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论文_韩兆灿

韩兆灿

(河北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心脏性猝死患者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脏性猝死患者5例(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70-02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n failure,CHF)是临床上危重症之一,室性心律失常是CHF常见的,病死率高的并发症,因此要提高CHF患者的存活率,除对CHF治疗外,还应正确、合理地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1]。有效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0.2±5.8)岁。基础心脏疾病分别为冠心病45例,高血性心脏病25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8例,Ⅲ级42例,Ⅳ级14例。将84例CHF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疾病,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利尿药、强心类药物、ACEI类药物等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上述抗心衰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初始剂量600mg/d,3次/d,一周后改为400mg/d,2次/d;连续服用一周后将剂量改为200mg/d,1次/d;同时治疗期间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的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比如在患者心率小于50次/min时应适当减少用量,或停止用药。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前后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评定[3]。⑴心功能疗效评定:①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提高2个级别;②有效:心功能提高1个级别;③无效:心功能没有改善或加重。⑵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有效:频发室性期外收缩平均降低>70%或连发降低>90%;②无效:没有超过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78.57%(P<0.05),详见下表。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肺部、眼角膜、神经等毒副作用,且患者均未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现象。

2.3 两组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脏性猝死患者2例(4.76%),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脏性猝死患者5例(11.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而心律失常则是其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则极易对其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临床上通常将处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同时有效的抗心律失常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于临床,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应用,1984年在美国被推荐用于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是一种苯映喃衍生物,主要有钠通道阻滞作用,能有效提高左心室摄血分数,具有扩张血管、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血作用,而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尤其可以控制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之一。胺碘酮可通过阻滞钾离子外流的方式使患者房室结、心室及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从而可有效的避免或消除折返激动,且可对房室结进行抑制,此外,还可对患者窦房结自律性进行缓解,进而可有效的减慢患者心率,使其室性心动过速现象终止[5]。另外,胺碘酮还可对a、β受体进行非竞争性抑制,从而达到扩张血管平滑肌及冠状动脉的效果,使外周阻力减小、心肌耗氧量降低;此外,胺碘酮的自身的电生理作用机制还可在患者心律加快的基础上有效的增强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尤为适用,因此,将其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心律失常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在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能够显著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继该.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失常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0):20.

[2]何永祥,陈云.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J]床误诊误治,2010,4( 23) :307-308.

[3]李静平.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6):1211-1212.

[4]沈金蓉,赵晋容,李小晴.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3( 24)1491-1492.

[5]陈志华.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3,8(19):136-137.

论文作者:韩兆灿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  ;  ;  ;  ;  ;  ;  ;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论文_韩兆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