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期均衡汇率的形成机制_汇率论文

论转轨时期均衡汇率形成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汇率论文,时期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如何估计人民币与外币兑换的合理比率,是我国经济界长期以来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应以购买力平价还是以出口商品平均换汇成本(或进出口商品的国际比价)来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吴念鲁等,1989)。80年代初内部结算价的实行开始了汇率政策告别购买力平价的重大转变,1994年初汇率并轨则标志着转变的完成。

虽然我国的汇率政策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了合理的转变,但在理论上,对于是否存在着一个不同于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尚未做出圆满的解答。中国经济正在转轨这一事实使得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了。转轨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既包括资源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流动,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如何在这样一个混合经济体内决定汇率的均衡位置并找到其变动的规律性,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对有关汇率理论发展的述评

相对于其它汇率理论而言,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我国引起广泛注意的一种实际汇率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由两国物价总水平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或两国基期绝对购买力平价乘以两国物价上涨率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它是使我国官方汇率相对于外贸实际需要而言长期高估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在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出现缓慢升值的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理论使部分人产生了人民币可能继续大幅度升值的预期。该理论在中国广受注意的原因还部分地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试图用它来估算和比较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必须承认,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其合理内核,即有关国家的货币数量是决定汇率水平的重要因素,它在比较不同国家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生活水平时也相当有用。但用它来解释汇率的实际变动时却很少成功。经济学家的长期辩论表明该理论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忽视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可能造成的影响(陈岱孙等,1991)。

早在19世纪,大卫·李嘉图在其贸易理论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下观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该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比价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到了本世纪60年代,巴拉萨(Balassa,1964)首次清楚地阐明,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在贸易部门的生产率优势要大于在非贸易部门的生产率优势。发达国家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之比因此便低于发展中国家。而非贸易品价格并不直接影响汇率的决定。结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是根据包含了本国较低的非贸易品价格的物价水平决定的,它必然偏离主要由贸易品价格决定的现实汇率,造成本币的高估。这种偏离是持续的系统的偏离,不一定存在向购买力平价回归的长期趋势。

巴拉萨的工作代表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经济中一个关键指标。到了70年代,这一比价关系在芝加哥被正式定名为实际汇率(Williamson,1994)。从那以后,这种实际汇率的定义被越来越多的文献所采用,以致于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定义已约定俗成(Wickham,Peter,国际货币基金,1993)。这种实际汇率的中心思想可表述为,贸易品的生产或消费与非贸易品的生产或消费之间互为机会成本。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之比是引导资源在这两大部门之间进行配置的关键信号。如果贸易品价格相对提高,生产会从非贸易部门向贸易部门转移,而消费需求则会从贸易品转向非贸易品。反之亦然。

在利用实际汇率概念研究发展中国家汇率决定机制这一领域,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如布莱克(Black,S.W.,1976), 卡沃、 儒志古兹(Calvo and Rodriguez,1977),李桑多(Lizondo,1987)和爱德华兹(Edwards,S,1989)分别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他们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特征之一是它们都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特征之二是它们都表明均衡汇率是由非货币的基础变量决定的,并都随基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特征之三是它们都意味着不适当的货币政策会使现实汇率偏离均衡水平而发生错位(Misalignment)并会导致宏观经济各主要部门的失衡。特征之四是它们都倾向于用一般均衡而不是局部均衡的方法来定义均衡汇率。即至少在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及非贸易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找到处于均衡状态的汇率。

然而,上述模型并不完全适于分析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都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即存在着健全的价格机制。原因之二在于这些模型无法反映转轨经济的特点——即计划调节的份额在逐渐缩小,市场调节的份额在逐渐增大,从而也就无法研究转轨本身对汇率的影响。原因之三在于这些模型中的外汇市场运作及汇率形成机制多以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为依据。而由于这类国家与我国在整个经济体制和外汇管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其汇率形成机制也必然与我国不同。笔者曾根据上述模型用统计方法对我国汇率与有关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研究(见本刊1995年第3期)。 但单纯的统计分析受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很大,而且缺乏令人满意的理论上的说明。研究中国均衡汇率的一条更为根本的途径是在制度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模型。

三、一个以中国转轨经济为背景的实际汇率模型

(一)目前中国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中国在1994年初实施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国际收支经常帐户下的外汇收入基本上都要到指定银行结汇,出口所需外汇则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直接向银行购买。资本帐户下的外资部分可继续开立现汇帐户,但该帐户内的当地费用支付需在指定银行结汇。各外汇指定银行可在新建立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调剂余缺。中国人民银行对各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帐户实行比例管理。在这一制度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汇率基本上由外贸进出口以及参加结汇的一部分外资来决定。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各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实行比例管理,结售汇的总量差额直接影响国家的外汇储备,从而也就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国内物价水平。与此同时,从整个国内非贸易品市场来看,十几年改革的结果形成了国家定价与市场价并存,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并存的局面。此外,随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计划与市场的比例也在变化,总的来说市场的比例在逐渐扩大。

在上述大的框架中,外汇市场,货币发行和国内非贸易品自由市场之间形成了显著的互动关系。而外资的进出,国内非贸易品市场的二元结构及其变化(如计划范围的缩小),以及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如关税的降低和出口补贴的减少)又对这种互动关系本身产生影响。汇率就是在这样一个自身不断变化的互动结构中形成的。

(二)模 型

首先,为方便起见,先将模型中使用的符号及其含义在下表列出,以供读者随时查对。

四、对长期均衡点所做的比较静态分析

围绕着均衡点所做的比较静态分析可帮助我们了解当基础变量(外生变量)变化时均衡汇率及其它内生变量的运动方向。上述模型使我们有可能对所有基础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仅着重研究四个基础变量的影响。它们是:非贸易品价格放开程度β,外资流入量F, 关税T[,1]以及外贸出口补贴s.下面先将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用下表举例归纳如下:③

应当指出的是,为了直观起见,上表只考虑基础变量向一个特定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也适用于相反的情况,只不过结果与上表相反而已。下面对分析结果逐一加以直观的说明。

加强物 外资流 降低关税 减少出口补贴

价管制 入增加

均衡汇率 升值升值 贬值贬值

均衡货币供应量

增大增大 不确定 不确定

均稀非贸易品市场价

上升下降 下降下降

1.增大非贸易品中由市场价格调节的比重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当加大非贸易品中市场调节的比重时,均衡汇率会出现贬值,均衡货币供应量缩减,均衡非贸易品自由市场价格将下跌。这一过程的直观意义可简述如下:当由市场调节的非贸易品价格比重增大时,在当时的自由市场价格水平下,整个非贸易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会上升。这使整个非贸易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自由市场价格便趋向于下跌。与此同时,贸易品在放开价格初期变得相对便宜,人们的购买力转向贸易品市场,外贸出现逆差,外汇储备减少,汇率便因此而贬值,货币供应量也相应缩减。这是国内放开物价所产生的第一轮影响,也是最主要的影响。在随后的阶段,由于非贸易品市场价格的下跌逐渐使贸易品的吸引力减小,贸易逆差得到控制甚至改善,汇率的贬值势头减缓甚至出现逆转,外汇储备趋于稳定甚至回升,货币供应量面临的紧缩压力消失。然而,尽管在第二阶段汇率可能升值,但不可能回到放开物价以前的水平。因为毕竟第一轮影响占支配地位。此外,非贸易品市场价格的下跌一方面对汇率产生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使政府现有预算收入的购买力增大。这部分富余购买力有可能被用于增购贸易品,从而形成另一个贬值因素。

2.外资流入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资本流入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均衡货币供应量增大以及均衡非贸易品市场价格下跌。直观的来说,流入外资的一部分会通过结汇或调剂而直接或间接增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从而造成汇率的升值。结汇的那部分外资会增加政府的外汇储备,从而也会使均衡货币供应量增大,但汇率的升值和非贸易品市场价格的下跌(见后)又使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放慢,从而会抵销一部分使均衡货币供应量增大的压力。在非贸易品方面,汇率的升值使非贸易品相对昂贵,使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降低,从而使得自由市场价格下跌。

3.降低关税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关税会导致均衡汇率的贬值并使非贸易品的均衡自由市场价格下跌。但降低关税对于均衡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直观地来说,削减关税会使贸易品相对便宜,消费者对进口的需求增大,汇率将因此而贬值。在非贸易品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因削减关税而转向贸易品,导致均衡非贸易品市场价格下跌。但对于均衡货币供应量来说,其变化方向是不确定的。虽然汇率贬值无论是从加快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从增加外汇储备来说都是一个使货币扩张的因素,但降低关税却导致进口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从而是一个使货币紧缩的因素。至于非贸易品市场价格的下跌对于均衡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使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降低,从而成为使均衡货币供应量紧缩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它又遏制进口的增长,刺激出口的扩张,稳定并恢复外汇储备,从而成为一个潜在的货币扩张因素。

4.减少出口补贴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减少出口补贴将使均衡汇率贬值,均衡非贸易品市场价格下跌,但均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则是不确定的。可以这样直观地理解:外贸出口补贴的减少使出口经营者的利润减少,出口受到抑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因结汇的减少而下降,均衡汇率趋于贬值。在非贸易品市场上,由于出口补贴减少使得非贸易品的生产相对来说较为盈利,非贸易品供给增加,价格随之趋降。另一方面,出口补贴减少会使政府财政状况得到改善,政府的节余购买力若被用于购买非贸易品,将会增大对非贸易品的需求,从而构成价格上涨的压力。由于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持,本模型在此假设在非贸易品市场上供给的增加大于需求的增加。至于均衡货币供应量方面,出口补贴减少在初期造成的贸易逆差趋势是一个紧缩因素。但随后的汇率贬值和非贸易品价格的下跌却可能扭转逆差趋势,这又构成货币扩张的条件。上述不同因素对均衡货币供应量的最终影响在此尚难以确定。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讨论的案例是针对汇率,货币供应量和非贸易品自由市场价格的均衡水平而言。均衡水平不同于实际存在的水平。实际水平从长期看会趋向于均衡水平,而均衡水平的变动会导致实际水平变动的长期趋势发生变动。

五、结束语

汇率是一个牵动我国对内对外各主要部门,并由所有这些部门的活动共同决定的经济变量。我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所经历的或将要面临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关税的降低以及外资的流入等等,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货币数量的角度来考察汇率的变动仍然是必要的,但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转轨经济来说,制度因素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只有将本国的货币因素,制度因素和国际市场因素纳入一个一般均衡的分析体系,才有希望对汇率的变动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并进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有效的预测。

注释:

②对公式(16),(17),(18)中的三个内生变量进行全微分,可得到相应的雅科比矩阵。可证明该矩阵的三个特征根必然属于下列两种情况之一。(1)一个正实根和两个负实根。或(2)一个正实根和两个共扼复根,复根的实部均为负(证明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属于马鞍点均衡。尽管从数学角度看,马鞍点均衡是不稳定的。但理性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表明,马鞍点均衡可能是经济中唯一现实的均衡,参见David K.H.Begg,1982。

③在比较静态分析的推导过程中, 由于没有实际经验数据的支持,所有系数的大小都无法确定,最终结果的符号有时便难以确定,在不违反常识的情况下,本文根据经验判断做了如下假定:(1)在多数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替代关系。(2)非贸易品属于正常商品,其替代品价格的上升会使对其自身的需求增大。(3)在现行进口管理体制下,货币增长的边际国内消费倾向大于边际进口倾向。(4)国内非贸易品自由市场价格已经接近国际水平,(5)降低关税对进口的刺激作用大于财政因收入的减少对进口产生的缩减作用。(6)国内非贸易品自由市场价格的上升会刺激进口并抑制出口。

标签:;  ;  ;  ;  ;  ;  ;  ;  ;  ;  ;  ;  ;  

论转型期均衡汇率的形成机制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