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言在中学的“水虎”_罗贯中论文

试说罗贯中续《水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浒论文,罗贯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8)02-0066-09

在古代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中,争论最多的就是《水浒传》。争论的问题最主要的又是作者问题。这里先把《水浒传》(百回本)暂分为两部分,前半为施耐庵原作,后半为罗贯中续作。本文要说的就是罗贯中续作《水浒》的问题。罗贯中续《水浒》的问题明确了,施耐庵作《水浒》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最早说施作罗续的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和查继佐,他们的论断是对的,但只是推理而已。主要出于揣测,未能举出事实加以论证,很多人对其持怀疑态度。现在就此问题进一步举例加以证明,或有一得之见,以就正于识者。这里先从《水浒》前后矛盾说起,证明前后非一人之作。

一、《水浒传》前后的矛盾

细观《水浒传》全书,就会发现前后有矛盾,从大的方面来说,前半是梁山英雄反贪官、反政府,杀富济贫,扶弱锄强,反映的是阶级矛盾。后半写的是忠奸斗争,忠臣报国,奸臣误国,奸臣害忠臣,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对皇帝的描写上,前半部里,虽然没有直接反皇帝的描写,但却语含讥讽,意在贬责。如说宋徽宗:“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毬打弹,品丝调竹,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完全是一个风流浪荡的纨绔子弟。紧接着引出一个帮闲的破落户,得到宽恩大赦的罪犯高俅,因毬踢得好,遭际宋徽宗,直做到殿帅府太尉。正是有了这样的皇帝,才有了这样的奸臣。高俅一得意,首先公报私仇,逼走教头王进。随后纵容儿子贪色林冲妻子,设计陷害林冲。说明君臣沆瀣一气,臭味相投,才使奸臣当道、朝政昏暗。史书里说宋徽宗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并说他所以失国,是因为他“疏斥正士,狎近奸谀”。所以史书都没有赞颂或肯定过宋徽宗。《水浒》前半描写的宋徽宗,基本和史实相符,这就奠定了《水浒》英雄造反的根据,就是金圣叹说的“乱自上作”的必然理由。《水浒》前半虽曾有人唱过“忠心报答赵官家”的话,这话是针对整个大宋王朝说的,但对宋徽宗从无赞扬与奉承的话,有时却毫不掩饰造反的行动,甚至朱贵说:“俺这里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李逵更直率说道:“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些话可以说是代表了梁山一部分人的思想。

到了后半部却不同了,宋徽宗由一个纨绔浮浪子弟,变成了个宽仁厚德的圣君。书中对他赞颂备至,左一个“今天子至圣至明”,后一个“至今徽宗天子至圣至明”,对他一句指责的话也没有,许多坏事全是奸臣干的,他只不过是一时受了蒙蔽。梁山的正义之师,到了下半部成了叛乱的四恶,而宋徽宗成了垂衣而治的尧舜之君。“尧舜垂衣四恶摧,宋皇端拱叛臣归。”甚至连他狎妓宿娼,也被说成是圣天子的风流韵事。这样的描写和前半相比,简直倒了个一百八十度。

后半梁山英雄的受招安,更是违反历史的规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体有以下几种结果:第一种是遭到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如黄巾、黄巢、方腊等;第二种是投降了官军,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其头领贪图高官厚禄,出卖起义,向官军投降,如朱温、高杰等。另一种是势力不敌不得已而被迫投降,或者起义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出于策略的考虑,为了保存实力,中途暂时投降,以便伺机再起,如李自成、张献忠。第三种就是推翻了旧皇权,建立了新王朝,其领袖人物登上了龙位,改变了农民起义的性质。历史上没有任何起义军,力量强大到足以推翻朝廷的统治,在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反而转过来向统治阶级乞求投降的道理,这不仅违反了历史规律,也违反了原作者施耐庵的原意,我们固然不知道施耐庵后来还会说什么,到梁山泊大聚义也就结束了。但从他前半所写梁山事业如此兴旺来看,他绝不会让这样一群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好汉,向一代昏君奸臣卑躬屈节、再三再四乞求投降的。百回本在大聚义后有一篇赞颂梁山泊的言语,结末两句:“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霸业。”从这两句话可见,施耐庵创作《水浒》,决不会像后半写的那样,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之后,紧接着全伙受招官,把打胜仗作为投降的资本。虽然前半部宋江也说过希望将来朝廷招安的话,这也可以理解为宋江借此安抚一批归降梁山的朝廷命官和一些初无反意的好汉,但这也只不过说说而已,并无实际活动。甚至令人怀疑这样一种预示很有可能是罗贯中为后来的受招安预留地步而添加的话,这是比较符合罗贯中一贯思想的。

《水浒》前半最重要的也是最可贵的思想是反贪官反政府,连带着也是反朝廷,表现了梁山好汉造反的正义性。封建社会人民和官府的矛盾,也就是劳动人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梁山好汉一切反抗官府、反抗豪强的活动,都是替人民伸张正气,农民起义在于官逼民反,这就是造反有理。有了这些描写,才使得《水浒》永远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梁山好汉的形象个个光彩照人。可是到了下半部,梁山好汉不再反贪官了,皇帝也圣明了,就连对当时一个大贪官、害得梁山英雄家破人亡的太尉高俅,在其被俘之后,不仅不杀了为民除害,相反却把他供奉在忠义堂上,全体英雄都向他叩头礼拜,乞求投降,这实在有失梁山英雄的尊严。本来英雄造反是反贪官,是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可投降之后,不仅不再反贪官,许多事听命于贪官,而且忍气吞声受尽赃官的气。更为荒谬的是其中几位英雄沦为赃官和权豪的家奴。乐和被王都尉要去供府里使令,梁山的对头大奸臣蔡京点名要去萧让,留在身边供役使。至于金大坚、皇甫端以至神医安通全俱被皇帝点名要去,不过是供驱使的仆役之类,决不会得到重用。这简直是对梁山英雄的侮辱。《水浒》前半把梁山英雄写得个个顶天立地,而后半则写得如此令人丧气,这不仅是对梁山英雄的歪曲,也是对前半的歪曲,甚至是对前半的否定。细读《水浒》后半,谁都会相信,前后两部分,决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根据前半部的情况,施耐庵绝不会写出这样的下半部,而根据罗贯中的一贯思想(详见下文),罗贯中绝不能写出这样的前半部。现在从头说起,先看明人怎么说。

二、明人如是说

《水浒传》的面世,最早约在明代中叶嘉靖年间。这个时期几个最早看过《水浒》的人,对于《水浒》的作者,有的说是施耐庵,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施罗并提,从无人说过施罗之外的人。较早提出的应该是高儒,他在《百川书志》中说: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

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元、宋传记(奇)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

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王圻先生在《续文献通考》中说:

《水浒传》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说者谓子孙三代皆哑,天遭好还之报如此。

但他在《稗史汇编》中又说:

(罗著《水浒传》)而志西湖者,遂曰罗后三世患哑,谓导人以贼云。噫!无人非贼,惟贼有人;吾儒中顾安得有是贼子哉!此《水浒》之所谓作也。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

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序,称施某尝入市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鳊,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①

此外有五湖老人陆师道认为《水浒》为施罗两君所著,天都外臣汪道昆在《水浒传》序中说:“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然而他在其所刻《水浒传》前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谓二人合著。

以上七人,再加上王世贞、张凤翼、李开先、徐渭等,都是最早看过《水浒传》的人,他们都是明嘉靖年间人,基本上生活在同一时代(胡应麟稍晚几年),这么多人,同时看过《水浒传》,都为之感动,而且有所表示,几乎形成了一个《水浒》热。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嘉隆间一巨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可见明代士大夫等人对《水浒》的重视。至于嘉靖以前是否有人见过《水浒传》,至今从未见有人说过,以《水浒》的魅力,有人看过不会不有所表示,由此可推知,《水浒》的面世,不会比嘉靖朝更早。

以上列举的前七人,都对《水浒》的作者作过表示。他们有的说是施耐庵,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则施罗并提,两人并提时又总是施前罗后,施罗之外并无他人。胡应麟更指出罗是施的门人,这和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是一致的(见下文)。他们如此说,或考见诸文字,或考得自传闻,可能主要是得自传闻,传闻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保存文化遗产的手段,历史上很多宝贵的文史资料,是靠传闻保留下来的,传闻也不都是凿空无据,所以他们说的《水浒》作者,基本是符合实际的,只是未曾说得更详细更准确罢了,这也是流传中的小差错。他们虽然距离施耐庵、罗贯中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但距《水浒》的面世还是很近的,所以他们的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当时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施耐庵是原作者,罗贯中是续作者,但从以上诸人的说话里,已经隐隐约约透出了这层意思。但真正肯定《水浒》后半为罗贯中续作,还有待更为有力的证明。

三、罗贯中及其续《水浒》的佐证之一

罗贯中本人事迹流传不多,最明确可信的是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里记的: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②

贾仲明只说了罗贯中的杂剧,没有说和施耐庵的关系,更没有说罗贯中续《水浒》和其小说作品。最早说罗贯中和施耐庵关系及写《水浒》的是王道生和胡应麟。胡应麟大约得自传闻,而王道生则和罗贯中同时并有过交往,他在所写的《施耐庵墓志》里说:

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公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尚可缕述;公之面目,余虽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殁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灺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其所以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述元(文昱之字)迁其祖墓而葬于兴化之大营焉,距白驹镇可十八里,因之,余得与流连四日。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国家多事,志士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乱大作,小人当道之世哉!先生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遂闭门著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矣。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谱末焉。

这是一篇较为详细的记载施耐庵情况和罗贯中关系的第一手材料,明确指出罗是施的门人,施耐庵著《水浒》最初的书名为《江湖豪客传》,并说施耐庵每一著作必与门人校对,“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关于王道生所写的《施耐庵墓志》,曾由何心③、戴不凡④、张国光⑤几位先生提出批评,认为是伪作。后来刘冬⑥、张惠仁⑦两先生对他们作出有力的反驳,认为王道生所写《墓志》是可信的,此后未见有人再作出答辩。两方辩论的具体内容,此处不予重述,在我是同意《墓志》是可信的。其中所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历来都知是罗贯中的著作,而《墓志》却说都是施耐庵的著作。对于这一错误,我个人认为《墓志》是王道生遇罗贯中若干年后写的,可能记忆有误,或是当时误听,或是后来误记,罗贯中当时是不可能这样说的。生活中误听误记的事,有时发生也不足为奇,决不能因此否定《施耐庵墓志》的真实性。罗贯中续《水浒》是否受到其师的嘱托,不得而知,但可知施耐庵生前把《水浒》书稿交到罗贯中手里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罗贯中才得以续写《水浒》。《墓志》中说《水浒》初名《江湖豪客传》,顾名思义,这只能是指现今《水浒传》的上半了。《江湖豪客传》落在罗贯中手里,由他续成了一百回的《水浒传》,《水浒传》当然从罗贯中后人传出。因此在传闻中才有《水浒》由罗贯中作之说。怎么知道《水浒》的后半部是由罗贯中续写的呢?这要从罗贯中的一贯思想及他的其他著作来看。

罗贯中续《水浒》的有力证明,就是把《水浒》后半部和他的其他著作相对照,就会一目了然。今存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主要还有《三遂平妖传》⑧(以下简称《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以下简称《五代史》)和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下简称《风云会》)。把这几部作品和《水浒》后半相比较,便会看出,思想完全一致,都是出自一人之手,足以证明《水浒》后半确为罗贯中续作。

从思想方面来说:

1.罗贯中一贯维护封建正统,维护赵宋王朝的统治。他认为赵家是真命天子,是天命所归,《五代史》历述五代更替,五十年间,征战不息,风云变幻,数易其主,直到陈桥兵变,一统于宋,从此天下太平。回末诗:“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点检数归真命主,陈桥兵变太平年”。大宋皇帝是应运而生,是天命有归。《风云会》写赵匡胤征服四国,统一南方,四夷宾服,一再称赵匡胤是真命天子,“镇天南地北万万年,同掌华夷”。他续《水浒》时宋朝已被灭亡近百年,他对故宋一直怀念,所以在《水浒》后半里,虽然宋徽宗是个无道的亡国之君,却仍然被称为至圣至明的好皇帝。不作一句贬辞,正是同情故宋的表现。元、明一代的许多文人,反对蒙元的民族压迫,常常流露出对故宋的怀念,表现了汉民族的爱国思想。罗贯中在《水浒》的后半安排了征辽的故事,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如李贽所说:“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

2.罗贯中一贯反对农民起义。《平妖传》里写王则造反,被文彦博率兵讨平,王则被擒获正法。作者嘲弄王则“神器从来不可干,僭王称帝讵能安。潞公当日擒王则,留于奸邪作样看”。《平妖传》第十五回回首诗:“妄言天子容易作,十个反的败九个。”《五代史》写黄巢造反被李克用讨平,最后兵败被杀。书中对黄巢和起义军作了歪曲的叙述,把黄巢写成妖孽。总之造反作乱都是逆天而行,都是没有好结果的。《水浒》后半宋江率梁山众将征讨方腊,最后方腊被擒,凌迟处死。作者有诗:“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把造反的都说成是坏人,死后都要受到谴责。以上完全可以证明罗贯中一贯反对农民起义,证明《水浒》后半正是出于罗贯中的手笔。

另外,贾仲明称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水浒》后半里确比前半部多有表现。如八十五回宋江征辽前过蓟州参谒罗真人,求得法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时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九十回征辽得胜,参谒智真长老。长老赐偈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都是有关宋江及众将身世最终结果的。其他隐语尚多,不一一举例。诗词赞语也比前半为多,最后一回中多达三十多首,这些都是罗贯中所擅长,说明《水浒》后半实为罗贯中所写。

四、罗贯中续《水浒》的佐证之二

罗贯中续《水浒》的佐证,除以上把《水浒》后半的思想观点和《平妖传》、《五代史》、《风云会》相比,完全一致外,更为明显的是《平妖传》、《五代史》中许多诗词韵语完全抄自《水浒传》,甚至有的故事情节也和《水浒传》相同,这就使人对罗贯中续《水浒》不能再有所怀疑了。

《水浒传》和《平妖传》:

1.《水浒传》第七回回末诗:

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

《平妖传》第三回回末诗:

农夫背上添军号,渔父舟中插认旗。

2.《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梦九天玄女:

金钉朱户,碧瓦雕檐。飞龙盘柱戏龙珠,双凤帏屏鸣晓日。红泥墙壁,纷纷御柳间宫花;翠霭楼台,淡淡祥光笼瑞影。窗横龟背,香风冉冉透黄纱;帘卷虾须,皓月团团悬紫绮。若非天上神仙府,定是人间帝王家。

《平妖传》第七回,卜吉下井后,在井下看见一个去处:

金钉朱户,碧瓦雕檐。飞龙盘柱戏明珠,双凤帏屏鸣晓日。红泥墙壁,纷纷御柳间宫花;翠霭楼台,淡淡祥光笼瑞影。窗横龟背,香风冉冉透黄纱;帘卷虾须,皓月团团悬紫绮。若非天上神仙府,定是人间帝王家。

3.《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回末诗:

飞蛾投火身倾丧,蝙蝠遭竿命必伤。

《平妖传》第十二回回前诗:

飞蛾投火身须丧,蝙蝠遭□(竿)命被坑。

4.《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回末诗:

身如五鼓啣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

《平妖传》第十二回回末诗:

身如五鼓御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

5.《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形容刘高的老婆:

身穿缟素,腰系孝裙。不施脂粉,自然体态妖娆;懒染铅华,生定天姿秀丽。云鬟半整,有沉鱼落雁之容;星眼含愁,有闭月羞花之貌。恰似嫦娥离月殿,浑如织女下瑶池。

《平妖传》第十三回形容永儿容貌:

身穿缟素,腰系孝裙。不施脂粉,自然体态妖娆;懒染铅华,生定天姿秀丽。云鬟半整,有沉鱼落雁之容;星眼含情,有闭月羞花之貌。恰似嫦娥离月殿,浑如织女下瑶池。

6.《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武松杀了方貌:

神器从来不可干,僭王称号讵能安?武松立马诛方貌,留于奸臣作样看。

《平妖传》第二十回回前诗王则被剐:

神器从来不可干,僭王称帝讵能安?潞公当日擒王则,留于妖邪作样看。

7.《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卢俊义被押赴法场:

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皂纛旗招展如云,柳叶枪交加似雪。犯由牌前引,白混棍后随。押牢节级狰狞,杖刃公人猛勇。高头马上,监斩官胜似活阎罗;刀剑林中,掌法吏犹如催命鬼。可怜十字街心里,要杀含冤负屈人。

《平妖传》第二十回王则众人被剐:

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皂纛旗招展如云,柳叶枪交加似雪。犯由牌高贴,人言此去几时回;白纸花双摇,都道这番难再活。长休饭,喉内难吞;永别酒,□中怎咽。高头马上,破法长老胜似活阎罗;刀剑林中,行刑刽子手犹如追命鬼。请看当日凌迟者,尽是兴妖叛逆人。

8.《水浒传》第二十七回颂扬东平府尹陈文昭:

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成向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行仁慈之念。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攀辕截镫,名标青史播百年,勒石镌碑,声振黄堂传万古。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平妖传》第十一回赞美开封府尹包待制:

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常怀忠孝之心,每存仁慈之念。户口增,田野辟,黎民颂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潜。父老讴歌喧市井。攀辕截镫,名标青史播百年。勒石镌碑,声振黄堂传万古。果然是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9.《水浒传》第一回宋仁宗临朝: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尾扇开,白玉阶前停玉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平妖传》第十七回宋仁宗早朝: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羽扇开,白玉阶前停玉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10.《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回末诗:

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

《平妖传》第六回回末诗:

说开华岳山峰裂,道破黄河水逆流。

11.《水浒传》第四十八回回末诗:

空中伸出拿云手,救出天罗地网人。

《平妖传》第八回回前诗:

从空伸出拿云手,提出天罗地网人。

12.故事情节相同:

《平妖传》第七回,卜吉下井遇圣姑姑,极似《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梦见九天玄女的故事(文长不录)。

《平妖传》第八回,董超、薛霸押解卜吉刺配密州,树林里要加害卜吉,遇道人相救。极似《水浒传》第八回董超、薛霸押解林冲刺配沧州,野猪林加害林冲,得鲁智深相救。以上两处,不仅故事相同,语言文字也基本相同,甚至押解的公差名字也完全相同(文长不录)。

《水浒传》和《五代史》:

1.《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

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焰焰满川枫叶赤,纷纷遍地草芽黄。触目晚霞挂林薮,侵人冷雾满穹苍。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善中王。昂头踊跃逞牙爪,谷口麋鹿皆奔忙。山中狐兔潜踪迹,涧内獐猿惊且慌。卞庄见后魂魄丧,存孝遇时心胆强。清河壮士酒未醒,忽在冈头偶相迎。上下寻人虎饥渴,撞着狰狞来扑人。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去迎虎如岩倾。臂腕落时坠飞炮,爪牙爬处成泥坑。拳头脚尖如雨点,淋漓两手鲜血染。秽污腥风满松林,散乱毛须坠山奄。近着千钧势未休,远观八面威风敛。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

《五代史》第十回,安敬思(李存孝)打虎:

飞虎山前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触目晚霞挂林薮,侵人冷雾弥穹苍。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昂头踊跃逞牙爪,麋鹿之牲皆奔忙。牧羊壮士睡未醒,一羊撺过忙相迎。上下寻人虎饥渴,一掀一扑何狰狞。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往迎虎如岩倾。臂腕落时坠飞炮,爪牙爬处成泥坑。拳头脚尖如雨点,淋漓两手猩红染。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须坠山崦。近看千钧势有余,远观八面威风敛。身横野草锦斑销,系(紧)闭双睛光不闪。

2.《水浒传》八十三回,辽国耶律国珍、耶律国宝装扮:

头戴妆金嵌宝三叉紫金冠,身披锦边珠嵌锁子黄金铠。身上猩猩血染战红袍,袍上斑斑锦织金翅雕。腰系白玉带,背插虎头牌。左边袋内插雕弓,右手壶中攒硬箭。手中掿丈二绿沉抢,坐下骑九尺银鬃马。

《五代史》第十八回,黄巢弟黄珪的装束:

头戴嵌宝三凤紫金冠,身披嵌珠锁子黄金甲,衬着那猩猩血染绛红袍,袍上斑斑锦织金翅雕。腰系白玉带,背插虎头牌。左边袋内插雕弓,右手壶中攒硬箭。手中握丈二一杆抢,座下赤兔红鬃马。

3.《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史进、穆弘诗:

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五代史》第二十七回,刘智远诗:

浩气冲天贯斗牛,要将社稷一平收。何时得际风云会,定斩奸臣佞宰头。

4.《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宋江装束:

凤翅盔高攒金宝,浑金甲密砌龙鳞。锦征袍花朵簇阳春,锟铻剑腰悬光喷。绣腿绒圈翡翠,玉玲珑带束麒麟。真珠伞盖展红云,第一位天罡临阵。

《五代史》第三十回,李嗣源装束:

凤翅盔高攒金宝,浑金甲密砌龙麟。锦征袍花朵簇阳春,锟铻剑腰悬寒光喷。绣腿绒圈翡翠,玉玲珑带束麒麟。

5.《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公孙胜装束:

如意冠玉簪翠笔,绛销衣鹤舞金霞。火神朱履映桃花,环珮玎珰斜挂。背上雌雄宝剑,匣中微喷光华。青罗伞盖拥高牙,紫骝马雕鞍稳跨。

吴用装束:

白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一双铜链挂腰间,文武双全师范。

《五代史》第三十回周德威装束:

如意冠,玉簪翠笔,绛绡衣,鹤舞金霞。精神凛凛映桃花,环珮玎珰斜挂。素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傲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胸中韬略鬼神瞒,文武双全师范。

6.《水浒传》第八十三回,大辽战将阿里奇装束:

戴一顶三叉紫金冠,冠口内拴两根雉尾。穿一领衬甲白罗袍,袍背上绣三个凤凰。披一副连环镔铁铠,系一条嵌宝狮蛮带,着一对云根鹰爪靴,挂一条护项销金帕,带一张雀画铁胎弓,悬一壶雕翎子箭。手掿梨花点钢抢,坐骑银花拳花马。

《五代史》第三十回高思继装束:

戴一顶三叉紫金冠,冠口内拴两根雉尾。穿一领衬甲白罗袍,袍背上绣三个凤凰。披一副连环镔铁铠,系一条嵌宝狮蛮带。着一双银根鹰爪靴,挂一条护项销金帕。带一张鹊画铁胎弓,悬一壶雕翎子箭。左手执一面金兽面防牌,背插飞刀二十回把;右手使一条浑铁点钢枪,座下一匹银色梅花马。

7.《五代史》第四十二回,五龙逼死王彦章:“史建唐布五方五帝阵,逼死王彦章”和《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宋公明摆九宫八卦阵”基本相同,都是按五行八卦排列。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八卦:乾坤艮震坎离巽兑,只是守阵的将军名字不同。

8.《水浒传》引首诗: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五代史》末回回末诗: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以上粗略统计,《平妖传》的许多诗词韵语以及部分故事情节共十多处完全抄自《水浒传》,或部分模仿其内容。所抄的文字,有的长达二百多字,有的是全文抄录,一字不改,有的略改几句或几字。而袭用的故事情节文字更长。《五代史》抄袭《水浒传》的诗词语约八九处。因为以上三书都是罗贯中自己的作品,所以可以无顾忌地任意借用。若是抄袭别人的作品,就会被人讥笑。任何一个有水平的作者,都不会大量抄用别人的文字,这足以证明《水浒》后半确为罗贯中所续写。

五、罗贯中是如何续写《水浒》的

罗贯中知道仅凭《水浒》的前半部,歌颂强盗,否定官府和朝廷,蔑视封建礼法的书,是难以拿到社会上去的。任何官府和朝廷都不会容许它的存在,而且作者很可能因此得祸。但他考虑到这是他老师的遗著,是老师的半世心血,同时又钦佩该书文章的精妙,不能使这样一部绝世奇文就此湮没无闻。要想使它保存下来,流传开去,必须改变前书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才能为官方所容。这就要首先泯灭梁山的造反精神,使梁山英雄接受朝廷的招安,转而效忠于朝廷。前部书中,宋江曾流露出愿受招安的思想,当时并无实际行动。虽然宋江有这种思想,但在梁山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众多好汉是不会在这种时候,反而向朝廷企求投降的。如第三十二回,宋江和武松都说过希望将来愿受招安的话,但到了第七十一回,宋江唱出“愿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第一个起来反对的就是武松。本来全书到排座次时已告结束,凭空又添了一段《庆重阳》,宋江唱了一段《满江红》,惹起一场争闹。我怀疑这《庆重阳》一段和这《满江红》词,都是罗贯中后加的。他为了达到使梁山受招安的目的,先在此处埋下个伏笔,渲染一下气氛,然后一步步引向接受招安的道路。罗贯中知道在梁山事业正兴旺发达的时候,让梁山英雄一下子转向受招安,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受招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受招安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直至很久,各方面的矛盾一个个都解决了,最后才得以实现。他知道在梁山头领中真正有愿受招安的,只有宋江一人,就把宋江作为突破口,借宋江之手,把梁山一步步引向受招安的道路。宋江的投降,是克服了内外各种阻力,最后才达到目的。对内来说他一是靠他在梁山的地位和声望,二是靠弟兄们的忠义之情。他是山泊的总头领,上下都听他的号令。对梁山众人,他一是威压,二是动以忠义之情,忠义是封建社会江湖中人互助友谊的纽带。梁山众人,开始多是在忠义的号召下,一个个跟随宋江走向反抗的道路,最后又是在忠义的影响下,跟随宋江走上投降的道路。外部的阻力来自高俅、蔡京等四大奸臣,他们不顾招降梁山义军,一心只想赶尽杀绝,为此宋江还必须打通朝廷上的关节。他先是通过妓女李师师的枕上关节,以后又通过太尉宿元景的门路。作者知道如果招安进行得太顺利,未免抹杀了梁山的英雄气概,于是又设置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两大战役,充分显示了梁山的威风,堵住了几个反对招安的奸臣的口,最后招安得以实现。本来受招安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这样一来,倒使梁山众人落成了光荣体面地接受招安。虽然是投降,倒长了梁山的志气,灭了奸臣的威风。这样的描写,虽然有违历史的发展规律,但却能使众人接受。

投降之后,接着便使梁山众将去征辽和讨平方腊。征辽的事,是作者虚构。平方腊在史籍里有记载,但宋江不过是作为一个裨将从征而已,并无事迹可言。此处却把宋江作为一个统帅,率领梁山人马,几经血战,讨平了方腊。本来《水浒》前半,歌颂的是梁山英雄反贪官反政府的造反精神,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灵魂。可是一旦投降了朝廷,等于是梁山自己毁灭了这种精神,等于抽去了前书的灵魂,使英雄形象变了颜色。作者为了使梁山投降之后,英雄形象仍然能够站起来,于是通过征辽和平方腊两件大事,让他们为国家立下大功,个个成为国家的功臣。征辽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思想,宣泄了数百年的民族积愤。平方腊在他们看来,则是为国家戡乱,为人民除害,如此则英雄亦足不朽。最后宋江等人遭到奸臣陷害,以悲剧结束,更能赚取人们的同情。如此,既符合罗贯中的一贯思想,又完成了罗贯中的续书目的。总之,后续下半部虽然较前大为逊色,但还能言之成理,与前半部还能衔接得上,其中一些矛盾,还能自圆其说,使之成为一部大书,流传至今。没有后半部,虽有前半,在当时是很难公开问世的。罗贯中续《水浒》,从这点上看可以说是他的一大功劳。至于文字上,虽不如前半精彩,也颇有可取之处。如陈桥驿滴泪斩小卒,涌金门张顺归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江等神聚蓼儿洼,写得都比较生动感人。

收稿日期:2007-11-05

注释:

①以上参看朱一玄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及马蹄疾辑录:《〈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嘉靖年间,罗贯中后人得宗臣许可,将家藏小说(即《水浒》)付梓,由坊间刊刻出版。从此《水浒》才得通行于世。见于刘冬《施耐庵生平探考》,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四辑。

③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21页。

④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113页。

⑤张国光:《〈水浒〉祖本探考》,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

⑥刘冬:《施耐庵生平探考》,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四辑。

⑦张惠仁:《〈施耐庵墓志〉真伪问题》,载《群众论丛》1981年第3期。

⑧《三遂平妖传》,参看张荣起整理的二十回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论罗言在中学的“水虎”_罗贯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