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着陆”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软着陆”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试析“软着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着陆论文,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较为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一变化体现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初步成果,表明了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能力的提高,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步入良性轨道。认真的分析这次“较着陆”的现实,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极为深刻的启示。

一、由“软着陆”引起的变化

“软着陆”是指国民经济运行从“过热”状态平稳回落到正常运行状态,而且在回落过程中震荡很小。“较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形象比喻,它是相对于大起大落、剧烈震荡的“硬着陆”状态而言的。因为“硬着陆”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震幅较大,虽然可以实现“着陆”,但其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过高,因而其过程和结果是不统一的。相对于“硬着陆”而言,“软着陆”则具有明显的优点,它可以实现在成本支出最小的状态下完成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整,实现经济过程与预期结果的统一。实现“软着陆”的经济标志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后,较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即回落到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所能允许的范围;二是通货膨胀率降到较低水平,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够承受,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统一。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表明,“软着陆”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经济学的分析证明,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支付成本的,如何实现在较低成本支出情况下收益最大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理想目标和社会现实总是存在矛盾,因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行“较着陆”就是寻求这一目标的有益探索。从我国经济运行的过程来看,“软着陆”使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1、经济过热明显降温,经济增长趋于稳定。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7%,处于基本适度的区间,增幅虽然比前几年有所减缓,但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避免了以往历次经济调整中那种大起大落的现象。国民经济运行开始摆脱“过热”状态,开始步入了一个适度增长区间。从产业内部构成看,由于农业丰收再创历史新高,主要农产品供求偏紧状况明显。工业生产运行状态一度明显过热,经过几年调整,已进入适度增长区间。非国有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提高。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2、过度的通货膨胀率得以控制,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以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为代表的价格上涨水平,在1995年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1996年又下降了8个百分点,明显低于计划要求的数字。不仅首次使物价上涨率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而且首次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一位数水平。物价涨幅的明显回落,极大的弱化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压力,使各方面经济关系得到了协调。1996年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的成就,将为1997年继续将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一位数水平,以及在整个“九五”期间保持较低物价上涨水平创造出非常有利的条件。

3、经济过乱得到整治,经济运行的有序性提高。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各项规范管理的措施陆续出台,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前几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那种混乱、无序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银行法的实施,全国统一拆借市场的建立运转,杜绝了银行领域过去一度出现的乱拆借、乱集资、乱设金融机构的“三乱”现象;流通领域中的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倒买倒卖现象明显减少;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在整治中逐渐走向规范,表明整体经济运行逐渐走上正轨。

4、经济环境趋于宽松,经济增长后劲增强。一是“过旺”的社会需求增长转向适度,投资扩张过度和消费的盲目争购现象基本得到控制。狭义货币量(M[,1])由前几年平均增长30%以上的高位平稳回落到基本适度的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在经历一段超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适度增长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有稳定的增长。二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加强,经济生活中的“瓶颈”制约现象明显减弱。经过几年大规模的建设,我国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供应和支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初步改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基本正常。初步测算,1996年需大于供的差率处于5%以内的基本正常值区域。消费品市场,93.8%的商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生产资料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供略大于求的相对宽松局面。

5、宏观调控能力有所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控性增强。以往历次的经济调整,往往伴随着财政收入增幅的明显下滑,而此次调整,由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税收征管力度加大,加上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使各项税收连续四年平均增收960亿元,确保了财政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1993~1996年平均递增20%,1996年财政增幅仍在17%以上,为90年代以来首次超过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年份。中央银行对货币的调控能力增强,各层次运行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国家外汇储备在持续贸易顺差和外资净注入等因素作用下大幅度上升,增强了国家对外经济调控的回旋余地。

二、“软着陆”的启示

1996年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其成果是来之不易的。认真的分析和总结“软着陆”的现实,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启示:

1、实现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是可以有效统一的。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抑制通货膨胀,或者在抑制通货膨胀条件下保持经济的正常增长,是改革以来不断探寻的目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一直认为这只是一个理想目标,只具有理论意义而不具有现实意义。而我国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一问题的难度。寻求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统一,确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各国都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成功的事例还极为少见。我国在探索过程中,在经历了反复的曲折和磨难,终于在1996年实现了“软着陆”,使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在中国的现实中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了理想目标与经济发展现实的对接,其成功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2、在实现“软着陆”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次“软着陆”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政府在组织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真正体验到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有效。认真地思考这一过程,至少可以使我们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必须树立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在管理上的权威。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经济关系复杂的发展中大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统一宏观调控和管理,要想保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必须培育成熟的政府,树立必要的权威,通过政府的威力去统一的组织经济运行,做到令行禁止;第二,政府的调控手段必须科学有效。宏观调控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命令,而要根据经济运行的现实作出合理的选择。这次在“软着陆”过程中所运用的财政手段、金融货币手段、价格税收手段等,都是经过科学设计的,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这些做法,不仅体现出了较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且为今后宏观经济的运行与调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三,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实行“软着陆”的过程中,仅有中央政府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不能搞各自为政,要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服从中央的统一指挥,不搞“诸侯经济”。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各地方政府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3、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所谓适度从紧,不是指全面紧缩,搞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在控制总量的同时注重结构的调整:一是在总量上,注意从紧控制货币与信贷的总规模、财政支出总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严格把住货币关和财政预算关,以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二是在结构上,做到有紧有松,该紧的要紧,该松的适度放松。对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对于单纯外延型扩张和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项目、对于“泡沫经济”活动,一定要从紧;而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项目,以及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则给以支持,促进其发展。适度从紧,合理地把握调控力度,是有效实行“软着陆”的重要政策保证。

4、宏观调控要抓住主线。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从主要矛盾入手解决问题。在实际加强宏观调控中,我们自始至终紧紧地抓住了“软着陆”的主线,即:治理通货膨胀和在“降温”中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变动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如果经济过度扩张,超越了潜在的增长能力,其后果就会集中表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要治理通货膨胀,就需要相应地降低和控制经济增长率。我国的宏观调控究竟应以什么为主线?是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还是以继续加快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为先,曾一度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实践表明,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地提出和坚持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采取了综合治理的种种措施,同时又很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力度,所以,能够在“较着陆”中,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些组织“软着陆”的成功做法,不仅对指导今后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经济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深刻的启示。

三、“软着陆”面临的问题

实现“软着陆”是宏观调控的巨大成就,但“软着陆”并不等于说国民经济已经完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国民经济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突出地表现在:

1、国有经济改革滞后。这是当前一切经济矛盾的焦点。国有经济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和国家银行改革滞后。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已经喊了多年,但却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全国上下关注并寄以期望的试点企业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只能是极少数,而现在的试点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独资公司,只不过是原来国有企业的翻牌。国有企业改革停步不前,使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也紧紧拖住了银行。银行改革因国有企业的拖累举步维艰,而且还把国有经济中的矛盾几乎完全转移到银行身上,加剧了金融风险。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目前银行资金的70%投进了国有企业,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重只有2%。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目前的负担太重,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只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左右,GDP只占40%左右,而上交财政却占财政收入的70%以上。国有企业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整个国民经济就无法步入良性循环。

2、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低下,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的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约有半数工业品的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只有13.3%。例如,我国电视机、电冰箱及汽车行业生产能力闲置达1/3至1/2,而且目前这种产业雷同的重复建设仍在不断扩展。因此,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效益,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抑制通货膨胀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1996年物价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为继续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但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这是因为:第一,1996年的物价涨幅虽然比过去几年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是在较高通货膨胀水平上下降的,仍处在高位区。第二,物价涨幅回落不等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完全解除。我国目前虽然供求基本平衡并略有剩余,但是需求拉动的潜在压力仍然很大,隐形通货膨胀依然存在。社会成员手中持有的大量现金和存款随时可以转换成现实的购买力,一旦情况有变,仍有可能在短期内激发出巨大的显性需求,促使物价反弹。第三,各方面的投资扩张冲动仍然强烈。各种计划内和计划外建设项目依然很大,而且在建项目普遍大幅度超预算,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九五”规划规定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平均每年在8%左右,但各地上报的规划目标大都超过这一水平,对于这种投资扩张冲动稍有忽视,就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热。

四、巩固“软着陆”的成果

“软着陆”的实现来之不易,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将面临更大的难度。为了巩固扩大“软着陆”的成果,必须在经济领域加大工作力度。

1、积极推进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促进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指导今后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相反,如果只依靠银行的“注水”和“打气”,只能增加经济增长中的“水分”和“泡沫”,对于经济发展本身是毫无益处的。即使能够促进经济的一时增长,但很快还会再掉下来,甚至跌得更惨。1996年底,我国股市出现了不正常的过热现象,股价脱离经济发展现实和上市公司业绩飞涨,导致这种状况,当然有大户操纵市场、经营机构违规经营等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有些人缺乏理性预期和风险意识,对客观经济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也知之甚少。采取措施整顿股市、规范证券市场,完全是为了抑制少数人过度投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否则,任其发展下去,将使股市跌得更惨,投资者的损失会更大;对国家的危害也会更加严重,来之不易的宏观经济形势就会发生逆转。这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2、利用“软着陆”的良好时机,促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一是要缩小摊子。要从国有企业的职能出发,合理确定国有经济的范围和规模,与其职能不相关的行业、产品要放手交给社会;同时要考虑到财政的承担能力,财政背不起的就应当主动放包袱,放手吸收其他经济成份注资。如果不主动地缩短国有企业的战线,它也会自发的萎缩。二是要减轻负担。不能再对这种不正常现象我们还津津乐道,说国有企业贡献大。必须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税收征管工作,提高非国有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相应减轻国有企业的财政负担,使其有能力发展自身。

3、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由于1997年物价大规模反弹的可能随着存在,其难度不可低估,为了维护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巩固“软着陆”的成果,有必要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当然,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也要为合理适度的价格结构调整留出必要的空间和余地。由价格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物价上涨与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同一概念。

4、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这里所说的经济增长点,是指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加快发展那些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和产品。要在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使它们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成长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在这方面,住房建设、高新技术、汽车工业和旅游产业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遵循“统筹规划、明确重点、合理布局、逐步推进”的原则。各地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家的总体布局和市场容量,合理选择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切忌生搬硬套,一哄而起。据了解,各地的“九五”规划中,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区、市就有22个,将信息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将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6个。如此这般,不仅无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削弱地区经济的互补性,造成盲目竞争和新一轮规模更大、投资更多的重复建设。为此,需要通过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进行调整,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各地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中,形成新一轮重复建设,杜绝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发生。

5、优化资金投向,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我国历来属于宏观调控的两大改革体系,两者有明确的职责与分工,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在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结构调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是1997年金融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制定和公布“九五”期间的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和产业、区域、技术发展政策发放贷款,避免信贷资金使用分散化。二是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要把服务对象逐步转向大中型企业,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三是发挥国家银行的作用,促进投资体制改革,坚决控制工业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今年,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凡未按国务院规定筹足资本金,或资金来源不符合规定的,银行不予贷款;对挪用流动资金贷款搞固定资产投资的,银行要停止贷款,并逐步收回被挪用的贷款。通过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将是“九五”期间一项战略性的任务。

标签:;  ;  ;  ;  ;  ;  ;  ;  ;  ;  ;  ;  ;  

“软着陆”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