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个特征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个特征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大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何才能实现这些任务?认识和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特性至关重要。这些特性可概括为:过渡性、兼容性、关键性、后盾性。下面将对这四大特性进行阐述,以加深对初级阶段的理解,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扫清思想障碍。

一、初级阶段的过渡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特性,是它的过渡性。过去,我们仅仅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7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称为过渡时期。现在看来,整个初级阶段都过渡时期。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立的。由于生产力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要从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变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必须经过一个初级阶段,补上生产力不发达这一课。因此,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生产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从不合格到合格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7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旧社会过渡到新社会的时期;第二阶段,从1957年到2000年,初步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时期;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2050年左右,使生产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社会主义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过渡的时期,因而是使我国成为合格社会主义的时期。过渡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两种生产关系并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全民、集体等公有制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的生产关系,来促进多层次生产力共同发展,以弥补公有经济的不足。过去,由于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及其过渡性,因此出现过两种错误。一是右倾错误,把过渡时期的第一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过程中,已经解决的主要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夸大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这就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导致反右斗争、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打击了一大片,既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二是“左”倾错误,把马克思设想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成熟阶段,才能实行的方法和措施,提前拿到它的不成熟阶段来推行,如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等,结果欲速则不达,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错误,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左”倾错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过渡时期的特殊性质,才能自觉克服“左”和右的错误干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在人民政权的保护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积极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在维护社会安定,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精神文明的同时,推动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向合格社会主义过渡,奠定物质基础和创造精神条件。

二、多种经济成分的兼容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二个特性,是多种经济成分的兼容性。其中包括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兼容,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兼容,以及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兼容,如引进外资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为什么初级阶段必须具有兼容的特性?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恩选集》第2卷,第82—83页。)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表明,中国的官僚资本所代表的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不可能再发展了,因而被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这一代替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了现实性,因而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在中国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或只有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的条件还不成熟,勉强建立或强制推行,反而会限制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和个体等非公有经济所代表的生产关系仍有生命力,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不仅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的历史所证明,而且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所证明。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和平共处与和平竞争的时代,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大量利用外国资本,加快本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多种经济成分兼容具有客观必然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它们兼容?这里需要从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就企业外部来讲,实现兼容的最好途径和方式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基本经济制度的属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而不问生产商品的要素归谁所有。这样,市场经济既可与要素的公有制结合,又可与要素的私有制结合;既可与本国的生产要素结合,又可与外国的生产要素结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等价交换,是各种经济成分都能接受的平等关系,价值规律是不同所有者都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因而是它们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见,市场经济是联系各种生产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多种生产力综合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就企业内部来讲,实现兼容的最好途径和方式是股份制。过去,我们把股份制仅仅看成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这是一种错误。股份制是多种经济成分兼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因而也不具有基本经济制度的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大资本控制中小资本的有效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它可成为国有经济控制非国有经济、公有经济控制非公有经济的重要途径。股份制可以兼容多种经济成分,通过发行股票,广泛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生产力提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兼容性并不否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在于它的企业数量,而在于它的实际作用。只要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具有调节作用,并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就具有主导作用。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从全局来讲的,而对于某些地区,如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特别落后的地区等,对于某些行业,如手工业、服务业和零售商业等,都可以使非公有经济在局部成为主体。总之,这种兼容性是由生产力的水平、行业和地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历史和现实综合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运行的兼容性也决定了经济理论的兼容性。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鉴和吸纳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部分。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如运用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运用货币政策刺激生产和扩大内需等,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达到了既提高就业水平,又限制通货膨胀的双重目的,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过去,我们一度忽视和否认初级阶段的兼容性,盲目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人为限制非公有经济的发展,结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三、经济中心的关键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个特性,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性。搞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能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过去,只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政治挂帅,这样的认识有片面性,缺乏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因而导致一系列“左”倾错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会相互转化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他进一步指出:“什么是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4页。)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是最大的政治?其理由:(1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2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快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不仅能在经济交往和平等竞争时,取得主动权,而且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支援第三世界国家时,起到积极作用。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它制约着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因而具有关键性。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他进一步指出:“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改革开放前,我们一度偏离甚至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果吃了大亏,不仅使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而且造成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变化,都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取得的,这样的经验是宝贵的,可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要在整个初级阶段不动摇。当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充分发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的。

四、政权巩固的后盾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四个特性,是政权巩固的后盾性。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66页。)在整个过渡时期,我们所以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且允许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有巩固的政权作后盾。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从属于资本主义转变为从属于社会主义了。由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不仅使它们的消极作用得到有效的限制,而且能使它们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非公有经济在为国家创造财富,增加劳动就业和满足人民需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公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表明,一方面巩固政权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能不能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也表明现出巩固政权的艰巨性。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及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怎样才能巩固人民政权?决定的因素有三个:(1)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 由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各种“左”的和右的思潮的影响,产生过许多错误,造成严重挫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才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 )要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克服权钱交易造成的巨大危害?如何保证党组织的勤政廉洁已成为重大的现实课题,亟待我们解决。这里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做到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使制止和铲除腐败有坚强的组织体系和法律制度;二是注意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领导工作,并不断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监督,使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能得到贯彻和落实。(3 )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4页。)军队不仅是巩固人民政权, 维护国内安定的坚强柱石,而且是保卫国家主权,防止外来侵略的钢铁长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此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不断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大特性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最基本的是过渡性,它决定了多种经济成分的相容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性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后盾性;而相容性,关键性和后盾性又反作用于过渡性,制约这过渡时期的进程,为完成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创造条件和提供保证。因此,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个特征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