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剧的艺术走向_戏剧论文

当代戏剧的艺术走向_戏剧论文

当代戏剧的艺术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剧论文,当代论文,走向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多元的文化市场和观众自由的文化选择,戏剧必须调整和确立自己的艺术走向,在遵循市场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魅力。

经过戏剧艺术家们十几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戏剧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走向已渐趋明晰。

一、积极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剧作家们认为,戏剧倘要发挥自己的艺术魅力,就必须从这门艺术本身发掘它蕴藏的生命力。那么,戏剧的生命力又何在?在于演员与观众所形成的那种相互感应、直接交流的剧场性,这正是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所不可能有的。演员的表演将观众带到一个想像的艺术世界,观众喜怒哀乐情感的自然流露又感染演员,共同参与并推动着演剧创造。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这种“剧场性”,剧作家们大胆设想精心构思,对原有的镜框式舞台进行了改造,设计出了环形舞台、中心舞台、多表演区等,特别是小剧场的演出形式更是在整体演出构思中将表演区与观赏区处理的界线模糊,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观众和演员包容其中,两者“共创”“共享”戏剧空间。如《挂在墙上的老B》变台上演出为平地演出,让观众三面围坐在演区前,演员与观众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且把一些戏挪到观众席里演,拉近了空间距离,强化了观众和演员的直接交流。同时,为了积极调动和引导观众的参与、思考,剧作家还引进了文学的叙述因素,增添了叙述者,像《魔方》中的“主持人”,他时而在戏内,时而又离开戏剧情境,拿着话筒请观众即席发表感想,甚至让观众也进入戏剧的规定情境。这种人物串演剧情与“间离效果”的巧妙结合,造成了戏剧特有的艺术魅力,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更具有心理学的意义: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会对其内心感受产生影响,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的改变也会引起相互间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而这正是观演“共创”“共享”的心理基础。

二、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剧作不再一味追求与现实生活同步,以讲故事为满足,而更重叙述、重表现,致力于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性、复杂性的开掘,着重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情绪和心态,特别是人物内心活动具象化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人物的感觉、想象、回忆、欲望等内心活动得以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现出来。如《路》中主人公周大楚内心矛盾时,舞台上就出现了作为矛盾着的另一个“自我”,这一舞台形象既拓展了戏剧的假定性,又使得观众的视线在这形象的双重组合中游动、对比、判断,无形中扩大了感受与思索的广度和深度,剧作题旨便在这双向流动中,伴随着观众的审美感受而得到深入开掘。《危情夫妻》是一出着意揭示当代中年人心理困惑的剧作,它如剥笋般层层深入,直逼陈子明心灵深处,活化出一个心有不甘、不舍却又不安的灵魂。强健的“我”勇于面对挑战,大胆承受选择的压力;脆弱的“我”又瞻前顾后、踟蹰不前,难以承受生命之累,于是便有过多的苦恼、困惑与无奈。剧作的心理揭示有灵魂自白,有动作展示,更多的则是在怨恨的惯性驱动下,夫妻间你来我往的心灵摩擦。其它还有《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屋外有热流》、《魔方》等,都开掘了探索精神世界的新领域。

三、自由灵活的结构形式。剧作在结构的选择和安排上,改变了以前的传统格局,即完整的故事情节,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严谨的时空限制,摒弃了过去“一对冲突、二股势力、三个回合”的套数,而主张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如《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的结构、《魔方》“马戏晚会”式结构、《绝对信号》双重时空结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散点透视结构、《野人》开放型网络结构、《狗儿爷涅槃》意识流式结构等,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总态势。

与此同时,剧作家们还表现出一种向中国古典戏曲回归的倾向,追求一种富有诗意氛围的艺术意境的营造,借助于“舞台意象”来表现深邃的哲理意蕴。这里特别要提的是《桑树坪纪事》,这是一部“明显的生活现实和深蕴的诗意”完美结合的佳作。青女当众受辱倒卧的地方升起一尊“虽残破却洁白”的仕女雕像,榆娃被毒打致伤后而出现的“麦客出村”的诗化意象,形成了舞台演出形式的某种诗韵律,也构成了整个民族历史形象的象征: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在悲壮的音乐中,在血红的灯光下,桑树坪人演出的一场远古初民似的“围猎”,是《桑树坪纪事》的中心意象,它不仅使散布在局部的象征性意义获得了整体的凝聚力,也扩展并超越了舞台时空,增强了剧作的思索品位,导引观众从视觉真实的定势反拨中剥离出事物的本质,引发观众对剧作内涵作出深入的思考;争取生存权利的人,“麻木地相互角逐和厮杀,制造着别人也制造着自己的惨剧”。

四、超现实的艺术手法。从八十年代起,一批勇于探索的剧作家在更新戏剧观念后,推出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戏剧,这些戏剧往往借助荒诞、象征、寓言、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手法,表达作家主观心理、情绪欲望、理解感悟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开拓了戏剧审美活动中多种审美机制的新途径,像《屋外有热流》,作者运用超现实的荒诞手法,让赵长康的幽灵穿堂入室,在屋内屋外、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幻景中来去自由,正是借助于这种荒诞的冷热倒置与不合常规的戏剧冲突,作家把“弟妹们”被金钱腐蚀的灵魂鲜明而淋漓尽致的剖析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觉地进行联想、思考、作出判断,既强化了观众的审美意识,又给人以理性的启示。《车站》一剧,不仅整个情节框架是荒诞不经的,剧中一些人物、细节也大都舍弃了生活原样的具体状态,而运用了反逻辑的怪异、极度的夸张及扭曲变形的艺术手段,使形象超越自然物质的外部形式而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七个等车进城的人久等也不见车来,可谁也无意走开,唯有“沉默的人”悄悄徒步进城了,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在他们的等待、焦躁、抱怨、失望中流逝了。作者在荒诞的构思中寓以了强烈的理念,“展现了人生道路上等车的人如何白白浪费着生命”。而这类舞台形象所提供的理念的思辨性远远超过了观赏性。

此外,戏剧题材内容的生活化,也作为一种艺术走向呈现出强劲的势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如《同船过渡》、《情感操练》《旯旮胡同》、《留守女士》等。

以上几个方面的艺术走向不能不说为处于困境中的戏剧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今后的戏剧该如何深入发展,戏剧艺术家们仍在艰辛地探索、实验。

标签:;  ;  ;  ;  ;  ;  

当代戏剧的艺术走向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