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我国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我国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的问题与建议

谢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 人才项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对我国各种人才项目的财政支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从项目设置、资金支持和项目后续跟进等环节分析人才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才项目;财政政策;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而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人才项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财政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支持开展了大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各方面的人才项目,促进了人才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人才项目财政支持简况

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实施以来,国家、部委、省市县分别出台了种类和形式多样的人才项目,据统计,各省区市启动实施人才项目307项,地市启动实施2380多项。[1]除国家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以外,中央层面各部门还设立了大量人才项目,如: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等。各地区也设立了大量人才项目,如: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广东“珠江学者计划”、广西“八桂学者人才计划”等。

各种人才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人才事业的发展。自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引进、培养、支持95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分别为729.0万人、4334.1万人、7328.1万人、4501.0万人、1692.3万人、75.9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4.0%、45.5%、32.0%、57.2%、61.4%、272.1%。[2]

三、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性质

根据人才项目的不同,财政支持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服务情境下,一线员工实施顾客导向型偏离的动力因素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探讨了顾客导向型偏离的动力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人才,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制机制构建,培育合格的人才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在一些政府主导的、与市场联系比较密切的人才项目评选过程中,一方面体现政府的人才发展导向,另一方面借鉴市场对人才的评价结果,肯定市场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解决人力资本的贡献定价的问题,让人才获得合理的激励。财政部门要鼓励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如期权激励、人才持股计划、税收优惠等。

四是科研条件、团队建设等其他方面支持。如,科技部实施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

二是带有资助性质,这类政策通过安排科研、创业、培训等专项资金以支持人才发展。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入选者最高给予4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300-500万元人民币的专项工作经费。

语言知识与技能是学好商务英语的基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门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考试推出之前,必须重视并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据统计,2012年全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不到三分之一,顺利通过专业四级考试是大多数学生更为现实的目标。因此,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心应主要放在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和词汇、语法知识的讲授上。

积极健康的人格是研究生个人生活和今后在职业生涯中能否得心应手的关键因素。其对内主要表现为自觉、自尊、自爱、自信;对外则主要是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同情、同理。

三是带有补助性质,通过按期给予一定资金,保障入选者工作和生活需求。如,中组部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支农、支教、支医,扶贫),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为入选者发放生活补贴,缴纳社会保险。

四、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要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完善管理政策,切实做好人才项目的财政支持工作。

(一)人才项目财政支出标准尚未形成体系,财政投入力度混乱

当前,财政预算采用以投入为导向的预算模式,并非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模式,因此现有的财政预算制度更多的着眼于资金的投入和预算的执行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进行,从而降低了资金利用的灵活度。由于人才进行的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技术培训活动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以投入为导向的预算模式,无法满足灵活支出的要求。同时,由于预算缺少结果导向,忽视项目资金利用所带来的价值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造成了财政部门对于人才项目计划绩效考核的缺失,进而造成项目申请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尽可能多地申请项目资助以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哈,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地区间财政支持措施不平衡,加剧了人才无序竞争

目前,高层次人才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流动明显,特别是地区间高校人才资源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地区和高校为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人才项目给特定人才的年薪从30万到500万不等,甚至提供住房户口、子女入学、配偶随调等优惠政策。但是,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缺乏,而且东中西部在财力上还有差距,地区间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措施和力度不平衡,不利于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人才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有待改进

从人才项目层次角度看,国家、部委和地方层级共同构成了人才项目的总体框架,不同层级的人才项目支持标准应有所区别。然而,“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级人才项目,对自然科学领域入选者的平均资助标准是180万元,而中科院“百人计划”给予入选者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入选者的支持标准最高达400万元。不同层次人才项目财政支出标准出现倒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国家级—部委级—地方级人才项目的区别,削弱了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的统领地位。

五、完善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由于人才项目组织实施部门多、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资金绩效评估难等原因,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构建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一是带有奖励性质,这类政策主要通过给予一次性补助或奖励,吸引人才。如,中央财政对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给予100万元的补助;中科院对百人计划入选者每人给予200万元的资助;成都人才计划、重庆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等均为入选者每人提供30-300万不同层次的奖励。

(二)实施地区差异化的人才项目财政投入政策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方面差异也很大。东部地区人才发展水平较高,人才项目的财政投入重点应放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立足本土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以及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体制等方面,而中西部地区人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才项目的财政投入重点应放在增加人力资源存量、吸引并留住高水平人才等。中央财政在对地方补助时,也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将财政资金更多的投向中西部地区。

治理酒托乱象,除了打击站在最前面的酒托,还不能遗漏幕后操纵者。如果忽略了更可恶的主使者,就难以遏制酒托乱象。

(三)建立人才项目财政支出标准体系

参考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建议由中组部牵头建立统一的人才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借助人才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对各类人才项目进行分层次分类,做好人才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合理调整人才项目布局。财政部门根据人才项目的层次和类别,兼顾人才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因时因地分别制定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并实现动态调整,合理规范各类人才项目经费支持强度,并做好各类人才项目预算保障。

(四)加强人才项目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各人才项目立项时,应明确资金来源、项目资金上限以及支出渠道。同时要有明确具体的资金使用方案,方便在执行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人才项目的绩效考核,适时对有关人才项目进行评估,对绩效不高的项目要及时进行清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由设备参数知产热量为629 kW,由图6(b)热力延时曲线得到全年的满负荷运行时间为3772 h,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统提供的热水,无法替代用于消毒的这部分热负荷,因此系统全年的满负荷运行时间缩短,但考虑到以上因素在系统中可设置合理容量的蓄热水箱以平衡热负荷,使系统的运行时间得到延长。

参考文献:

[1]罗宇凡,崔静,朱基钗.天下英才 圆复兴之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纪实.华社电,2017年9月15日.

[2]李亚杰,盛若蔚.春信迢递花不断——写在二〇一二年全国人才工作开局之际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9日.

标签:;  ;  ;  ;  ;  

我国人才项目财政支持政策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