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海南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海南特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特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中首要的问题是制定切合实际而又有操作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具有根本性、长期性、方向性及全局性的认识、谋划与决策。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战略。以往对海南产业结构战略研究不少,有些研究很有见地,但由于情况的变化或当时所需条件的不具备,加之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局限性,因而缺乏可行性和简要明了的基本概括。现在,经广泛讨论,虽有“三足鼎立”等简要概括,但仍有不同意见,需要深入研究。

海岛经济是海南经济的明显特点,此种经济的发展,往往出现自我性与封闭性,因而对“两通”(交通、流通)具有更大的依赖性。海岛经济的另一明显特点是拥有丰富可靠的海洋资源。虽然市场经济并不十分强调资源的自我供给,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商品生产却是所有经济学家都给予肯定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海南特区作为特定的海岛经济,同时还有中国唯一的热作基地、热带及海洋风光旅游度假休闲基地和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的特点。所以,从海南的资源优势出发,考虑到海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经济发展所必要的支撑,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在于:依山靠海,发展“两通”,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兴岛富民。三大支柱产业是:热带农作及其延伸产业;海洋产业;国际商贸业。这里所说的热带农作及其延伸产业,既包括广义的农、林、牧、副、渔业,又包括以热带农作物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及其他轻加工业,如橡胶业、饮料业、海洋食品业等;海洋产业当前主要是以南海石油为依托的石化工业,当然以后自然还会发展以海洋为对象的其他深加工业,包括远洋捕捞及其加工、海洋制药、海洋生化、航运、造船、海洋勘探等;商贸业要背靠大陆,面向世界,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至少要尽快发展成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贸易与金融中心。实现这一战略,从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而言,就是建立三大支柱产业;从发展自然与经济目标而言,就是“依山靠海”;从发展的突破口与优化经济环境(包括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而言,就是“发展两通”;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向而言,就是“兴岛富民”,兴岛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富民。因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就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是资源优势与目标模式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与发展方向的统一,从海南的现实出发,既有客观依据,又可实际操作。

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海南地方产业结构,既是海南建立特区新概念,培育特区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比较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是与发展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相一致的;第二,是与海南的现实及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三,是与适应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及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要求相一致的;第四,是与稳定海南大局、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五,是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全局性的战略转变的要求相一致的;第六;是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政策将实行向产业结构优化倾斜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七,是与当前及今后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的要求相一致的;第八,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

在海南建立以上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并不排斥有希望、有潜力、有支撑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国民旅游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等。但明确海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重点及产业结构的支柱与主体,无疑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的。

海南的大海、沙滩、阳光、空气、椰风果香、黎苗风情以及五指山、万泉河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业发展有前景、有潜力,应该尽快发展。但海南的旅游业能否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或者龙头产业(即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却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所谓支柱产业,主要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撑或基础或命脉作用。龙头产业即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且必须优先发展,才能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产业。一般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往往是在“父母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之后,并且在国民收入水平也相应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得到规模发展。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生产力的相当发展,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相当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是极为困难的。理论如此,实践也是如此。当然,以旅游业为龙头或支柱的个例是存在的,但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据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风光的、风俗的、历史的、文化的,也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或军事的,总之要具备独特性。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必须具备优雅环境、方便的交通食宿和齐全的配套设施。但是,目前以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必须花大气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与困难:其一,基础薄弱。从理论上说,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海南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发展难度大,没有相应的基础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支撑,特别是恩格尔系数达不到相应的绝对值时,旅游业很难发展。这是海南发展旅游业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其二,设施不配套,软环境欠佳,众所周知,要发展旅游业,除必须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外,旅游软件极为重要,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系统与氛围,即吃、喝、玩、乐既要有内容又要有意义,长知识、增阅历、益体魄、有效益,单纯的吃、喝、玩、乐,“走马看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仅仅搞一些星级酒店、娱乐山庄之类的项目就等同于旅游业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旅游业要真正成为龙头产业,就必须在积累建设资金、改善投资环境、进行结构性调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效益与功能,这就必须与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开发与建设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在软件配套、优化氛围、创立系统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购物旅游、风情旅游、经贸旅游、开发旅游等高档次的旅游。其三,交通不方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来去快捷,食、住、玩方便为前提,但目前海南交通业的发展刚刚起步,旅游条件与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背靠大陆的国民旅游方面,过海铁路还一时难以解决,因而造成旅游成本太高(乘飞机过海)或加长旅游时间(乘船过海)。岛内虽有海口至三亚高速公路,但旅游效益不高且交通成本不低。从总体看,旅游交通落后制约着海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四,特色不明显。海南的椰风海韵在全国虽有一定特色,但放到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考察,则基本无特色。而以椰风海韵、吃喝玩乐为基本内容的风光型旅游,对国内收入不高的国民来说,和向往而无财力,对国外游客来说,实际上没有多少吸引力。存在这些问题和困难,并不意味着海南根本没有必要发展旅游业,而是说,应该实现“五个为主”,即国内游客为主、国民旅游为主、深层次开发为主、综合配套为主、突出特色为主。官员旅游是海南的包袱,过多的大酒店,豪华舞厅、娱乐山庄是海南经济所难以承受的,也是旅游设施配套方面的超比例。因此,海南旅游业要顺畅发展:第一,要研讨海南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关键是把握岛情,真正从海南的实际出发,冷静而又科学地认识与思考问题。第二,要下功夫搞好社会治安;第三,要优化旅游氛围,首先是文化氛围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第四,要坚决把过高的物价降下来,制止暴利,惩治欺诈,上述具体措施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涵养旅游资源,万万不可竭泽而渔,坚决制止某些以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破坏去换取经济指标的所谓增长。

对于海南产业结构的战略构想,有若干方案,一是以热带农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二是以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三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农、贸、旅并举;四是最近提出的“以农业基础,加强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建立大进大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新兴工业、热带农业和旅游业将成为海南省三足鼎立的产业基石,实现兴岛富民”。应当说,海南如果没有现代工业的支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将难以发展。问题在于,设计特定的产业结构在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以及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无疑,无论是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模式,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从而兴岛富民。“三足鼎立”也好,“四业并举”也好,“再造香港”也好,建成“一省两地”也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产业结构战略的表述本身,而在于何者更切合海南特区的实际及其发展的客观趋势。因为,产业结构的设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产业结构战略不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部而只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的的途径,因此,在研究产业结构战略时,不能不涉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目的。

显然,再用十多年时间(到2010年)把海南岛建成新兴的工业省是“三足鼎立”的战略目标。对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可能性,回顾世界已经先期工业化了的国家,从时间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早期工业化国家,如欧美各国,从产业革命开始到工业化实现,一般都用了近200年时间;其二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利用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科技成果跳跃式地发展,也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从工业化的特定内涵来看,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普遍采用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工业化概念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其内容与标志既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时又是在现时的比较中确定的;从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是农业工业化问题,也就是说,第一,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缩减到相应的程度。第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下降到相应的程度。第三,工业自身的装备、技术、生产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电子化,满足农业工业化的需要。第四,农业生产广泛运用机械、电力和电气设备,农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第五,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差距缩小。从中国的国情与现状考虑,大致需到205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也就是说,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到下一世纪中期,中国也要用大约10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工业化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由此,从海南的实际出发,能否再用十多年时间就建成“新兴工业省”,确实还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科学把握,直接关系到对于海南特区产业结构的设计与产业结构战略的确定。“三足”能否“鼎立”也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海南特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现状对于海南特区产业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经济愈是落后的地方,教育也就愈是落后,因而也就愈是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可是,经济愈是落后的地方,却又愈没有钱来发展教育,因而教育也就愈是落后。于是,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教育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易于成为落后地区的口号,重视或支持仅仅“落实”在口号上和文件上。这种“两难局面”应该尽快结束。

另一种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是,截止1994年底,海南全省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科研人员以及第一、二产业技术人员的比重甚至低于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这种人才缺乏的严峻局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同时,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与人才引进过程中,必须结合海南产业结构战略通盘并统筹考虑。实践证明,海南的人才不是多,而是少,引进工作不是应该停止,而是应该继续。同时,第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经济力量支撑不了那么大的摊子,就果敢地把规模、规格降下来,切实从实际出发,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发,重点培养急需和实用人才;第二,自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海南是中国的海南,海南经济发展与振兴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振兴的组成部分。没有必要一切所需人才均由自己培养,海南现今也没有力量全部自行培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填平补齐”,“拾遗补缺”方面多下些工夫;第三,人才归位。近几年来,祖国内地大批人才支援海南特区建设,但由于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某些无序状态,因而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人才所学非所用或者所用非所学,人才无序的状况比较严重。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人才浪费;第四,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国情国力,而且教育结构也要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合。海南特区的发展尽管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但对中级知识分子的需求更大,对在职职工的知识深化与更新的需求更迫切。因此,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注重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第五,更多地引进适用技术与人才。技术的引进,除了市场需求要注意外,还要注意适用性和消化力。有时,虽然引进的技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但由于不适用或消化不了,反而是极大的消费或失误。人才的引进也是同样。这要切实引起注意。贪大求洋,贪多图快,往往是新形势下“左”的表现,此外,已经出现的人才回流情况必须设法控制,不然,不仅削弱了海南的人才群体,而且也会在内地造成不良影响。

海南经济特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即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海南特区的产业结构设计要面对海南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既要建立特区新概念,培育特区新优势,又要重视困难,面对现实。

首先,结合海南特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转换思维方式,整理发展思路,重新确定海南经济特区的位置。目前,我国五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且已都具规模,目的一是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二是成为改革试验的领先基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第一目的已基本达到,而第二目的尚大有文章可作。文章的核心在于向“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效益,要优势。这就是说,随着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弱化与消失,特区要依靠自己已经形成的新经济体制优势,而首先是发挥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具规模的长处,上项目、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进一步构建与塑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从而创造良好的特区软环境。

其次,从海南实际出发,重建信心,艰苦创业,着力在规整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方面下功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海南又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因而向海南的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具规模要优势就具有必然性与可能性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内在优势可以无条件地外化,也不意味着只要有了市场经济就有了一切。在传统计划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互相胶着时期,要强化市场经济,使其优势得以发挥,首先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规整市场秩序就是要在坚持经济活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价格管理,尤其要反对暴利行为和商业欺诈,维护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与信用性。同时,要贯彻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利益精神,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为企业的正常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中,也要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行为引入依法行政的轨道;也要加强社会的治安,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健康;也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并优化“国家队”,使之财产保值增值。

第三,认真贯彻“跨世纪的两大战略”与“战略性的两大转变”,从而使海南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各方面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跨世纪战略;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两大战略性转变。在比较与选择海南产业结构方案时,不仅要考虑科技与教育的因素及其影响,而且要平衡当代需要与未来需要,关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诸因素及其平衡;不仅要考虑技术创新,而且要坚持制度创新,把海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在创新与集约的基础上。

标签:;  ;  ;  ;  ;  ;  ;  

海南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