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分析论文_孙成良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分析论文_孙成良

(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骨科 江苏 宿迁 223600)

【摘要】 目的:分析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应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治疗的8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治疗组与参照组,每一组40例,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Harries评分结果对比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提高治疗的优良率,具有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098-0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均伴有骨质疏松症,因此,即使外伤的程度较为轻微,也有可能引起严重骨折,主要以不稳定性骨折为主[1]。目前,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应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总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44例、36例,年龄最小者为57岁,最大者为83岁,平均年龄(73.42±3.21)岁;40例为跌倒骨折、12例为高处坠落骨折、28例为交通事故伤骨折。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治疗组与参照组,每一组40例。两组患者各项常规资料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可继续下文比较。

1.2 治疗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CT、X线等检查。

治疗组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取平卧位,将其健康的一侧肢体固定,骨折一侧肢体稍微倾斜。切开大转子正上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6cm左右,使医生能清楚看到股骨粗隆和大转子。将2.8mm的导针通过C臂机的监测置于髓内通道中,随后将PFNA的主钉置入。从C臂机的监测中可以发现负重防旋螺钉侧方位于股骨颈的中间位置,正方位于股骨颈中间偏下的位置。完成以上操作后将患者伤口清洗干净,将引流管放置好后将皮肤及皮下组织缝合[2]。

参照组患者实施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对患者行腰硬联合的麻醉以后,仰卧在骨科的牵引床上面,进行复位。在股骨大粗隆之下2厘米位置通过135°的导向器,经股骨外侧沿头颈方向将导针置入,对透视的位置进行调整:正位在股骨颈下1/3处、侧位在股骨颈的中央,其深度到股骨头的软骨下0.5厘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髋的外侧入路,从股骨大粗隆的顶点向下做一个10~15厘米的纵形切口,在结扎粗隆的下方5厘米位置横过术野血管束,将股骨上端与外侧皮质与大粗隆充分显示出来,沿着导针置入DHS的主钉,然后套入钢板,同时使用螺钉进行固定。

1.3 评价的方式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记录与比较,主要包括手术所用的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采用Harris评分在手术治疗12个月后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具体评分标准如下:患者的评分为90分以上为优;评分为70~90分为良;评分低于70分为差。

1.4 统计与分析数据的方式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都采取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来处理,计量资料主要通过(x-±s)来表示,同时应用t来检验数据。同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来表示,然后通过χ2来检验数据,如果各项数据之间具备统计学相关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1±5.26)min、术后卧床时间为(4±2.73)周,参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5±5.48)min、术后卧床时间为(11±3.15)周,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与术后的卧床时间对比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

2.2 两组治疗后的Harries评分的比较

治疗组的Harries评分中,优良差的例数分别为24例(60.00%)、14例(35.00%)、2例(5.00%),总优良率为95.00%;参照组中,优良差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0%)、15例(37.50%)、9例(22.50%),总优良例数为77.50%,两组患者Harries评分结果对比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的比例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人数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则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4]。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外科治疗方式逐渐增多,常用的一种是PFNA,这种治疗方式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PFNA主要特点就是螺旋的刀片,在置入过程采取击入方式,可以降低骨量丢失,能减少骨量的丢失[5]。此外,因为PFNA 属于髓内固定的装置,其受力点是股骨干的中轴,和DHS髓外的装置比起来,可以降低股骨距区的压力,缩短股骨机械的轴心线与髋关节间距。并且手术操作的时间比较短,创伤比较小,治疗效果显著。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与术后的卧床时间对比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

综上,在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的优良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弓志国,张玉峰,郝拽生等.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11(z1):78-79.

[2]屠永刚,任绍东,陈坚等.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体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4):464-467.

[3]周百刚,贺西京,冯宏伟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2016,17(1):134-137.

[4]王培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446-1447.

[5]白愉乐.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63-64.

论文作者:孙成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分析论文_孙成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