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对健康有害吗?_疟疾论文

全球变暖对健康有害吗?_疟疾论文

全球变暖对健康有害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害论文,变暖论文,全球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算机模型表明,随着全球大气温度上升,将会爆发许多疾病。所预料祸患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

现在科学家们几乎无人怀疑大气正在变暖,大多数人也都认为大气变暖的速率正在加快,而且这种温度变化的结局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甚至中学生都能大谈一番某些可以预见到的后果:海洋增温,冰川融化,以致海平面上升,海水要淹没许多地势低洼的沿海地区的定居点。同时适宜农耕的地区将发生变迁,气候模式也将愈加难以捉摸,而风暴灾害则更为严重。

还有一些不甚广为人知的效应,其影响同样有害。据计算机模型预测,全球变暖及其引起的其他气候变化,将会明显扩大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和流行区域。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预言看来正在变为现实。

大气变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健康。最为直接的是形成更多、更猛、更热的热浪,如果夜间不足以冷却缓解的话,热浪尤其凶险诡谲。不幸的是夜间冷却不足似乎不出所料;大气变暖不平衡,在夜晚、冬天以及纬度约50度以上的地区,温度上升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在有些地方,与热浪有关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时预计翻一番。此外,持续高温会促进烟雾形成和过敏原的扩散。这二者都与多种呼吸道症状有关。

即使是不太直接的影响,比如天气模式的变动——特别是加剧洪水、旱灾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以及导致天气迅速动荡等,全球变暖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威胁。上个世纪里,由于大气持续变暖,结果干旱地区的旱季持续得更长,暴雨骤降更为常见。这类灾害不仅因淹溺或饥荒造成人员死亡,而且还通过不同方式促使传染病发生、复发与传播。

这样的前景极伤脑筋,因为传染病犹如传说中的魔鬼,一旦放了出来就很难再弄回瓶子里去。传染病一次爆发或许不如一场暴虐的洪水或持续干旱吞噬的人多,但它一旦在社区扎了根,通常就难以根除,而且还会向其他地区蔓延。

发展中国家由于预防和治疗资源短缺,传染病的控制问题尤显艰难。而发达国家也有可能遭传染病突袭而蒙受损失,就象去年那次那样,西尼罗河热病毒(WestNile Virus)首次在北美爆发,纽约有7人丧命。如今,国际商贸旅游活动频仍,世界一地出现某种传染病,如果其病原微生物找到适宜的环境,就能够迅速地给远处的几大洲带来麻烦。

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洪水和旱灾,也可通过其他途径隐秘地损害人类健康。旱涝灾害能够危害作物,使之易受病虫杂草侵染,从而减少粮食产量,潜在地造成人类营养不良。而且这些危害能够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地迫使发展中国家迁移全部人口,导致人口过密以及相关疾病比如结核病的发生。

大气变暖而天气随之变得更为极端和变幻莫测,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变暖后加快了水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来自海洋的水蒸汽升至大气中,然后凝结为降雨。变暖了的大气能对海洋加热(导致更快地蒸发),而且比起较凉的大气还能容纳更多水汽。当这些过量水汽凝结时就会更为频繁地以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海洋被加热之时大地亦被加热,干旱地区可能因此而变得极度焦热,焦热扩大了气压梯度(后者形成风),招致紊流风、龙卷风及其他强风暴。此外,伴随全球变暖而改变了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也能使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时间与地区分布产生偏移。

下面,笔者将更为详尽地论述全球变暖及扰乱了的气候模式所产生的令人忧心的健康影响,当然也不能不指出,其后果并非尽是坏事。炎热地区的高温可以减少蜗牛数量,而蜗牛在血吸虫病(一种寄生虫病)传播中有其作用。大风常常可以驱散污染物。对于寒冷地区来说,暖冬可以减少与寒冷有关的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作。但总而言之,更为多变的天气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可能引起新的应激与严重惊扰,从而掩盖其任何益处。

热天是蚊子的天下

蚊子传播的疾病,诸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和好几种类型的脑炎等,属于随着全球变暖而引起人们最大关注的问题之列。蚊子从受感染动物或人体吸血时,就带上了致病微生物,病原体随之在蚊虫体内繁殖,这样蚊虫就会把致病剂量的病原体传染给下一个被叮咬的个体。

据估计,蚊子传播的疾病会日益流行,因为传播疾病的昆虫媒介物对气象条件甚为敏感。寒冷对人类有利,因为寒冷将蚊虫活动限制在处于最低温度之上的季节和地区。冬季严寒能立即杀灭许多虫卵、幼虫和成虫。按蚊传播疟疾的致病寄生虫(如恶性疟原虫),仅在气温通常高于60华氏度的地区造成疟疾持续爆发。与此相似的是,传播黄热病和登革热的埃及伊蚊(Aedesaegypti),也只在气温绝少低于50华氏度的地方传播病毒。

高热同寒冷一样有效地杀灭蚊虫。然而在其可存活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大气变暖,蚊子繁殖速度加快,叮咬次数增多。同时,变暖加速了蚊子体内病原体的繁殖和成熟。在68华氏度条件下,未成熟恶性疟原虫要26天才能发育完全,而77华氏度时,仅需13天即发育成熟。传播恶性疟原虫的按蚊只能活几周,天气变暖则增多了疟原虫及时成熟以及蚊子传播疾病的机会。随着所有地区变暖,蚊子就可能扩散到其原先不能存在的禁区,从而带去疾病。此外,夜间和冬天气温变暖了,也能使蚊子在原栖息地在更长时期内引发更多疾病。

大气过热并不是促使蚊媒传染病增多的唯一因素。全球变暖所招致的频繁洪水和干旱,为蚊虫(其干燥的虫卵仍有活力并能在死水中孵化出来)开辟繁殖场所,故旱涝二者均可有助于引起传染病爆发。洪水退后会留下不少水洼,干旱时溪流也会变成一些死水坑,而且人们会找出容器来盛水,这些坑洼锅盆之类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新生蚊虫的孵化器。还有,如果气候变化或其他过程(例如栖息地受人类影响而发生变迁)减少了正常情况下阻止蚊虫生长的捕食动物种群,蚊虫繁衍就会得到另一种促进。

蚊子大进军

疟疾和登革热是随着全球温度上升极有可能明显扩散的蚊虫传播的两种疾病。疟疾(其特征是发冷、发热、疼痛和贫血)每天致死3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儿童。一些模型预计,到21世纪末,持续变暖将使疟疾潜在传染区从占世界总人口的45%扩大到约占总人口60%的地区。考虑到目前。尚无疫苗可用,病原寄生虫也在对特效药产生抗药性,这实在是个坏消息。

诚如模型所预计的那样,疟疾正在热带南北重新出现。美国曾经是按蚊的“根据地”,疟疾数十年前在此流行过。到20世纪80年代,蚊子控制计划及其他公共卫生措施已经限制了该病在加州的影响。然而,自1990年起创记录的最热的十年开始以来,在得克萨斯、佛罗里达、佐治亚、密执安、新泽西和纽约(以至多伦多)的持续高温期间均出现了局部传播疟疾的爆发。这些事件毫无疑问是带了疟原虫的旅游者或蚊子偷乘所惹起的祸端。很明显疟原虫在美国找到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够暖、够湿,还有大量蚊子能把它们传给当地并未出行的受害者。疟疾已经回到朝鲜半岛、南欧和前苏联部分地区,以及南非的印度洋沿岸地区。

登革热即“断骨热”(一种类似于流感的严重病毒性疾病,有时引起致命性的内出血)也在蔓延。目前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是都市城区及其周围)估计折磨着5千万至1亿人口。过去10年里该病扩大了在美洲的发病区域,到20世纪90年代末时已蔓延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该病也已登临澳大利亚北部。对它尚无疫苗,也没有特效药。

尽管疟疾和登革热的这些扩散确定与预测相符,然而传染增多的原因并不能最后肯定地归咎于全球变暖。其他因素诸如有利于蚊子繁殖的环境破坏、蚊子控制和其他公共卫生计划的放松、以及药物和杀虫剂抗药性增强等恐怕也有干系。但在全球变暖的其他预计后果与疾病爆发同时出现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为气候因素起着作用。

世界各地高地上的情形同样如此。恰如所预见的一样,在那里,变暖的气候伴随着植物与蝴蝶一同出现在许多高山上,而且高山冰川正在融化。1970年以来,热带地区温度终年处于冰点以下的海拔高程几乎已经上升了500英尺。同时向上进军的还有蚊子及蚊子所传播的疾病。

19世纪,在非洲的欧洲殖民者定居在较为凉爽的山区,以躲避低地滋生疾病的危险瘴气。如今许多这类避难所受到牵累。南美、中美洲、亚洲、东非和中部非洲的高海拔地区都在报道发现蚊虫及其引起的传染病。过去曾因温度阈值而局限于低纬度地区的伊蚊,1980年以来已被发现出现在印度北部高原1英里之上以及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1.3英里高处。伊蚊的发现加大了登革热和黄热病随之登场的危险。登革热这种病本身已经突破了其在墨西哥塔斯科的传统1英里界限。蚊虫迁徙模式的变化在山区比在海平面上变得还快。这种种变化均可视为气候变化及疾病可能扩张疫区的标志。

机会致病生物喜好接连

发生的极端天气

伴随气候变暖而来的气候高易变性,在引起某些媒介传染病的爆发上,其作用可能比气温升高本身还重要。例如暖冬继而是干热的酷夏(随着大气升温就会变得尽人皆知的气候模式)有利于圣路易斯脑炎及其他在鸟类、城区蚊子与人类间周期性活动的传染病的传播。

这种后果看来促发了西尼罗河热病毒去年在纽约市的突然出现。谁也不清楚这种病毒究竟是怎样进入美国的,但有种解释病毒在当地宿存并增殖的可信的说法,突出的是天气对库蚊活动的影响,说库蚊造成了那次大传播。生活在城区的库蚊常在潮湿的基脚、街沟、下水道或受污染的水池里产卵。

天气、蚊子与病毒间的相互作用大概以下述方式导致某些变故:1998年—99年的暖冬使得许多蚊子能存活到早临的春天。春夏干旱使富于营养的有机物汇集到蚊子的繁殖场所,同时干旱杀灭了有助于限制蚊虫数量的草蛉、瓢虫等天敌,也使鸟类因可分享的水坑越来越小、越来越少而更爱群集,许多水坑自然时常成了蚊子出没之处。

一旦蚊子带上病毒,干旱时的热浪就会加快病毒在蚊虫体内成熟。带毒的蚊子随后觅食吸血,会将病毒迅速传播给鸟类,鸟类受侵染后,蚊子吸血时也象鸟类一样更多地被侵染,最后蚊子四处觅食把病毒传染给人类。8月底的几场暴雨又促进了库蚊及其他蚊子的繁殖,进而多释放出一批潜在的病毒携带者。

象蚊子一样,其他传播疾病的媒介物也往往是“害人虫”——在混乱条件下繁殖很快、种群兴旺的机会致病类有害生物,而这样的混乱条件对于其他有着较为专化的需求的物种是不利的。20世纪90年代,气候的变异性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新的鼠病:媒疫汉塔病毒性肺病综合症(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性肺病。如果人吸入了啮齿动物分泌排泄物中隐藏的病毒粒子,这种传染病就会从动物传染到人身上。1993年美国西南部一系列极端天气,即持续干旱间或有强降雨,使初次爆发的人类鼠媒疫病:成了公众的注意焦点。

首先,地区性干旱促使啮齿类的捕食者——猛禽(猫头鹰、鹰、草原隼、红尾鹰和茶隼)、郊狼和蛇类动物总量下降,其后,由于干旱招致的1993年初罕见的几场大雨,啮齿类获得了丰富的食物,如蚱蜢和矮松果等。由此造成的鼠类数量激增,使得过去一度不活动的或局限于小群鼠类身上的病毒,感染了许多啮齿动物。夏天干旱复又来临之际,啮齿动物进入居民区寻找食物,于是就把疾病带给了人。到1993年秋,鼠类数量大减,蔓延的疫情随之缓解。

汉塔病毒性肺病综合症后来在美国的几场发作之所以得到控制,其部分原因在于现在早期预警系统可以提醒人们什么时候必须加强灭鼠工作,以及人们已经懂得更加小心地避免接触鼠类的排泄物。但在拉丁美洲,这种疾病已经发生,有些不妙证据表明,该病可以由人传染给人。

没塔病毒首次发作的自行终止表明,生态系统通常可以经受得住偶发性极端气候。生态系统甚至能因天气条件的季节性变化而得到增强,因为生活在多变气候下的物种必须形成应对变动范围广的生活条件的能力。但持久的极端天气或天气起伏变动幅度很大就会摧毁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例如海洋持续变暖正危及珊瑚礁系统,而干旱诱发的森林火灾也在威胁到森林。)生态系统剧变是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最为深刻的方式之一。病虫害控制是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而人们并未充分认识其价值的益处之一。包容多样化物种且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有助于遏制有害生物。如果持续变暖和极端天气终致更多生态系统失衡,这种破坏就会滋长机会致病生物种群,从而促进疾病扩散。

不洁饮水

除了令以上述及的媒介生物传播传染病加剧之外,全球变暖还可能使饮水传播 的疾病包括霍乱(严重腹泻的一种病因)发病增多。变暖本身就能促进这种变化,干旱洪水的次数与范围陡增的影响也是如此。干旱竟能有利于水媒传染病发病,这听起来好象很怪,然而干旱能耗光安全饮用水的供应,还可使污染物浓集,要是没有干旱的话这些污染物本可以仍然处于稀薄状态。此外,干旱期间缺乏清洁饮水妨碍到卫生质量及因腹泻或发烧而损失大量水分的人安全补充水分。

洪水以不同途径促进经水传播的疾病。洪水把污水和其他来源的病原体(如Cryptosporidium)冲进饮用水源,还可能把粪肥冲入饮水源。粪肥和污水加上水温变暖均可使有害藻类形成不断扩张的水花。其中有些藻类水花对人体有直接危害,人若吸入其蒸气就会中毒,另外一些水花污染鱼类、贝类、人吃了这些东西会生病。最近的发现已经证明,藻类水花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威胁人类健康。随着水花长大,水花支持各种病原体增殖,其中就有霍乱病原——霍乱弧菌。

1997年和1998年,变暖了的印度洋带给非洲海角部的大雨就提供了一个例证,说明由于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洪水增多将会让人们受到怎样的影响。那几场倾盆大雨不仅引起了蚊子传播的两种传染病——疟疾和裂谷热(一种流感样人畜共患的致死性疾病)——的突然蔓延,而且还造成了霍乱的爆发性流行。

在其西方,1998年10月,“米奇”(Mitch)号飓风在整个中美洲肆虐达3天。由于得到了变热的加勒比海提供的能量,那场飓风带来的洪流吞噬了至少11000人。但这仅仅是浩劫的开始,在随后的凶讯中,洪都拉斯报道了数千例霍乱、疟疾和登革热。从今年的2月份开始,空前的降雨及一系列旋风覆盖了大半个南部非洲。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洪水造成几百人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霍乱与疟疾同时传播。这类事件还会严重阻滞受害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相关的公共卫生进步达数年之久。

解决办法

全球变暖带来的健康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为应付这类危险所采取的步骤。而理想的防范策略则包含多项配套的措施。

一是改进监测系统,使之能及时地辨明传染病或带毒媒介生物的发生或复发。一有发现即可快速启动针对媒介物增殖的控制措施而不致危害环境,即可忠告公众如何自我保护,即可为危险人群提供疫苗(如有疫苗可获),并施以及时治疗。

今年春天美国东北部控制西尼罗河热病毒的行动就是遵循的这种模式。一发现该种病毒已经存活过冬季,公共卫生官员就提醒人们清除院子中存留死水的容器以防蚊子从中繁殖。他们还把能吃掉蚊子幼虫的鱼类引入雨水井内,并在污水中施用了杀虫药剂。

然而不幸的是,在世界上多数地区,全面监测计划还不现实。甚至即使存在疫苗或有效治疗手段,许多地区还是无法获取或加以分配。但愿这些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能成为全世界优先考虑的事情。

第二是着重于预测气象和其它环境条件何时有利于疾病爆发,以便把疾病传播危险减至最低程度。如果气候模型表明某一地区很可能发生洪水,官方可以预先多储备一些应急用庇护所,并增加物品供应。如果从卫星照片和近岸水体采样发现,与霍乱爆发有关的藻类水花正在形成,官员就应提醒人们对受污染的水加以过滤,并通知医疗部门多安排人手、床位及治疗用品。

1999年见报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卫星监测的好处。表明用卫星图像探测两个特殊海区的海水变暖及非洲海角部葱绿的植物,可以提前5个月测出该地区裂谷热的爆发。如果上述评估促成了对动物的预防注射,就可能抢先遏制住人畜的疾病流行。

防范策略的第三项措施就是直接对付全球变暖。对全球变暖负有责任或加剧变暖效应的人类活动必须加以限制。几乎没有谁再怀疑燃烧矿物燃料供能,同时把二氧化碳及其他吸热气体即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对全球变暖起着显著作用。清洁能源必须迅速而广泛地投入应用,无论是大肆耗能的发达国家还是不能指望其缩减能源利用的发展中国家都该如此。(提供卫生设施、住房、食物、至冷及家里生火做饭等要耗能,抽水、净化水及海水脱盐用于灌溉也要耗能)。同时,森林和湿地需加以恢复,以吸收二氧化碳与洪水,并在污染物沾染供水之前先滤除污染物。

世界各国的政要要是够明智的话,就该认识到他们有责任为这些解决办法找到出资渠道。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在逆境发生之后都具有补偿能力,但其前提条件是不遭受持续挑战或一次又一次接连的破坏。联合国组建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政府间委员会计算出,要阻止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升高,需要大幅度削减60%—7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笔者担心,有效的纠正措施不会足够快地得到实施。气候未必是逐渐变化的。现在正使全球气候系统失稳的多重因素说不定会造成气候陡然跳离其当前状态。世界随时都可能突兀间变得更热甚或更冷。这种突发性剧变对健康极具危险性,故而必须不惜任何代价予以避免。WW

标签:;  ;  ;  

全球变暖对健康有害吗?_疟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