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利用外资的几点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厦门经济特区利用外资的几点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关于厦门特区利用外资上新台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厦门论文,特区论文,台阶论文,上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厦门经济特区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进出口值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5%,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的40%,直接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达30万个以上,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厦门投资的成员已达32家。2003年,在面临各地吸引外商投资竞争加剧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厦门特区积极应对,实现招商引资创近5年最佳,外商投资总额达16.5亿美元,实际到资总额12.1亿美元,而且在已获批准的项目中,千万美元以上的达4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个,外商投资的来源和渠道进一步拓宽。但是,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更好地发挥特区在福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厦门理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紧紧抓住外国资本对华投资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在招商引资方面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特区利用外资上新台阶是厦门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是建设海湾型城市的需要。当前,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是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海湾型城市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岛内、岛外、腹地、形态、功能、生态有机联系起来,实现联动发展。不仅岛内和岛外、城市和乡村要统筹考虑、联动发展,而且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厦门与周边、腹地也要相互促进、联动发展。而厦门20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充分利用外资是极其重要的手段,小引资小发展,大引资大发展。因此,要实现联动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水平。

其次是继续发挥福建经济龙头作用的需要。2001年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厦门特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但是厦门经济总量小,整个经济规模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于末位,在省内也排名在福州、泉州之后,要确立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继续发挥福建经济建设排头兵的作用,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加快海港、空港、信息港的建设步伐,确保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观均有赖于引进外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最后还是迎合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范围的产业分工、合作、竞争等关系日益深化。而厦门要在迅猛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之间成为其中的“高个子”,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就必须不断地引进外资,特别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特区利用外资上新台阶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弱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厦门在招商引资方面仍有许多有利条件。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区位优势。2003年6月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简称CEPA),将进一步密切港厦经贸交流与合作,促进厦门与台湾的联系。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厦门的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设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铁路、公路建设强化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互动,生活环境优美,是国际著名的花园城市、生态型城市,投资硬环境名列全国首批40优城市。三是体制优势。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厦门特区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较早,市场体系较为完善。而纵观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因此借助于比较完善的体制,是厦门引资有竞争力的真谛所在。四是服务优势。厦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资的地位和作用及招商引资策略有充分的认识,政府服务优质高效,办事程序不断简化,投资软环境不断优化。另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化,“依法行政”的办事制度和风气,人才战略的实施,“安商、亲商、富商”政策的落实,也将构成吸引外商投资的强大诱惑力。五是国际经贸联系优势。厦门特区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己任,而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国际为导向,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经济模式。因此,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业已建立起来的国际经贸联系及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特区利用外资上新台阶的宝贵财富。

但是,特区利用外资上新台阶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这突出表现在:一是招商引资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苏州招商引资的经验是“招商队伍专业化,招商机制市场化”,而厦门与之相比可以说是“招商队伍大众化,招商机制一般化”。各区各部门多头招商,资金分散,力量分散,不仅无法形成合力,达到规模效应,而且内耗较大,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恶性竞争,以致招商激励机制欠缺,招商效率不高,用改革办法推进的项目太少。厦门这几年国企改革、公用事业、服务贸易等招商引资不尽理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是对外资走向的研究滞后。对招商引资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指导招商引资实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厦门还不能完全做到科学分析国际资本流向,及时捕促各类投资信息,以致产业招商的重点不突出,区位招商的方向不明确,承接新的外商投资的载体条件不到位,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周边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厦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规模与市场腹地小,土地存量有限,又处在外资迅猛发展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缝之中,北边的苏州、宁波、浦东及南方的深圳、东莞等城市引进外资的咄咄逼人之势,本省泉州、漳州及广东汕头等城市的后来居上之势,都将成为特区利用外资的有力竞争对手。另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加速改造,也对厦门吸引外资产生重要影响。

三、特区利用外资上新台阶的战略举措

1、在利用外资的内容上,由注重利用资金、实物资本向注重利用技术、管理甚至是知识转变。传统的利用外资内容是利用资金、物质资本,在此基础上附带利用技术、利用管理。厦门特区在积极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经贸战略推动下,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10强,目前已逐渐进入国际生产过程和产地转移链的先头环节位置。面临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以及外国资本对华投资出现的新特点和趋势,特区利用外资的内容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由利用外资弥补资金不足和通过外资引进技术两个并行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利用外资首先引进技术这样的战略主题。对于在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唯有通过尖端技术的引进、学习、转化、提高,才能在不断适应未来经济全球化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只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结合新经济的产业项目,提升劳动要素与高技术产业资本的结合能力,才能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并不断提升其科技和附加值含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因为高科技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资金以及产业组织和技术开发的作用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产生相互带动效果。例如原材料和加工组装工业装备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对于服务业来说,技术的转让更为重要,而很多技术是经验性的,难以采用转让的方式直接引入,更为关健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无法通过合同的形式转让。因此,本土公司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迅速壮大实力,保持竞争力的聂有效手段是保持竞争,形成国内竞争,形成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外商投资企业产品与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

另外,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的日益强大,使得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某一产业或企业有可能发生跳跃式发展,如互联网产业,所以,厦门特区应把利用外国知识当作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内容。

2、在利用外资的形式上,由合资合作为主向合资合作、跨国并购、基金投资等多种形式并重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而言,跨国并购和基金投资形式分别占到总量中的大约50%和30%左右。而传统的利用外资形式如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不但进入的成本较高,而且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如资产评估问题、项目审批问题等,这无疑限制了利用外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伴随跨国公司系统化对华投资的全面展开,厦门特区利用外资的形式要努力拓宽。只要有利于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切形式,包括跨国兼并与收购、股权投资、中外合资基金、产权置换等都要加以考虑。当前,许多跨国公司都在考虑以购并方式整合中国国有企业,完成其全球化战略的中国布局,如阿尔卡特以优势控股上海贝岭,法国里昂水务进入沪上公用事业,花旗和汇丰在中国的分行积极与国内数家银行商讨股权收购事项等。因此,要想壮大引资规模,继续保持改革开放“领头羊”地位,就要在吸引外资的形式和手段上大做文章,加强引进跨国并购和基金投资。因为跨国并购和基金投资不仅可以大大简化外商投资的手续,降低外商投资成本,缩短从投资到形成生产力的时间,使厦门特区在新世纪的引资竞争中仍居有利地位,并最终实现利用外资总量的巨大突破,而且可以把开放与改革结合起来,盘活现有企业的存量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新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同时还可以促使外商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和投资性公司,实现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的全方位引进。

事实上,厦门特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投资的“硬环境”“软环境”已逐步与国际接轨,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备,加上业已形成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国际经贸联系优势,其大举引进跨国并购和基金投资方式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另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利用外资领域的进一步拓宽,以及投资政策、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问题上更加开放的步伐,也使外资公司以并购和基金投资形式进入特区所存在的障碍和阻碍基本消除。因此,厦门应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利用外资的形式上大胆迈进,探索跨国并购在中国、在福建的发展。

3、在利用外资的策略上,由境内利用外资向境内、境外利用外资转变。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引进吸收能力(进口替代);二是输出扩张能力。在买方市场、内需不旺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到境外去利用外资,在境外投资特别是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投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一方面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一些行业如电子电器、机械、食品加工等的实用技术和设备具有比较优势,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使特区对国际经济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突破国内资源禀赋约束,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走出去”,扩大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鼓励从境内利用外资的引进吸收向境外利用外资的输出扩张转变,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投资的企业可优先赋予其自营进出口权,银行可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涉及许可证或配额给予优先安排,并简化外派人员的审批手续等。据此,特区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外发行股票,如B股,H股,N股;努力探索在海外发行公司债券。目前,我国在海外发行公司债券的数量还少得可怜,而这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成为直接融资的常用工具;大力促进境外直接投资,通过建立合资、独资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当然,我们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克服自身发展力量的不足,又不能盲目眼随所谓的“国际分工规律”,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正确的做法应是妥善处理境内外利用外资的关系,抓住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难得历史机遇,强化外商外资的服务功能,大力拓展利用外资的空间,推动利用外资走向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4、在利用外资的理念上,由注重数量指标向强调数量指标和实际效益指标并重转变。长期以来,我们在招商引资中十分注重合同利用外资额和实际到位外资额,并把此作为考察利用外资成果和领导业绩的主要指标。这种做法固然能使各地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但是也必然产生偏颇的后果。从理论上说容易导致招商引资上偏重有形资产、资金的引进,而忽视无形资产和非金融的转移,以及轻视引进外资项目产生的实际社会经济效益;从实际上说则有可能使利用外资走入歧途,导致各地盲目攀比,采取“过度”的所谓优惠政策,在数字上做功夫,最终不利于改善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高层次上开发、利用外资。国际资本流动经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它不但包括了有形资产和金融的转移,还包括了无形资产和非金融的转移。这种无形资产和非金融的转移不仅仅是指技术、管理、专利等,甚至是指某种垄断优势,如某一跨国公司率先进入某地区进行投资,出现的跟随先驱者效应及国际直接投资的互动现象。另外,我们都知道利用外资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只有当实际外资投入对当地经济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时,才可以认定这些外资投入量是值得的。因此,厦门特区引进外资应进一步转变理念,充分利用特殊的资源优势,注重无形资产和非金融转移的引进,注重引进项目的近期和远期社会经济效益,以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推动我国、我省利用外资的可持续发展。

5、在利用外资的体制上,由政府为中心向市场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体制转变。随着国外直接资本投资以及国内招商引资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以政府为中心的招商引资体制及相应的机制(“筑巢引凤”是其形象概括),其高成本、低效率、缺乏动力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而且这种体制还容易造成政策变味,导致“价格战”“挖墙角”,使外商在谈判时用一个地方的条件压另一个地方的项目。面对外商由被动式投资转为积极主动进攻式投资的新形势,客观上要求特区在招商引资的体制上率先加大改革步伐,建立起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体制。事实上,厦门特区的新优势也主要集中在体制创新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企业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观念,彻底实行政企分离,真正放手让企业去搏击市场。而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更适合国际直接投资进入的环境上,使外资的流入最终依靠有吸引力的市场和优越的投资环境、高效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即政府的职能由过多地承担直接利用外资退居到规划设计、政策导向、服务协助和监督管理上来。为此,一方面要精简过多的政府招商机构,简化招商队伍,进行专业化、市场化、公司化重组;建立健全按招商引资产生效益的评价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接轨,从行政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发展,建立起更加完善、更加成熟、严格按国际惯例制定游戏规则的市场经济体系。

标签:;  ;  ;  ;  ;  ;  ;  ;  ;  

厦门经济特区利用外资的几点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