沉淀池或灌水池附近。堆料区典型影像,见图4(c)。

目前,肥胖对肝癌预后的影响尚存争议。毕华强等[6]发现,肥胖肝癌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者,且肥胖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刘家宏等[7]研究表明,肥胖的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缓慢。另有国外研究[8-9]证实,肥胖的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风险较高。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一步评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肝癌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实际上,社区词和区域词的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相同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内涵上:社区词更强调某一社区特有词语的社会形态属性,区域词则更表现出对词语通行的地域及空间的关注,并注重从华语体系的角度探讨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动态变化:“不同区域之间的‘特有词’会相互交流并相互吸收,部分‘特有词’会逐渐成为‘双区’‘三区’共享词语,甚至进入共同语。”[16]

本文使用“香港书面汉语”的指称形式,在共时层面能够纳入该地区词汇、语法等诸子系统的研究成果,还能涵盖在相关概念尚未成熟时所取得的学术突破,从而较好地呈现相关方面研究的全貌。

二、词汇研究

在造词理据方面,郑媛讨论了香港词汇的修辞理据[17];盛玉麒在研究香港社区词与通用词词汇交集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两地用词之间具有构词理据的一致性[18]

(一) 造词和构词研究

1.造词研究

数据建模是把现实所拥有的数据资料转变成为有一定内在逻辑的过程。对于煤矿系统来说,其主要在于采煤过程中的掘进巷道和地层两类煤矿井下空间目标,因此对煤矿井下是煤矿信息系统重要的内容。而巷道是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重要的通道之一,巷道是将煤从工作面通过传送带送到地面的通道,是整个煤矿矿井的核心部分。在煤矿井下巷道掘进的过程中,通过仪器测量的数据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煤矿能够正常地开采,尽量较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造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造词理据及造词法两个方面。

香港书面汉语词汇部分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有些学者着眼于内地和香港两地的词汇差异现象,讨论香港书面汉语词汇在造词和构词、义类及形义关系上的特点;有些学者则从词汇外部角度出发,探讨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的语源及其进入大陆共同语后的表现。

在外来词的引进方面,邵敬敏[34]考察了其来源及其汉语化历程,指出香港外来词派生能力和组合能力强,在引进过程会充分“汉语化”,如使用汉语特色词缀、多进行双音化和多音节化等,并根据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区别了狭义和广义的外来词。在研究方法上,该文采用了“三维”比较法,分别比较香港外来词与外语、上海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

在造词法方面,孙银新总结香港词汇特有的造词法有类推、俗称、又称、泛化等,指出香港社区词的产生更多地受到地域文化多元性的影响,其词汇系统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理据性更鲜明更突出、地域文化色彩更浓厚的特点[19]。刁晏斌深入考察了香港词汇的缩略造词手法,指出香港词汇系统中存在大量临时性组合的简缩以及三音节成词的双音词简缩现象,其缩略语具有面广量大、复现率相对较低和可懂度相对较高等特点,并讨论了香港造词简缩观上的特点[20]

同形异义词是学者们考察的重点。杨蔚、孙银新将同形异义词分为理性意义不同、色彩意义不同、语法意义不同等三种类型[30-31],杨蔚还指出造词偶合、词语义发展不同步、借用、多文化变化方向等是两地同形异义词产生的原因[30]。胡娟将同形异义词分为词义完全不同、词义义位增加、词义引申不同三类进行研究[32]。石定栩、刘艺、陈长书重点讨论了偶合产生的同形词与词义引申不同造成的同形词,认为后者的主要表现是理性意义上的不同,包括所指对象与搭配对象两方面的差异[33]

构词研究主要包括构词词素研究和构词法研究。

在构词词素方面,田小琳指出:随着词语负担的信息量的增加,香港社区词中有些双音节词可以组词,成为有一定能产型的构词成分[21],这些双音词实际上就是葛本义先生所说的“合成词素”。孙银新进一步综合考察了香港社区词中单纯词素和合成词素在历史来源、语音形式、义项数量、语义范畴、语法属性等系统中的表现,并分析了香港社区词的构词特点,主要体现在高频词素构成的同族词较多、有些构词词素呈现类推模式等方面[22]

赵敏从构词法角度对华语三音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包含香港词语在内的华语三音词的结构、语义与构字特点,指出:华语三音词多是偏正式词语,并广泛利用隐喻机制构词,“特征属性+义类”是其基本语义结构方式,并进一步考察了指人类词缀,如“者”“员”“仔”等[23]

(二) 词的义类及形义关系研究

1.词汇意义类聚研究

以词语表现的意义为标准,学者们对香港书面汉语的特色词汇进行分类。胡士云罗列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的香港特色词语[24],田小琳进一步分出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黄色及黑社会用语等类别[13]。汤志祥更加细致地总结社会生活中公共交通、家用电器及科技产品、职业和身份等方面的特色词汇[14]。谢耀基则立足于香港的多文化现象,总结出反映社会通俗文化、迷信文化、交际文化等内容的香港社区词[25]

站在全球华语的高度上,学者们对不同华语社区里意义相近或属于同一词群的词汇进行语义和用法上的综合考查,如 “插”类词[26]、“讲话”类词[27]等。这些成果对我们扩宽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类聚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构建华语体系有着极大的意义。

“香港外来词的数量特别多,使用频率特别高,品种也特别全”[34],是香港词汇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类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香港外来词进行了讨论研究。

2.形、义关系差异研究

内地和香港书面汉语系统的词汇,存在着特殊的对应关系:有时同一词形会表达不同词义,有时相同词义会用不同词形来表达,有时相同词形的词词义相近。苏金智、李文斌把这三种差异模式称为形同义异、物同名异、同中有异,其中同中有异指的是名称和所指虽然一致,但其词义有扩大、缩小和褒贬色彩的差别[28-29]。前两种模式的差异词语被称为同形异义词、同义异形词。

2.构词研究

(三)一般词语的多角度研究

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表达手段,田小琳,李斐从类型学角度讨论香港书面汉语构词时的特殊语序,指出:同素异序词的语序不是定语后置,而是典型的修饰语——中心语结构[69]。田小琳、马毛朋进一步研究了港式中文中的特殊语序,如认为这些变化不仅来源于英语的影响,还反映了港式中文和通用中文焦点的差异[70]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碘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合成,甲状腺素对调节生理机能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大白菜有养胃生津、利尿通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吃白菜可起到滋阴润燥、护肤养颜的作用。大白菜中的纤维素有润肠排毒作用,对于缓解老年人便秘很有帮助。

在译名的翻译方面,陆小美[35]扩展研究范围,对比海峡两岸和香港的译名翻译情况,邹幸居[36]细致描写了内地、香港译名在人名、地名、电影、科技术语等方面的差异,得出“内地译名以直译为主,香港译名以意译为主”的结论。韩媛媛[37]进一步对电影译名进行了专题考察。

原理搞清楚了,还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回归函数通常是未知的,回归分析的任务是根据数据去估计回归函数.很多情况下都是假设回归函数是线性的,更复杂的情况估计难度更大,例如也可能用形如a+bx+cx2的二次函数进行拟合,那样将涉及3个系数的估计.

刚刚走到走廊,两个人就发现了楼兰的母亲。老人站在不远处跟一位医生解释着什么,表情卑微,拘慬不安。他们声音很小,可是语速很快,间或着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手势。罗衫刚想过去看看,却见老人突然给医生跪下。她的动作快得令人不敢置信。她的眼泪在跪下的瞬间喷射而出。医生慌了手脚,试图扶她起来,她却赖在地上,砰砰砰地给医生磕起了响头。走廊里三三两两地走动着病人和护士,稀奇古怪的目光之下,老人苍白的头顶在逼仄的走廊里起伏不止——她像一条溺水的狗。

在外来词的使用方面,汤志祥[38]列举了直接夹用的英语词及其转义或缩略用法,指出新闻媒体多夹用英语词。谢之君[39]进一步讨论了外来词使用上的灵活性,外来词能直接进入语言,并且音译意译并重,有“音译词多、直接形式进入多”的特点,这使得港式中文整体上更加洋化。

迈凯伦携旗下豪华车阵容登陆2018广州车展,长尾传奇”迈凯伦运动跑车系列600LT将首次亮相华南地区,并借此迈凯伦入华五周年之际,向广大中国消费者彰显品牌对速度与激情的极致追求。迈凯伦汽车中国及亚太区新任董事总经理George Biggs先生全面解读了迈凯伦运动跑车系列最新车型—全新600LT。

2.一般词语语源研究

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的来源较多,吴永德[40]指出其有粤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语、内地旧有词语以及自造词等五个来源,朱广祁[41]进一步指出香港词汇系统内部的变化,如词义的引申变化及行业语的引进等,会产生一些特色香港词语。邓景滨[42]讨论了新词语自创、内选、外借三个来源,指出内选的范围不仅包括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还涵盖了新加坡和其他海外华人居住地区。廖京京[43]则讨论了地区特有词、外来词、方言词、文言词等方面的内地香港书面汉语词汇差异。

若施工单位采用潜孔锤冲击钻进工艺,有丰富的施工经验,确保采空区顶板不发生大的塌落,可采用潜孔锤出冲击孔到底。

3.一般词语进入共同语研究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事业的日渐深入、与香港地区交流的日益频繁,香港词语也不断渗透、融入内地汉语词汇系统中。立足于港词角度,陈建明指出进入内地汉语的香港词语有丰富的形象色彩与语体色彩[44],陈艳秋则从结构方式的角度将其分为缩略词、派生词、类化词等类别进行进一步分析[45]。从内地汉语的角度出发,杨必胜认为港词北进对普通话有填补空位、以繁代简、丰富表达的作用[46],刁晏斌研究了香港词语进入后内地汉语词汇所产生的变化,如增加新词或新义项、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扩大等[47]。徐朝晖进一步探讨了内地汉语吸收香港词汇方式,包括照单全收和进行语音或词汇的改造等[48]。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姚颖[49]、尹雪璐[50]、周崴嵬[51]、苏金智[52]等。

三、语法研究

早期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对内地和香港两地书面汉语语法方面的差异做出粗略的描写,如吴永德[40]、李国正[53]等。张宁较早对香港书面汉语语法特色进行专题论述,讨论内容较全面且深入,考察对象包括重叠、缩略等构词手段,词类活用、词语搭配以及有字句、比较句、反复问句特殊句式,该文还探究了这些特色产生的原因,包括粤方言、古汉语、外来语的影响等。接下来,我们分词法、句法两大部分对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总结[54]

(一) 词法层面

1.词类内部研究

词类内部研究即针对词类内部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员进行的功能和用法的考察。主要研究对象为副词:马毛朋以程度副词为考察对象,讨论了香港特有的“极之”“劲”“爆”“认真”等程度副词,还比较了内地香港通用的“至”“极”“好”等词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55]。周志平考察“更”和“又”,发现“更”可以连接意义上并列或递进的句子,有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意义,“又”可用来联结主语相同的两个句子[56]。方艳进一步探究了“更”与动词短语搭配时的显隐、重叠情况等[57]

此外还有连词、量词、致使词和英文词的研究。马毛朋探究香港连词在句法功能、语义关系和语用方面的特点,考察重点包括其所连结的语法单位的性质和它们的使用频率和语体色彩等[58]。沈敏、杨彬研究量词“间”与处所名词的搭配形式,发现香港“间”搭配的多样性更显著,与“房屋”类名词搭配的倾向性较低,并指出在语义泛化和粤语影响综合作用下,内地“间”的搭配范围有所扩大[59]。张静则深入考察致使词“使”“令”“让”在结构类型、功能及共现词方面的句法特点及其在语用上的特殊表现[60]。邵敬敏、吴立红研究香港书面汉语中原形借用的英文词,指出这些直接进入中文句子的英文词,在句法上仍需要适应汉语原有的规则,如遵循汉语的组合造句规则、按照汉语的特点在词性或词形上发生变化等[61]

2.“词的转类”研究

“词的转类”是香港书面汉语语法变异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指某一词类突破语法限制,在使用中有了另一类词类功能。吴永德[40]、李国正[53]、张宁[54]对其做了初步描写,并将其称为“词类活用”,苏金智[62],何自然、吴东英[63]指出这是英语影响下产生的“词性改变”。石定栩、朱志瑜讨论了发生在不同词类之间和词间的小类之间的转类现象,前者包括形容词或名词作动词,名词或动词作形容词等,后者包括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非谓形容词用作一般形容词等[64]。李斐进一步探究了虚词之间的活用和转类,包括副词、拟声词等[66]

我对此不敢苟同。长这么大,我还没看到有不客气一番就把礼物收下的。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老婆便猜测蒋利学是不是嫌钱少,王姐说不会,气管镜一个小手术,他还想要多少?可能是他怕取不出来,所以才不敢收。

(二)句法层面

1.短语结构和语序相关问题

石定栩、苏金智、朱志瑜讨论了香港书面汉语里述宾结构带宾语和述补结构带宾语的特殊语法结构[66];石定栩、朱志瑜、王灿龙分析了其特有的范围短语、时间短语、时段短语、频率短语等的构成及其句法位置。这两篇文章还研究了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包括全能动词“制造”“懂”“认识”,表示数量的“多”“超过”“接近”“少于”以及“怀疑”“相信”“证实”等词,并讨论了对指示代词“这”以及结构助词“的”的句法表现[67]。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探究了粤语、文言文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变异的影响,考察内容包括量名搭配、前置语法标记词、文言功能词、特殊照应语及介词结构“在+X+下”等[68]

1.外来词专题研究

伴有其他疾病的产后抑郁症患者,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很重要,如失眠、躯体疼痛等,往往有些症状消失了,抑郁情绪也会迎刃而解。

2.特殊句式

刁晏斌是香港书面汉语句式研究方面的代表性学者,他常以某一句式为具体考察对象,将传统内地、香港对比发展为华语社区多地横向对比方法,对句式在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不同表现做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并采用数量统计和频率计算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这些语言现象在不同言语社区中的差异与融合。刁教授重点考察了三类被动句:“被”字句以及使用文言被动标记的“遭”字句和“获”字句,指出:台港澳地区多用较有古典色彩的“获”及“遭”,两者有如意及不如意的感情色彩之分;大陆社区多用“被”,并发展出能产性极高“被xx”句式[71-73]。除被动句外,刁教授还考察了“有+VP”[74]、“搞”字句[75]、“将”字句[76]等句式,其研究步骤通常为先考察不同言语社区中同一句式在语义倾向、结构类型、使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再从该句式实时情况入手揭示所反映的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融合趋势,这些研究方法对深化句式对比有极大的意义。

赵春利、石定栩两位学者在特殊句式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研究通常先提炼出句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征,如差比句的标记、值性和值度等特征[77],再如“经”字句的时间标记、主语关联、条件标记、否定标记等特征[78];再逐一考察香港和内地书面汉语中该句式在这些特征上的共性和差异,最后从语言内部如重新分析机制、语用经济原则等角度探究差异的成因。赵春利、石定栩还重点考察了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有信心”句式,研究了港澳台中文“有信心”句带宾语小句结构在否定、情态、语态、主语等方面的特点,并论述了语义迁移与句法迁移的辩证关系:句法迁移往往导致语义迁移,但语义迁移的性质、数量、范围和程度并非均质的、平衡的,进一步发展了语言接触理论[79]

在语法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注重结合新的理论与方法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有篇章语法和语体语法两个方面。在篇章语法方面,石定栩、王冬梅着重讨论了港式中文在关联词语的使用、零形回指用法的制约突破、指称标记的使用三个方面的特点[80]。在语体语法上,学者们讨论不同语体中存在的特殊语法现象,主要集中在公文语体[81-85]、商业语体[86-87]以及新闻语体方面。其中,新闻语体的语法研究较为深入:吴东英,许谦文指出香港娱乐新闻具松散型和参与型功能范畴的语言特点,并讨论了方言变异和语体变异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88];吴东英、秦秀白、吴柏基进一步研究了香港报刊语言口语化的表现形式和功能,讨论了语域变异的现象,指出口语语体风格和书面语语体风格的交叉与混用是香港报刊语篇体裁互文性的主要表现形式[89]

四、研究展望

结合以上香港书面汉语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未来该方面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第一,在研究视野上,将研究眼光放宽至全球华语层面,并始终关注香港书面汉语的微观研究。

以往的香港书面汉语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香港与内地的语言对比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学者们也逐渐认识到香港书面汉语的研究不应局限于两地对比的狭小范围,试图从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或全球华语的层面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主要著作成果有《当代汉语词汇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词语现状研究》《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研究》《两岸四地立法语言中的情态动词研究》《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1~3)》[90-95]等,主要词典成果有《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96-99]等。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华语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100],从全球华语的高度上讨论香港书面汉语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全球华语研究的发展,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发掘香港书面汉语的特色和发展规律。此外,我们的研究还应该深入到更微观的方面,如某个虚词或某类特殊的结构或句式,争取揭示香港书面汉语的深层规律。

第二,在研究理论上,坚持以理论为导向,充分利用和发展言语社区、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等社会语言学理论。

可是青瓷没有等到那一天。王金贵是条披着羊皮的狼,他骗了她,他不是单身,有家有室,而且养了好几个情人……

香港是一个重要的华语社区,是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邵敬敏[101]指出:港式中文是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和功能变体这三种语言变体的综合体,“具有语言接触的多重交叉模式、语言变异的综合变体、语言接触的多种形态”[102]。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关注其作为地域变体的相关特征,多将研究重点放在香港与外来语的接触上,在未来,我们可以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等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对其功能变体、社会变体方面的研究,考察其与汉语方言、其他华语言语社区的差异与融合,在研究中进一步阐释、发展相关理论。

第三,在研究维度和内容上,既坚持共时研究,又发展历时研究,在维度上增强研究的立体性;既关注词汇、句法等传统研究重点,又积极探索语用、篇章、语体等新式研究领域,在内容上丰富研究的多面性。

既有的研究通常关注香港书面汉语在共时层面上区别于其他言语社区的特色,较少涉及历时层面的研究。现阶段的香港书面汉语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保存着古语词,还沉淀着特殊的文言文句法[102],刁晏斌进一步阐明了其与早期现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103]。从历时角度追溯香港书面汉语的发展脉络,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提升我们对现代汉语史的认识与理解。此外,我们还应尽可能扩展香港书面汉语的研究内容,不仅局限于词汇、句法等传统的研究领域,也密切关注香港书面汉语在语用、语篇、语体等方面的特殊表现,使香港书面汉语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祝晓宏,周同燕.全球华语国内研究综述[J].语言战略研究,2017,2(1) :49-59.

[2]张明辉,张静.香港与内地书面汉语对比研究综述[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91-97.

[3]陈峰.香港社区词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7(17) :62-64.

[4]田小琳.社区词[M]∥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46-551.

[5]黄坤尧.论港式中文[M]∥程祥徽,林佐瀚.语体与文体.澳门:澳门语言学会,澳门写作学会,2000:1.

[6]张振江.“港式中文”初探[J].当代港澳,1996(2) :57-60.

[7]邵敬敏,石定栩.“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84-90.

[8]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比较[M].第2版.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4:6.

[9]田小琳.香港社区词研究[M]∥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83-590.

[10]田小琳.社区词与中文词汇规范之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2(1):53-59+115.

[11]田小琳.香港社区词研究[J].语言科学,2004(3):29-37.

[12]汤志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1):103-109.

[13]汤志祥.论20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2000(2):37-42.

[14]汤志祥.汉语词汇的“借用”和“移用”及其深层社会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4-51.

[15]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4.

[16]汤志祥.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5(2):40-48.

[17]郑媛.港台词语存在及流行的修辞理据探析[J].修辞学习,2004(4):62-64.

[18]盛玉麒.香港社区词与当代汉语流通词汇交集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2):6-13.

[19]孙银新.香港社区词的造词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7(3):9-17.

[20]刁晏斌.港台汉语独特的简缩形式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1):7-13.

[21]田小琳.从社区词中的多音节词说起[J].语文建设,2001(12):4-5.

[22]孙银新.香港社区词的构词词素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39(2):108-114.

[23]赵敏.基于语料库和统计的华语三音词考察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8(2):27-35.

[24]胡士云.略论大陆与港台的词语差异[J].语文研究,1989(3):14-18.

[25]谢耀基.香港的多文化现象与港式中文[J].方言,1997(3):174-177.

[26]祝晓宏.华语视角下“插”类词的语义变异、变化及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11(2):77-83.

[27]郭熙.华语视角下的“讲话”类词群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12(4):2-9.

[28]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1994(4):90-96.

[29]李文斌.浅谈港台和大陆词语的差异模式[J].南平师专学报,1999(1):17-18

[30]杨蔚.香港地区报刊港式中文与内地同形词语的差异分析[J].求索,2004(2):218-219.

[31]孙银新.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的对比研究[J].武陵学刊,2013,38(1):132-139.

[32]胡娟.从同形异义、异形同义看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及其成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1(1):64-68.

[33]石定栩,刘艺,陈长书.同形词意义差别的来源——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汉语中的同形词[J].南开语言学刊,2011(2):128-139+188.

[34]邵敬敏.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0(3):3-12.

[35]陆小美. 两岸三地英语来源外来词翻译对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1.

[36]邹幸居.香港与大陆译名差异现象浅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2):133-136.

[37]韩媛媛.论电影片名在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翻译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4):149-152.

[38]汤志祥.香港粤语里的英语词语[J].方言,1997(3):178-182.

[39]谢之君.香港接受外来语的几点启示[J].语文建设,1998(7):34-36.

[40]吴永德.香港汉语同大陆汉语的词汇、语法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1):88-94+102.

[41]朱广祁.港台词语研究与大陆汉语词汇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1992(2):25-29.

[42]邓景滨.港澳粤方言新词探源[J].中国语文,1997(3):227-231.

[43]廖京京.香港词汇与大陆词汇之比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44]陈建民.香港文化词汇是如何融入普通话的[J].语文建设,1994(7):29-33.

[45]陈艳秋.新时期来自港台的新词语及其社会心理透视[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102-104.

[46]杨必胜.试论“港词北进”[J].语文建设,1998(4):40-43.

[47]刁晏斌.流行在大陆词语中的“港台来客”[J].北方论丛,2001(2):95-96.

[48]徐朝晖.港式中文与普通话用词差异的原因及辞书收录香港词语准确性探讨[J].语言与翻译,2018(1):31-35.

[49]姚颖.浅析港台用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渗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4):77-80.

[50]尹雪璐.《香港社区词词典》中的“香港社区源词”[J].大众文艺,2010(12):100-101.

[51]周崴嵬.内地与香港词汇的差异与融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40-41.

[52]苏金智.两岸四地词汇相互吸收趋势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6(4):1-10.

[53]李国正.香港语言的特点与规范[J].厦门大学学报,1998(4):112-115+120.

[54]张宁.港台与大陆书面语语法差异[J].山东大学学报,1994(4):31-38+10.

[55]马毛朋.港式中文程度副词简论[J].汉语学报,2014(4):67-73+96.

[56]周志平. 港式中文里的副词“更”——兼谈“又”[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57]方艳.港式中文“更”的语言功能考察[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17,36(4):41-45.

[58]马毛朋.港式中文连词调查报告[J].汉语学报,2012(4):64-72+96.

[59]沈敏,杨彬.基于语料库的大陆与香港量词“间”的对比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9(1):29-35.

[60]张静.香港与内地常用致使词对比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61]邵敬敏,吴立红.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4):37-44.

[62]苏金智.英语对香港语言使用的影响[J].中国语文,1997(3):219-226.

[63]何自然,吴东英.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和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82-87.

[64]石定栩,朱志瑜.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J].外国语,1999(4):2-11.

[65]李斐.港式中文词类活用现象调查报告[J].汉语学报,2012(4):73-80+96.

[66]石定栩,苏金智,朱志瑜.香港书面语的句法特点[J].中国语文,2001(6):558-564+579

[67]石定栩 ,朱志瑜 ,王灿龙.香港书面汉语中的英语句法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4-12+81.

[68]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J].语言文字应用,2002(3):23-32.

[69]田小琳,李斐.港式中文同素逆序词考论[J].汉语学报,2014(1):61-68+96.

[70]田小琳,马毛朋.港式中文语序问题略论[J].汉语学报,2013(1):69-75+96.

[71]刁晏斌.两岸四地“被”字句对比考察——两岸四地被动句对比研究之一[J].语文研究,2013(2):17-23.

[72]刁晏斌.两岸四地的“遭”字句及其与“被”字句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70-77.

[73]刁晏斌.两岸四地“获”字句对比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2):67-76.

[74]刁晏斌.两岸四地“有+VP”形式考察[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1):27-51.

[75]刁晏斌.台港澳地区“搞”的使用情况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80-83+88.

[76]刁晏斌.两岸四地“将”字句及其使用情况考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5):37-43.

[77]赵春利,石定栩.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经”字句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7(1):25-33.

[78]赵春利,石定栩.港式中文差比句的类型与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6):8-16.

[79]赵春利,石定栩.两岸四地汉语“有信心”句式的异同[J].汉语学报,2014(2):27-36+96-96.

[80]石定栩,王冬梅.香港汉语书面语的语法特点[J].中国语文,2006(2):118-126+191.

[81]王晖.追本溯源 各放异彩——大陆、台湾和香港公文比较[J].应用写作,2000(4):15-17.

[82]柴俊星.两岸四地公文语体、语汇的差异[J].汉语学习,2011(2):51-54.

[83]王培光.香港与内地判决书法律语言的比较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35-42.

[84]郑友阶.香港中文法律中的词汇规范问题[J].华中学术,2017,9(3):168-175.

[85]郑友阶.香港中文普通法文本的语言问题[J].华中学术,2018,10(3):204-212.

[86]亓华.香港内地广告语中的谐音双关与社会文化[J].现代语文,2006(2):12-14.

[87]黎蕾.大陆和香港商标语言的特征差异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2(8):24-26.

[88]吴东英,秦秀白,吴柏基.香港报刊语言口语化的表现形式和功能[J].当代语言学,2004(3):248-256+286.

[89]吴东英,许谦文.方言变异还是语体变异?——内地与香港娱乐新闻语篇范畴的差异分析[J].中国语文,2000(1):35-41+94.

[90]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1]刁晏斌.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92]苏小妹.两岸四地立法语言中的情态动词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0.

[93]刁晏斌.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94]吕同舟,刁晏斌.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2[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95]亢世勇,刁晏斌.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3[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5.

[96]邹嘉彦,游汝杰.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K].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7]魏励,盛玉麒.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K].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98]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9]李宇明.全球华语大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00]刁晏斌.全球华语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8.

[101]邵敬敏.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8,26(6):28-33.

[102]邵敬敏,石定栩.“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84-90.

[103]刁晏斌.“港式中文”与早期现代汉语[J].山西大学学报,2012(1):49-53.

Written Chinese Study in Hong Kong :A Summary

XU Han-tao

(School of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of Hong Kong-style Chinese, community words and regional words were studied. The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s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uch as word formation, coinage law,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meaning, word-class shift and special sentence types, were analyz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study of written Chinese in Hong Kong should conduct diachronic study and enhance the research comprehensiveness under the sociolinguistic theory.

Key words : written Chinese in Hong Kong; vocabulary; grammar; summary

收稿日期: 2019-04-10

作者简介: 徐涵韬(1996 —),女,广东揭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词汇。

DOI :10.14168 /j.issn.1672-8572.2019.04.13

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4-0080-09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  

香港书面汉语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