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经营:理论模式与实践策略——以西安为例

城市空间经营:理论模式与实践策略——以西安为例

邵小东[1]2004年在《城市空间经营:理论模式与实践策略——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中由于空间经济的存在,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即使此时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已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必然要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城市空间配置的变迁过程中,优良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化,社会资源最有效地被利用。因此,如何最佳、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城市空间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城市规划的经济性内涵的缺失,致使城市规划难于指导实践建设。城市经营思想的出现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城市经营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通过对土地等资源的配置运营实现城市内部空间的利益格局。如何通过城市经营手段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本文通过对城市经营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成果和实践分析研究,提出城市空间经营的概念。并且进一步分析城市空间经营的必要性,论述了城市空间经营的综合效益和城市空间经营的目标。文章就城市空间拓展区位的选择与经营进行分析,阐述城市空间发展区位选择的经济模式。再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的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检验工具。文中分别对城市土地和基础设施经营的适宜模式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解析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新区和旧区的空间经营适宜模式。 本论文在对城市空间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区位选择进行经济的成本—效益分析,论证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区位选择。通过西安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结构的评价分析,显现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分别针对西安城市旧城区和城市曲江新区、高新区进行分析研究,相应提出适宜的空间经营策略。

沈葆菊[2]2011年在《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特征均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显着变化,为应对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城市更加注重自身的特色挖掘与内涵建设。城市经营就是这一背景下,作为城市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及应对城市竞争的一种观念和思想开始备受关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设计已由单纯的空间美化的设计工具发展为经营策划的管理工具,在其实践过程中已经不自知的渗透了城市经营的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对城市经营理论系统认知以及对城市经营与城市设计两者之间的关联研究,城市经营被认为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仅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价值观,尤其在城市设计研究领域,更是将其视为与设计理想相悖的思想。本文的论题正是基于以上矛盾而产生的。在这种事实与观念冲突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城市经营这一崭新观念的发展历程,概念内涵,主要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认知;其次,在前人相关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城市设计从空间美化向经营策划的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概念、内容、方法叁个方面建立起了城市经营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提出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是强调“过程—目标”型的全过程组织实践;然后,分别针对建立自我认知、确定发展方向、建构发展途径、再现空间价值四个设计过程提出资源识别、战略思考、结构组织、场所塑造的城市经营视角下城市设计策略。最后,以西安曲江城市设计发展为实例,分析论证其在城市经营视角的作用下产生的实践结果,总结归纳其优劣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武瑞[3]2007年在《西安市城市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经营是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同时城市经营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城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西安作为西北五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其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关系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与城市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此研究西安市城市经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对城市经营的相关理论和国外包括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城市经营的经验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而对西安市目前的城市经营现状进行了论述,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西安市城市经营的水平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研究。经过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西安市目前的城市经营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城市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2)旅游资源尤其是旅游产品还处于浅层次开发(3)缺乏相关的产业集群(4)城市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据此,本文在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市自身的特点,为加快西安市的城市经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在宏观上要建立大西安都市圈;(2)要建立绿色生态城市保护古城的风貌;(3)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4)不断加强西安市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西安市的对外旅游形象;(6)在城市经营的不同领域和阶段,政府和市场只有有效的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才能真正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

仲丹丹[4]2016年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世界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到20世纪60年代即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时期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与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互动中实现的。在中国,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融合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在很短时间内成为部分先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之一的。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这种融合的产物之一,成为非常具有活力与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其中通过对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再利用的项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那么,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在我国典型城市的发展概况是怎样的?文化产业的原初特性使其在空间集聚过程中对宏观地理和微观载体有何特殊要求?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市场规律作为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的基本构成对这种结合发展的模式有怎样的作用力?认真回答这叁个问题是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以上动机,本研究以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及中国工业用地的更新特征为切入点,以我国8个代表性城市的具体项目为基本研究范围,结合对既有现状的理解建立全观的研究架构,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进行析论,讨论这两种事物结合之基础、发展之根本推力,并试图创造一种解释上不致发生矛盾的、按不同保护再利用主体推动这种结合的不同过程对既有相关项目的分类,阐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的真正的、应然的内在动力及外在表现,进而为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区存量土地盘活、产业结构调整与历史文化延续的整合,如何更好地从政策及发展策略上推进这一过程提供有限的理论参考。

董欣[5]2011年在《网络化: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发展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网络化是城市及区域空间演化的必然趋势,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及城乡组织形态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大、中、小各级城乡聚落的协同功能,促使其整体效能最大化;能够对信息化、生态化的当代空间发展目标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响应;还能够更好的发挥城镇群体的自组织与它组织机能。本文从对网络的基本认知入手,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空间网络化的实证研究对象,在城市及区域两个空间层次上,以多学科研究的视角,运用融贯研究的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网络化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探讨。空间理论研究层面上,通过对经典城市空间模式及地域演进理论中网络化思想脉络的回顾,通过对新区域主义、新城市主义及后现代空间网络观的全面梳理,以系统理论作为空间网络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架构了以网络流组织、网络地域要素组织、网络内容要素组织为核心内容的空间网络化基础理论体系。空间分析方法层面上,在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地空间体系及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网络联系机能分析、空间网络协调机能分析、空间网络要素机能分析、空间网络演化机能分析及对空间网络化综合指标的系统评价,结合历史过程考察、比较研究及案例分析,验证了该区域空间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了区域城镇空间网络分析的完整框架。空间组织对策层面上,以关中城市群为依托,借助“边缘区”、“亚中心极化”等理论视角,从“点”、“轴线”、“圈层”、“域面”等空间要素入手,结合信息、生态、生产要素的空间组织,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空间网络组织策略;以全国城镇与经济网络体系及对外开放格局演化趋势为依托,借助全球生产体系地域镶嵌等理论视角,结合全球、中国、西部、经济区周边等区域空间组织单元,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外部空间网络衔接策略;以经济区内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及乡村聚落为依托,借助城乡网络融合、城乡一体化等理论视角,结合“交通组织”、“流域整合”、“黄土地形地貌因循利用”、“产业集聚”等空间组织手段,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乡空间网络协同策略;’以系统观点为依托,借助产业生态网络、创新网络、绿色廊道网络、矩阵管理模式等理论视角,结合网络分工组织、网络通道组织、生态网络组织、管制网络组织等系统组织内容,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网络系统支撑策略。空间规划调控层面上,基于跨区域空间主体网络化的趋势,提出了包括规划目标机制转化、规划运行机制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完善的“网络时代”规划体制变革基本思路。

王辉[6]2014年在《基于公共视角的西安城市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城市化加速,城市间的知识、经济、人才、文化等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营销的效率?如何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营销城市?这是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化营销大时代,基于公共视角的城市营销将成为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全面发展和满足城市受众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论文立足于西安市基本市情,从城市营销的主、客体出发,探讨基于公共视角的西安城市营销策略,通过对西安城市营销的内外部环境以及SWOT分析,剖析城市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原因分析,引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经典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解剖、分析西安市城市营销策略中存在的公共视角缺失的问题,着重从城市定位、城市服务营销、城市文化营销、城市建设与公共互动、城市营销的公共传播等方面阐述西安市城市营销策略。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思路方法;第二章,介绍城市营销的概念和组合策略理论;第叁章,对西安城市营销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对西安城市营销的内外部条件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城市营销策略方案。第五章,阐述城市营销策略方案的实施及其评估。从公共视角,着重从城市定位、城市公共营销、城市服务营销、城市文化营销、城市营销传播等方面阐述西安市城市营销策略。论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拓宽城市营销的思路,科学开展城市营销活动,提高城市竞争力,获得城市竞争优势,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亦将有助于西安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城市品牌形象。

曹海涛[7]2013年在《城乡统筹导向下长治市“城边村”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1%,进入到了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重塑空间格局和推动城市发展的综合体制改革和城市化发展道路抉择阶段。而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明显滞后于城市。为此,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融合、大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快速城镇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处于剧烈城乡变化状态中的城市边缘区,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的主体-“城边村”,作为介于城市与外围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区,其发展滞后于城镇化的要求,集聚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空间问题,成了城市发展的隐患甚至是桎梏。城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变革,“城边村”应该抓住机遇,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交通、市场信息、资源文化等优势,主动通过转型发展顺利融入城市,避免发展成为新问题“城中村”。因此论文选取“城边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转型发展和规划策略问题。论文剖析了“城边村”产生的原因及其特殊性,分析了“城边村”的特征和系统性,探讨了在城乡统筹导向下,“城边村”的转型发展、动力机制和规划策略等一系列问题。认为“城边村”通过转型发展,采取适当的规划策略,是在源头上堵住“城中村”和解决城乡发展隔阂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城乡统筹导向下,应该更加重视“城边村”的转型发展与规划实施策略,并且提前进行转型与规划建设的准备工作。作者认为“城边村”的转型模式与规划策略是具有多途径体系的系统工程,并以塔岭山片区七个“城边村”的转型发展与规划策略为实例解析,在经济与产业、资源与环境、社会与文化、人口与空间、制度与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转型模式和规划策略的论述。论文以塔岭山片区七个“城边村”的转型模式构建与规划策略保障为例,解析了“城边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了“城边村”转型与规划面临的重大难题,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具体规划策略与方法。以达到在某种程度上对该区域或其他区域参考和借鉴的目的。

王丹[8]2005年在《西安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在高速发展并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西安市当前正在进行的城市行政中心外迁规划为议题来探讨城市行政中心迁移问题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规划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探究西安城市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城市中心区职能的合理疏解,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城市原有的行政中心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可以看做是一种职能单一的城市中心,或者是城市中心的一部分。因此,在理论研究部分首先从梳理城市中心区的定义内容入手,引出对城市行政中心概念的解析和行政中心迁移问题的讨论;然后从多学科角度介绍了与行政中心迁移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看,利用城市行政中心迁移提供的良好契机,可以疏解旧区不堪重负的城市功能,为新区注入城市发展养分,培育城市新的生长核心,实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更新;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来看,行政中心迁移是降低古城内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保护古城文物的有利措施;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分析,行政中心迁移是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内容,通常作为政府行为来实现;从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角度分析,通过行政中心的迁移可以实现城市土地的置换和土地的生态化改造,以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本文重点从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出发,分析在聚集经济效应作用下城市中心区的空间格局由聚集—分散的变动过程及其原因,探究行政中心迁移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内因,从而将对行政中心迁移问题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在实证研究部分,首先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综合评判,以时间为轴纵向阐述西安作为古代都城在历史上的城址变迁过程,总结出对本文研究内容的借鉴意义;以空间为轴横向分析国内外的若干行政中心迁移案例,通过对比研究总结对本文研究内容的借鉴意义。实证研究部分的核心内容对行政中心迁移的的动因和时机进行了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探讨行政中心迁移对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本文的最后,以西安城市行政中心选址方案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集成评价的方法展开分析,给出综合评价后的结论。

聂仲秋[9]2008年在《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市场化体系继续完善,国际化趋势更加显着,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的蔓延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总的趋势,在城市蔓延的过程中,大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交接地带,是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新型过渡性区域,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大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凭借大城市的经济、市场、区位、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优势,农村功能向大城市功能过渡,担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城镇集聚化、社会信息化、城乡文明化的多重职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沿区,是农村向城市转化的示范区和承载地,是大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不仅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人口集聚功能、加速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农业经济、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工学与管理学有机结合,农业经济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从战略层面对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做出整体的规划,确定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因素;从内部动因方面分析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从产业结构、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城乡结合部经济和谐发展,构建社区、环境和谐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设计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提供定量化的评价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程度做出具体的评测。全文共由九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概述了目前国内、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提出了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和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现状分析。本章首先对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选取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人口结构等六个方面着手,对影响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形成了全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叁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战略分析。本章基于城乡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城市在社会地理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对城市空间的边缘约束等矛盾背景分析,对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地位、作用和所承担的功能进行准确判断和定位,提出确定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协调中心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结构关系。据此具体分析了西安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关键措施等。第四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本章提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动力有市场力、政府力、社会力叁个方面,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产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市场和区域环境等六个,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主要动力为经济增长、中心城市郊区化,基础动力为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社会文明的现代化,间接动力为制度变迁、科学技术,潜在动力为资源、环境。第五章,城乡结合部经济和谐发展构建。本章研究了城乡结合部产业协调发展,提出要以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迅速提高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水平、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区产业建设、老区改造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措施,并对西安北部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安纺织城老工业区更新改造、西安东部城乡结合部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提出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对西安新筑小城镇规划、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益性设施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研究了城乡结合部和谐规划,制定了城乡结合部土地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西安市的实际数据具体评估了西安灞桥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状况。第六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和谐发展构建。本章研究制定了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原则、空间形态、组织管理和居民参与的措施,研究了外来流动人口与社区的融合过程,提出促进外来人口与社区融合的措施。分析了城中村的类型及特征、改造面临的障碍和困难,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措施。本章研究了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对西安沪灞河环境综合治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章用目标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原因—状态—响应模型、关键点模型,建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将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总目标分解为叁个二级指标:和谐发展动力、和谐发展质量、和谐发展响应,共计24个分指标,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及不同的时期,可采取综合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纵横因子分析法分别进行测算评价。做为指标体系的验证,进一步运用该评价模型对西安东部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八章,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本章对城乡一体化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土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措施,研究了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政府管理,提出行政管理创新和政府管治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结合部行政管理制度设计,提出将行政不同体向经济共同体转变,建立政府协调机制的措施,并对西安城乡结合部政府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九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得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叶林[10]2016年在《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当建设行为的强烈干扰和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论文基于多地的规划实证,对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范式进行了探讨。论文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力图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本体认识:(第一章)提出研究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系统认知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多维属性,以及显示在土地空间上的复杂结构形态;辨析影响绿色空间演进的自然力与非自然力,以及局限绿色空间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第二部分为规划范式讨论:(第叁章)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范式实证经验,揭示现行法定规划体系对绿色空间应对不足之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融合多种规划思想和方法,提出生态整体规划思路,探讨与现行规划体系衔接的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建构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空间层次、规划阶段及核心技术、法理地位、总体目标、利用分类和规划程序),作为指导具体规划的基本框架。第叁部分为规划管控技术:结合番禺、宝鸡、眉山、重庆等地实践,围绕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单元叁个法定规划层次,解析各层次焦点问题,衔接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要求,明确各层次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针对重点管控内容形成核心规划技术:(第四章)在城市规划区,考量绿色空间发展战略,制订结构规划,形成分区管制政策指引;(第五章)在中心城区,组织绿色空间功能,制订用地布局规划,集成“六图一表”规划路径;(第六章)在用地单元上,建立“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编制模式,对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和关联边缘地带提出关键指标要素体系和控规控制模式。第四部分为实施管理创新:(第七章)借鉴国内外绿色空间管理经验,提出完善管理“政策群”,优化管理“工具包”,创新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城市空间经营:理论模式与实践策略——以西安为例[D]. 邵小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沈葆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3]. 西安市城市经营研究[D]. 武瑞.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4].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D]. 仲丹丹. 天津大学. 2016

[5]. 网络化: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发展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D]. 董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6]. 基于公共视角的西安城市营销策略研究[D]. 王辉. 西安科技大学. 2014

[7]. 城乡统筹导向下长治市“城边村”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曹海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 西安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分析[D]. 王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9]. 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 聂仲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0].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叶林. 重庆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城市空间经营:理论模式与实践策略——以西安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