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论文_代年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论文_代年平

(渠县望溪初级中学 渠县 635200)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太发达,学起来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时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进行综合处理,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步骤

1、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理清教学环节,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好教学设计。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比如需要交互的可用Authorware制作,以展示为主可用PowerPoint来完成。教学时要灵活运用,不能一刀切。

3、备课前要先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为课件的制作做好准备。

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分类编排,以备在制作时便于调用。按照备课的顺序设计制出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

1、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主要根据语文课文内容,并结合教学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织。通过交互实施双向交流,从而达到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素质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设计时要做到:文字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形。

3、多媒体课件中,要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比重要适宜,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环节

1、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欣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诗的意境,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就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考,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2、能优化课堂结构,突显重点,化抽象为具体

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阅读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像《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蝙蝠和雷达》这类科学性较强,并且无法观察、体验到实际场景的推理性说叫文,教师不大好把握;原理讲多了就把课上成了自然课。学生对这类内容也不好理解,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文中的描述摸不着、看不到。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能采用给学生看挂图或投影片,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以上方法我们都曾尝试过。由于课件的静止或简单抽象难以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兴趣不浓、想象不足、理解有限,给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带来困难。我们在实践中根据这类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情境。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3、能拓展课堂学习空间,搭建平台,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资源,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实现,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考虑到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如果只靠传统方式,让学生读、老师讲,学生是无法体会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因为现在的学生见到的高科技的大桥太多了,赵州桥相比现代高科技的大桥,实在不足为奇。但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赵州桥的创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赵州桥有关的图片,历史知识,课文朗读,以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既可以从课件中领略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又可以从历史的源源长河中,领略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使学生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开放式学习,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总之,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论文作者:代年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论文_代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