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应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探讨论文_史琦孙科

史琦孙科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6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研究组给予分消清利汤,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片,两组均以两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用药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临床症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药后研究组的症状改善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胃肠道功能问题,且效果明显要强于西药。

关键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中医治疗;临床探讨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1],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如内脏神经细胞变性或坏死;又或者高血糖本身和胃肠道分泌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胃动素水平的改变。这些都明显影响胃肠道运动功能。糖尿病胃肠病变发病情况比较复杂,糖尿病合并的微小血管病变导致的消化道平滑肌变性,不仅糖尿病常同时影响消化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而且可对其中个别脏器的功能影响较为突出。糖尿病人有约40%~76%食管和胃肠道功能障碍,20%~40%有明显的食管和胃肠道症状。糖尿病的胃肠道功能病变常引起出现多种消化道症状:食管运动功能障碍、胃轻瘫、肠道功能障碍等。患者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胀不适,便秘、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大便失禁等症状[2]。就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56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诊断标准,并且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在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及感染者之后,对此15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其中研究组男性41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3.1±8.1)岁,平均年龄43~77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2.6±1.4)年,病程长4~18年。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2.4±7.3)岁,平均年龄42~75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1.8±1.2)年,病程长3~1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食后饱胀、便秘、腹痛及大便稀糖临床症状情况比较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1.2方法

1.2.1研究组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分消清利汤[3],方剂组分包括厚15g,积实6g,黄答12g,黄连10g,知母12g,半夏15g,陈皮15g,扶菩20g,党参30g,炙甘草lOg,姜黄12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 mL,分早、晚餐前30 min口服。以两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沙必利片,每日三次,于餐前服用,每次5mg,每日总服用量15mg。以两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观察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胃脘痛、泄泻、便秘疗效评定”来评判。治愈:胃脘痛消失,大便正常,两天以内排便一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好转:胃痛缓减,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减少,三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善。

1.3.2治疗后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用药后恶心呕吐、食后饱胀、便秘、腹痛及大便稀糖等临床症状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研究组治愈率41.02%,好转率48.72%,总有效率(治愈率与好转率的总和)为89.74%,未治愈率仅为10.26%;对照组治愈率23.08%,好转率43.59%,总有效率为66.67%,未治愈率为33.33%。研究组的总体治疗效果要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2.2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恶心呕吐、食后饱胀、便秘、腹痛及大便稀糖的患者占总例数的比例均较低(最大为10.26%,其它均不大于10%),而对照组仍具有此些临床症状的患者占总例数的比例较大,各症状两组分别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所以该比较方法是有可行。见表3

3.讨论

中医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大多认为是消渴并发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痞满、腹泻、便秘等。《素问?阴阳别论》认为“二阳结谓之消”,即胃与大肠热结,津液亏虚,消磨水谷形成随食随饥的消瘅病,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又可分为膈消、肺消、消中,总体注重于消,三消之中属上焦。所以关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中医的认识也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证的,主要还是认为是由于阴虚而引起的津液亏损所致[2]。糖尿病的病程一般较长,中医说“久病必虚”,所以糖尿病导致的“虚”对全身各系统或多或少均有损害,引起多种并发症[4]。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

就本文研究结果来看,可以证明使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要优于西药,症状改善情况也要好于西药,使用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临床疗效效果较为明显。

参看文献:

[1]黄霞,袁效涵.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0,62(3):36-37.

[2]孟得静,黄小艳,邢朝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47.

[3]王营王,玉春,邓杏林,刘立峰.分消清利汤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11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2):190-191.

[4]李彦彬.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17.

论文作者:史琦孙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  ;  ;  ;  ;  ;  ;  ;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应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探讨论文_史琦孙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