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年谱(1975—1997)》的协商民主思想

论《邓小平年谱(1975—1997)》的协商民主思想

[摘要]《邓小平年谱(1975—1997)》涵盖了邓小平领导全党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排除艰难险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壮阔历程,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研究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载体,是探究其协商民主思想的一个有效路径。该年谱蕴含的协商民主思想,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二、依托统一战线搞好政党协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三、协商民主要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做出积极贡献。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协商民主建设,仍然大有裨益。

[关键词]《邓小平年谱(1975—1997)》;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个春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治国理政思想遗产仍然值得后人大力挖掘。贯穿其七十多年的政治生涯而始终不辍的是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思索[1]p493。《邓小平年谱(1975—1997)》再现了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卓越功绩。研读《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不失为理论工作者表达缅怀之情的一种方式。尽管,现今的中国已经告别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民主的时代。但掩卷遐想,其中丰富的协商民主思想对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然具有指导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管见。

一、人民政协是践行社会主义民主和实施监督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是理解中国民主政治逻辑的重要依据。从功能上而言,人民政协能够把践行现代民主原则与满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需要、创造社会的政治聚合与促进国家的政治建设、促进人民民主与促进党的领导、支撑中国政党制度与支撑国家政权体系和政治过程、进行广泛的政治吸纳与广泛自由的政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2]。或者说,邓小平以务实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把对中国民主道路的反思和深化拓展人民政协职能的理念都融入其协商民主思想[3]。

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文革”结束之后,邓小平牢牢把握住政协的性质和作用,推动了人民政协工作秩序的恢复和重建。1956年11月17日,邓小平强调政协不同于人大,并具体论述了政协的性质和作用。他指出:政协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主要由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构成,本质上是一个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没有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其作用是对重大的政策、法令等国家重要问题进行事前充分酝酿协商;政协与人代会可以开联席会议讨论一些问题[4]p265。

(1)通过不断的运行摸索,在保证锅炉经济运行的前提下,降低锅炉运行中的运行风量,尤其是一次风量,采用低风量、低氧量运行方式,提高床温,既减小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延长了锅炉运行周期,又降低了风机耗电率。通过不断优化调整,锅炉风机耗电率较优化调整前降低约0.5%~0.7%。

针对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邓小平很注意把它和人大进行区分。1980年9月27日,邓小平在审阅全国政协章程修改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准备文件时,作出重要批示。批示的主要内容为:不要把政协搞成一个权力机构。政协可以开展讨论,进行批评,提出建议,但没有权力对政府予以质询和监督。它和人大是不同的,必须注意这个问题。此后不久,也就是同年的11月12日,他在批示乌兰夫、刘澜涛的信时,强调这样一层意思:“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针对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言;政协不应该具有对政府实施“监督权”的权限[5]p676。联系到1957年4月8日,他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讲话论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时所强调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其用心良苦。即:有监督好于没有监督,大家出主意好于一部分人出主意。共产党看问题总是从一个角度出发,民主党派就能够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出主意。从而,反映的问题更全面,处理问题就更客观,更有利于作出决断,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正确,即使出现问题了也比较容易改正[6]p272-27。

1.3统计学科学处理本次实验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取(n,%)进行表示,用卡方进行表示,而计量资料采取(±s)进行表示,用t进行检验,且对科学处理后的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

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互相监督而有别于人大的重要形式,体现了独特的价值。1983年6月4日下午,邓颖超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说得诚恳而又实事求是,“在邓小平主席的卓越领导之下,五届政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9]p911。据此而言,这不仅是《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的协商民主思想,而且是邓小平身体力行、在领导政协工作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民主理念。

1980年9月29日下午,邓小平参加全国政协章程修改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发表了讲话。这个讲话肯定了1954年12月二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议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做出的贡献;承认1978年五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积极意义;阐述政协全国委员会要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重新修改政协会议章程的紧迫性;强调“四个坚持”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强调人民政协既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同时还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7]P677。1982年7月3日,邓小平针对乌兰夫、刘澜涛的来信,就其拟同意各级政协委员列席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表达任何意见不受追究的建议,并且要求把这两点补充列入宪法的这件事,在批示中予以否定。其意为:这两条不适合载入宪法,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这样做就行了[8]p829。

二、依托统一战线搞好政党协商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确立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有自己的思考。1957年4月5日,他在甘肃省、兰州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说得语重心长。他谆谆告诫: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就可以脱离群众。即便我们共产党确实是金字招牌,也不能脱离群众。如果脱离群众,就算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情。共产党员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老章程[10]P1353-1354。实际上,考察中国革命历史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统一战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存在不同的统一战线形式。与之相联系,存在三种不同的统一战线工作方式和协商民主载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创造了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和最高国务会等富有生命力的民主协商方式。这些协商民主方式作为新型的民主载体,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而逐步趋于制度化[11]。

通过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和民主,向国内外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矢志追求的目标,是贯穿在《邓小平年谱(1975—1997)》的一个重要思想脉络,也是其对协商民主的一种认可和期待。

统一战线的实际运行同时存在于党的领导层面与国家建构层面,它既是党的政治法宝与工作机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政治整合的政治法宝与工作机制。据此,统一战线得以在建设国家的实践中生成出协商民主的政治平台[16]。如前所述,依托统一战线搞好政党协商,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要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克服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不适应现代化的弊端。1978年9月15日,邓小平听取李力安、王一伦、李剑白、陈雷、陈烈民等人员的工作汇报之后,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说来,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17]P375-376。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8]P501-502。中国既要克服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不适应现代化的弊端,又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前发展,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是一种考验。要成功应对这场考验,协商民主不可或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决策部署,河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狠抓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局以来河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2011~2013年先后被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授予“先进集体”“省药械稽查先进集体”“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2008年起连续8年被沧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授予“先进集体”;2015年被河间市委市政府授予“实绩突出领导班子”;2015年首批顺利通过省级食品药品安全县验收。

依托统一战线进行政党协商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至关重要,能够经受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考验。1978年3月8日,邓小平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肯定这次大会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来共同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对于发展我国革命统一战线、活跃国家的政治生活以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都具有重大意义;并在讲话中强调革命统一战线在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践中将发挥重要作用[12]P270。不仅如此,1979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心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革命统一战线进入了新阶段;各民主党派的定位和属性发生了变化,都已经变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其肩负的使命任务是与共产党同心同德为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3]P523-524。

三、协商民主要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做出积极贡献

汽轮机装置在运行中出现异响及振动现象,为常见的一类故障现象。异响及振动故障现象的出现,对于汽轮机运行中的稳定性,以及组件之间的配合度影响较大。分析当前在具体作业中汽轮机异响及振动现象的出现,主要造成的不良现象体现为:气流激荡及转子异响振动;汽轮机运行温度异常,热变形,设备组件运行摩擦加剧。最终分析各类不良现象的出现,造成汽轮机在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温度升高现象,同时由于转子内部受温不均匀,产生的转子热变形,引起的设备停机现象也为常见的一类不良现象。

为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政党协商中的积极作用,邓小平和统一战线的各方人士广泛接触。1979年10月19日晚,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共同出席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的招待宴会。在宴会上,他讲话强调: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仍然是不可以削弱而应该加强、不可以缩小而应扩大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鼓励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以实际行动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共同办好中国的事情[14]P570-571。

依托统一战线搞好政党协商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至关重要,需要形成制度。为此,修订之后的宪法做出了明文规定。1989年1月2日,邓小平批阅中共中央统战部内部刊物刊载的《北京市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对“多党合作”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之后,给出了指示。根据这条指示,可以组织一个必须包含民主党派成员的专门小组,专门围绕民主党派成员如何参政以及如何履行监督职责拟定方案,并且限期一年内完成,来年开始实行。据此,当年的12月,中共中央统战部颁布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5]1262。

协商民主要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做出积极贡献。邓小平在1980年8月28日下午参加了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致开幕词。开幕词指出: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积极作用,使之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做出重要贡献[19]P669。衡量是否有这种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就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确实存在,就是邓小平倡导的“三个有助于”[20]P882。这“三个有助于”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紧扣人民的富裕幸福、紧扣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不难理解,邓小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类似于1987年10月13日上午会见匈牙利客人卡达尔.亚诺什所表达的这种立场和观点,即:我们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21]P1209-1210。比如,他在1989年2月26日上午会见前来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美国国家领导人时依然强调: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果追求形式民主,不利于发展经济和国家稳定,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22]P1266-1267。

得益于协商民主要体现和有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这种制度自觉,邓小平关心支持制定党史上首个关于多党合作方面的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个文件首倡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型亲密友党,确立了民主党派参政以及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则。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学说[23]。

四、结语及当代启示

邓小平在评价自己的理论著述时非常谦虚。1987年8月29日上午,他会见外宾时谦称,自己的东西在语言表述上并不高深,只是针对如何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24]P1203-1204。 从《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包含丰富的协商民主思想来看,其理论价值需要学术界和理论界继续挖掘。它启示我们,政协协商和政党协商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可以而且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央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件、做出了旨在实现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科学部署,各地方也在全面深化的改革进程中加大了实践探索力度,协商民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协商民主视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视之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25]P527,这是站得住脚的。

1979年之前,伊朗是波斯湾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执政的巴列维王朝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什叶派穆斯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革命中,起义者扣押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成为美国对伊朗制裁的导火索,美国政府随即对伊朗采取了包括禁止美国进口伊朗石油、冻结伊朗政府美元资产和存款等一系列制裁措施。1980年美国同伊朗正式断绝外交关系。

在协商政治和协商民主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协商治理,既是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形成了人民政治在民意实现、矛盾化解和治理有效性等方面的显著政治优势[26]。作为现有的各类重要协商渠道,既要激活各个系统的协商资源,又要避免各类协商资源在特定条件下变成所谓的碎片化状态,还要增强对新兴协商主体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这意味着,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人民政协以及统一战线积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的实践要求,进行平台升级、组织结构优化和功能拓展,为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以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M].三联书店,2013年重印.

[2]林尚立.中国民主的政治逻辑:以人民政协为中心的考察[J].理论研究,2012(1).

[3]李羚.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及现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11月31卷(6).

[4]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7][12][13][14][17][18][19]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M].人民出版社,1993.

[8][9][10][15][20][21][22][2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1]李君如.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及其与统一战线、选举民主的关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3).

[16]林尚立.协商民主对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J].红旗文稿,2015(9).

[23]魏晓文,刘志礼.论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J].理论探讨,2014(4).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6]王浦劬.中国协商治理的基本特点[J].求是,2013(10).

Abstract:The Chronicle of Deng Xiaoping (1975-1997) covers Deng Xiaoping’s magnificent course of leading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and open up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plore hi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ought.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chronicle rough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PPCC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promot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implementing mutual supervision; second, relying on the united front to do a good job in political party consultation is essential for building socialism in China; third, consultative democracy shoul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This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Deng Xiaoping Chronicle (1975-1997); the united front;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310(2019)01-0023-04

收稿日期:2019-02-09

作者简介:曾辉方(1982—),男,湖南隆回人,博士,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责任编辑:王 振

标签:;  ;  ;  ;  

论《邓小平年谱(1975—1997)》的协商民主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