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因病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论文_李召,罗世杰

按病因病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论文_李召,罗世杰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因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的以间断性脐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病症,好发于3~9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罗世杰主任医师治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着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诊治从调和肠胃气机出发,运用辛开苦降之法以调节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泄兼施,注重护养小儿正气,标本兼顾,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054-0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腹痛”病的范畴,腹痛为小儿常见的病症,病位主要在脾、胃、小肠、大肠,亦有与肝有关,近现代将腹痛分为寒、热、虚、实四大类以助于掌握。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为单纯脐周疼痛,偶伴有发热。本病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B超检查提示右下腹肠系膜增厚,可见数枚肿大淋巴结,大小约5~8mm*12~15mm,边界清,外形完整且光滑,其内回声均匀。血常规多见白细胞增高。近年来本病发病明显上升,严重影响小儿生活及健康。西医治疗本病多以抗生素抗感染[1]及解痉药对症治疗。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对本病的认识,中医对本病治疗取得了肯定效果。但既往中医对本病治疗多仅为温中散寒,或消食导滞,或通腑泄热,而很少见消痞散结,调节气机升降。罗世杰主任医师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将“辛开苦降”之法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本次探讨主要阐述辛开苦降法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三不足、二有余,脾胃薄弱,肺卫不足,易感受外邪、伤于乳食、脾胃虚寒。凡是外邪内侵,或乳食积滞,而致脾胃纳化失职,肠腑壅滞,而六腑以通降为顺,不通则痛,发为腹痛。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病者痛也,此阴气积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脏腑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提出因感受寒邪、脏腑虚冷而致腹痛。秦汉时期《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提出了小儿易为食伤,饮食不知自节,乳食积滞,损伤脾胃,发为腹痛。可见本病病位在脾胃,内因多为伤于乳食或脾胃虚弱,外因多为感受外邪,腹部中寒。

历代医家认为腹痛的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部寒邪,或伤于乳食,或脏腑虚冷[2],或湿热内蕴[3],致使脾胃肠腑气滞,不通则痛。近年来中医结合影像学检查对小儿不同腹痛位置,根据历代医家对小儿腹痛的认识,辨证拟方,在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由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腹痛暂时无针对性治疗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辨证思想

根据以上理论辨证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腹痛,多为脾胃气机壅滞所致,罗世杰主任医师以“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为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明显。

《黄帝内经·素问》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小儿脏腑娇嫩,肠胃脆弱,乳食停滞中焦,传导失司,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肠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结与肠腑,且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今中气虚弱,升降失常,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不通则痛。辛温散结行气,温中散寒;苦寒泄热开导,寒热平调。从上开郁散结,从下行气消导,使上下气机调畅,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

诊疗思路

罗世杰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识到小儿肠系淋巴结炎多为患儿平日饮食不知自节,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壅滞,治疗若单从温中止痛,或泻热导滞出发,效果不甚明显,应寒热兼顾,补泄兼施,治以寒热平调,行气散结。调畅中焦气机,通则不痛,使寒去热清,气机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整胃肠气机,临床变化加减灵活,临症时加减根据寒热辨证增减寒温药用量及药味,可加行气药,如厚朴、木香、香附,活血药,如莪术,软坚散结药,如海藻、昆布,止痛药,如元胡、炒白芍。《黄帝内经·素问》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再佐以补气行气,健运脾胃,使脾胃正气回复,《小儿药证直决》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较成人更易感受外邪,更应注重自身正气。《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充盛,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实,不易受到邪气侵袭。健脾益气以补后天之本。

典型病例

张某,男,6岁,2017.02.20初诊,主诉:间断性脐周痛15小时。患儿昨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每次持续10-15min,脐周明显,偶有单声咳,昨日无特殊饮食,食纳可,二便调。查体:体温正常,形体适中,面色红,咽腔充血红肿,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余检查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腻,脉数。检查B超示:右下腹肠系膜可见4枚肿大淋巴结,大小约10mm*15mm,回声均匀,阑尾未见明显异常。辨证为气机壅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4g、干姜10g、莪术10g、海藻10g、昆布10g、厚朴8g、炒白芍12g、醋元胡10g、生山楂10g、鸡内金10g、浙贝母8g、黄芪10g、枳实8g。患儿服药12付后,腹痛未在发作,复查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约5*9mm,患儿腹痛消失,将原方炒白芍减为8g,醋元胡减为3g,服药10付后痊愈。

本例患儿感受外邪,伤于脾胃,面色红,咽腔充血,舌红,苔黄腻,脉数,为邪伤中焦之证,中气即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不通则痛。故治法为“寒热平调,辛开苦降”,半夏散结降逆除痞,黄芩、黄连泻热开痞,干姜温中散寒,四味相合,寒热平调,辛开苦降。莪术、海藻、昆布、厚朴、枳实活血行气,炒白芍、醋元胡行气止痛。佐以生山楂、鸡内金消导之品,黄芪补气固表,浙贝母止咳,诸药联用,行气散结,回复中焦气机升降,通则不痛。

综上所述,罗世杰主任医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从调和肠胃气机出发,提出“寒热平调,行气散结”的治疗方案,充分利用了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祖国医学在治疗因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小儿腹痛病的理论思想和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取得了明显优于单纯温中去寒或单纯行气导滞的疗效,为减轻患儿的病痛添加了新的治疗思想。

【参考文献】

[1]马静.美洛西林舒巴坦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18):3957.

[2]李久杰. 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3]张晓莹. 加减木香导滞丸治疗湿热蕴脾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召,罗世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  ;  ;  ;  ;  ;  ;  ;  

按病因病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论文_李召,罗世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