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理论、历程与对策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对外开放的理论、历程与对策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对外开放:理论、历程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对策论文,历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这是朱英培等同志承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课题研究报告的摘要。报告分为三部分:理论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回顾篇──16年江西对外开放的启示;对策篇──闯出一条内陆省开放之路。本刊分三期刊出。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开放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开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生产什么由市场需求来决定,怎样生产由市场选择而得出,如何分配由市场竞争来形成。市场经济要求开放,要求一国经济全面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国际市场开展广泛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换。真正使企业竞争的舞台是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企业生产选择从国际市场来考虑,企业的要素组合从国际市场来取得,企业的管理方式向国际水平学习,企业的技术水平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享受产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好处,给一国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实现国际比较利益,这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尤为重要。开放使它们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信息与管理经验,最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水平,用较少的代价来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

开放是体制变革的强大推动力。要形成开放的市场经济系统,我们必须全面改革现行体制。尽管我们强调改革的理论设计和总体构思,但在实践上,更需要通过开放来推动。从耗散结构理论可知,当两个差距很大的系统开放交流时,就会产生一种协调的或融合的趋势。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国际经济系统是以市场经济为其主运行机制的,中国的体制必然要适应它,否则就无法加入到开放的世界中去享受国际化分工的好处。开放为我们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在与国际日益广泛的贸易、资本、劳务、技术及信息的交流中,必须按国际惯例,改革国内的现行管理体制。中国复关的谈判中首先涉及外贸管理体制问题,要求我们改革许可证管理的办法,放松配额限制,降低关税,减少对进口产品的限制,实行竞争的定价办法。同时要逐步取消贸易“隔层”使企业直接面对国(境)外厂商,这对国内企业体制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对外开放把一个又一个改革的重点摆到议事日程,从而为实施最有效的改革创造条件。对外开放也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信息和能量,引进外资,引进国外智力,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直接渗入中国,并发生了示范效应,推进管理的进步。开放也是改革,打破方方面面的闭关自守,无疑是一项改革,而且是更为深刻的改革。沿海改革的步子迈得大、迈得早,重要的是来自对外开放的推动,逐步地放开对外经贸活动的各种限制,使国内体制与其相适应。“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并产生了巨大的实践功效。

开放是当前经济发展最迫切的需要。对外开放使我们获得了更广阔的产品市场,从而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缓解我们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并迅速地接近国际技术水平。沿海的高速发展乃至中国的发展,对外开放是最重要的因素。

开放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自由贸易和公平的国际竞争正成为国际经济的主流。1948年成立的世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连续谈判不断使各国放开贸易限制,把各国经济逐步纳入到世界经济体制之中。在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这一时期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8%,大大高于世界产值的增长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中期放宽了它们的贸易限制,从农产品出口迅速发展为制成品出口国,直接从世界贸易发展中获益。其他人多数国家获益于原材料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因此那些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扩大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以高速增长。这使人们坚信:一个开放的世界会给全人类带来福利。90年代世界进入合作与发展的新时期,关贸总协定过渡为新的世界贸易组织,发展自由贸易正成为国际贸易改革的取向。在东方,华人经济圈正在形成,东亚成为世界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北美已成为一个广大的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国家已取消彼此间的所有贸易壁垒,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信息的自由流通,大洋洲贸易区、南美共同市场……这些表面上是排他性的地区集团性协议,却是朝着全球规模的自由贸易迈出的第一步。在这种世界经济文化交融的趋势中,中国只有顺应潮流,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才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的开放正在走向全方位和深层次。经过16年的探索,中国对外开放已不满足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种梯度推进的格局,而是正在形成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伴随着开放范围的扩大,开放的层次和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起步较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已把开放的领域拓展到房地产、金融、商贸、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领域,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崛起。一些沿海和内地的大企业集团还勇敢地走出国门创办海外公司、跨国集团。在开放中产业高级化的速度加快,向内地转移传统产业的速度也在加快。开放已是国内改革与发展和重要取向,谁能尽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谁能大胆地有效地对内、对外开放,谁就在发展中把握主动。

二、开放性经济的若干特征

实现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到开放性经济的转变是改革与发展的艰巨过程。它以开放市场,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为起点,以融入国际市场实现产品的大进大出、生产要素的国际循环和经济体制的接轨。开放性经济在体制上应该具备的特征是:

开放的企业制度。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单元,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是发展开放性经济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在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上,做到产权明晰化和产权社会化相一致,形成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和一般股份合作制企业并存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出现一批与国外境外资本合股的企业。二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企业在合资经营中能保证合作方的正当权益和明确义务。三是在经营机制上,有依靠市场优化投入和产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制。使企业能够真正瞄准国际市场来发展生产,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先进的生产工艺,并具有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四是在组织结构上,有利于形成跨国经营的企业体系。企业不仅要能善于利用国内的生产条件求得发展,也要善于利用国外的生产条件来求得扩大。五是在外部环境上,企业能够面向两个市场自主选择生产、销售和投入要素。

开放的市场体系。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求在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对外市场交流的壁垒,实现与国际市场的互补互接。当前我国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在资金市场方面,资金的商品属性还没有很好体现,银行的企业化还步履艰难;土地市场还不规范,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还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在商品市场上价值规律调节供求的功能不能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边际成本的变化,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就缺乏相当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口与进口的选择就必然出现盲目性。开放的市场体系首先要求国内市场体系的完善并与国际市场相联结。对于一个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是销往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是从国内市场取得生产要素,还是进口生产要素,能够通过企业在两个市场的自主选择来实现。如果国内外两个市场剖裂,汇率就不能发生正确调节作用,效益评价就缺乏了基础,也就不能保证对外贸易的有效性。在一个初步开放的经济中,商品交流起主体和主导的作用。随着开放的扩大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资本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比重上升甚至起主体和主导的作用。

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中国家开放过程中,适度的贸易保护和有效的进出口管理是实现开放效益的保证。有利于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除了能够使国内经济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外,在对外经济管理上要做到:有效地避免企业在进出口上的盲目竞争,保护进出口贸易的宏观效益;既积极促进企业向国际水平看齐努力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又适度保护国内企业免受国际市场的过度冲击;在发展对外经济协作时,注重保护国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生态良性循环;在积极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本,努力拓展国际贸易时,始终维护国家的自立和主权,保护国内农业等基础产业。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规定关税、实施有效的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和进出口及其它国际经营资格的认定等办法来实现对外经济的调控。

保障开放的法制环境。国内经济活动有法可依,对国外境外商人实行“国民待遇”有法律依据;涉外经济活动有法可依,逐步形成可以与国际法接轨的国内涉外法律规章体系;有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有一大批熟悉国际法规的人才和咨询机构。从而能够借助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外经济活动中的正当权益。

开放的价值观念。领导的开放意识和全民的开放观念是扩大开放重要的人文环境。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大胆闯,不以条条框框、陈规陋习束缚人的思想,有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的求知热情,创造性地工作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争取开放的最大效益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效益可能截然不同,一些国家借助外向性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一些国家却未能如愿以偿,原因就在于对外开放的策略上。了解一国对外贸易效益产生的机制,可以使我们了解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应努力的方向。

对外贸易的三大效益。一是静态比较利益。是指由于各国的资源结构不同,相对生产成本不一样,通过贸易可以首先可以使国际间的商品互通有无,从而增加国民生产和生活选择的多样性。这样又促使一国的生产更加专门化,使生产更集中于自己有优势的部门,从而使一国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当今的世界,对外贸易促进了产业分工从一国向着全世界发展,从而大大地拓展了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范围和内涵。我国进口产品总的资源含量(如果按照国内同等资源消耗水平),大大高于出口产品的资源含量,表明对外贸易静态比较利益是明显的。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对外贸易,只有通过自力更生,要达到现今的物质消费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更关心的是否实现了较大的比较利益,在分析中一般采取相对衡量的方法。即分析进出口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化和换汇成本的变化。这种分析表明我国依靠贸易取得的比较效益正在下降。二是动态比较利益。指由于贸易引起的技术进步、经营机制优化等效益。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最具重要意义,比较起来,静态比较利益是短期性利益,然而动态比较利益则会长期影响中国的发展。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争取尽可能大的动态利益应是中国对外贸易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使生产按照国际惯例,提高国民生产的质量水平,使国内的企业价格机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时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国外设备技术的引进,尽快地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并用以改造国内工业,从而大大节省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和时间。购买软件,是加快技术引进的重要方式之一。引进管理,从而加快国内企业的机制转换。我国在争取动态比较利益方面的缺憾,是外贸不经济的主要方面,它事实上是使我们又一次错过了通过外贸加速发展的机遇,损失了16年来总计数千亿美元的进出口中应取得的利益。如果不在改善动态比较利益的方面下大功夫,我国就难以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就难以摆脱长期依赖进口散件或整机来满足国内生产消费的现象,就难以彻底摆脱殖民形态的贸易特征。三是增长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刺激生产增长的首要因素,通过发展贸易,可以拓广市场规模,从而有效地刺激生产,增加城市和农村的就业。在需求不足而资源过剩的经济中,出口贸易不仅使组织该产品出口的企业面对较大的需求而增产,同时,他的生产扩大又会连带相关企业发展生产,这就是所谓外贸乘数。外贸乘数越大,出口对国内生产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增长贡献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因素:出口产品的结构,如果是属于国内所谓“瓶颈”部门产品出口,反而会以牺牲国内生产增长为代价,因为这种产品出口后,会影响到国内许多工业的生产。只有那种国内市场饱和又生产能力闲置部门的产品,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创汇后如果进口倾向高(即进口相对于出口及国内生产增长幅度大),即进口对国内需求的占领与出口对需求的拉动会抵消,对生产增长起抑制作用,反之则有助于国内生产增长。因此把握进口的水平和结构对于发挥出口促进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我国外贸出口占国民生产总的比重已经不低,总的进出口结构是有利于国内经济增长的输出以劳动密集性产品占较大比重,而输入主要的资本货物。但十多年来也存在着不顾国内市场的需要而出口优先的倾向,出口了大量国内紧俏的生产资料,同时国内外消费品进口一度失于控制,影响了出口增长贡献的扩大。因此,争取更大的出口效益,仍有巨大潜力。

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发展中国家把加快发展的很大希望放在如何吸引和利用外国资本上,因为外来资本至少会带来如下的好处:第一,它可以缓解发展中国家建设资金的困难。对于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基本的经济特征之一就是资本的严重短缺与劳动力的过剩并存,因而丰富的劳动力无法与资本相结合形成现代社会生产力。增加资本投入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这些国家都缺乏自身和积累能力。引进国外资本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这一矛盾。第二,通过引进资本,同时也引进了代表新生产力的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从而可以大大缩短向国外学习生产技术的时间,节省学习的成本,并向国内企业发生示范效应。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可使本国的地域开发进程加快,使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环境迅速改善,外资企业引起的产、供、需对国内企业发生连锁带动作用。第四,也就是最直接的,外商直接投资办厂可以扩大本国就业。因而发展中国家从70年代开始通过建立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和制定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来扩大招商引资。

也应该看到,吸引外资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不利影响主要有:其一,国外企业利用优惠政策,与国内企业竞争,占领国内市场,使国民企业本来应有的获利能力变成外商的获利能力,国内企业处于不公平竞争的受害者地位。其二,付出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许多很好的规划用地长期性出租给外商后,国内开发的选择性变小。其三,为吸引外资而在进行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的代价。其四,有偿使用外资导致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其五,一些高利润低风险的项目引进外资建设后,损失了国内资本的获利机会。

那么,应如何争取招商引资的最大效益?

首先,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与外商企业同等的公平竞争条件,逐步实现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这样只有存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优势的企业才能取得竞争的主动。不仅可以促进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国外技术、管理的输入。其次,在政策上是要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进入国内,弥补国内企业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投资的优势,而不是与国内企业相竞争。要避免的是外商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垄断性的市场优势或技术优势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剥削行为。例如许多三资企业依靠两头在外的市场垄断,高价进,低价出,使企业出现“假亏损”现象,国家拿不出钱而职工的工资又压到了极低的水平。国家应该完善政策法规尽可能把保障国家应得利益与保护工人的利益一致起来。再次,创造条件,组建一批大的跨国公司,拓宽投资海外的渠道,从而实现利用国外的技术、市场、环境资本为本国获利。并间接地打破美国等国对我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加快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这三点,正是我国招商引资的差距所在。从而导致外商投资构成中的超小型化、劳动密集化、国内市场化和亏损的大面积化,延缓了中国与世界真正融合的速度。

四、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日本和南朝鲜开放的启示 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日本、“四小龙”、东南亚国家的崛起,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成功,创造了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经验;创造了东方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结合并充分发挥出民族文化优势的经验,创造了运用开放的有利时机充分有效地展开对外经济贸易的经验,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初级市场阶段直接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创造了跨越工业化时期某些产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信息社会的经验。给予中国的启示是:

──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宏大的人才队伍。南韩青年人有1/3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17-18岁的青年人有85%仍在读书(而这一比例英国只有46%,法国75%),南朝鲜是拥有博士比例的国家。日本即使是成人在校继续学习的也占96%,日本人不仅在购买企业,也注意购买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从而为更多的日本人赴美求学创造条件。正是这种人才战略,成为经济起飞的强大推动力量。

──敢于超越产业发展的阶段,积极瞄准先进科技产业,加快发展。敢于与最发达的国家竞争发展新兴工业产品。弥补自身不足的最好办是形成自己的优势。

──保持贸易顺差,努力使本币升值。日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努力保持汇率的相对刚性,不是简单地把汇率作为调节进出口的手段。政府努力促使产业结构及国内价格水平适应这一汇率。由于国内经济景气,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再加海外投资成功,导致本币不断升值,从而使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交换比重提高,有利于国内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日本人均GNP美元值在最近25年翻了30倍,其中增长贡献是10倍,币值升高3倍。

──充分运用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功能,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日本和南朝鲜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都成功地运用了产业政策,以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产业高度化。政府通过行业协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达到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

──发挥东方文化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潜力。在市场经济国家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东方文化基础的国家,日益地显示出其优势。包括:多层激励机制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员工追求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尽可能一致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等级观念和下级对上级强烈的服从意识,有助于提高办事的效益;家族式的集体观念,容易形成合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能接受较低的报酬和较大的劳动强度。有人称日本人为“工蜂”南朝鲜人更有甚之,平均周工作时间54小时上。强烈民族意识,这样在对外交往中,容易在本国的不同公司中达成共识,同时为争取民族发展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是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关键。

──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日本、南韩及亚洲其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同样也是世界同期积累率比较高的地区,一般积累都在30%以上。保证加快发展、加快建设的资金来源。

──鼓励国内工业走投资海外,致力吸引高科技外来投资,对一般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用新加坡开发部长的话说,“我们只对那些使我们的技术领先于世界的投资者开放。”

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考。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于国情特征,我国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上,必须适应性地实现下述转变:一、从注重产品贸易向推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全面国际交流转变;二、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多层次产业全面展开的贸易格局转变;三、从强调开放区引资向加强国内大中型企业与国际资本和技术接轨转变;四、从以外贸公司为主体的全国统一外贸向以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企业为主体的贸易形式转变;五、从依靠优惠政策鼓励出口创汇和招商引资向培育企业国际竞争的运行机制转变;六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分割向逐步实现两个市场紧密联系转变;七、从单纯强调贸易和融资向使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全面适应国际竞争转变。

实行多层次梯度推进的产业和贸易战略。尽管从总体上看劳动密集优势仍是中国国际比较中基本优势。因此劳动密集产业仍然是出口优势产业,仍然是我国外向型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等于手工工艺,不等于低级产业,在新兴的服装行业、电子器件组装行业、新兴食品工业等都具有劳动密集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努力追求密集的劳动与新的生产的结合,积极发展新兴的劳动密集产业。同时在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应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敢于跨越工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发展信息产业技术。以日本、南韩之道赶超他们。所有的传统产业都要瞄准先进工艺技术设备的目标,加快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通过多层次产业的进一步推进,最大限度的发挥贸易的比较优势。

实行引进消化吸收的战略。把着眼点放在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对一些重要的基础工艺技术,要限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逐步在生产领域普及。不要满足于运用组装生产线来生产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品而获取高利润。而是要全面加快国内工业与国际在技术水平、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的接轨。国家要制定技术引进吸收的规划和政策。促进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这一点。

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在空间布局上,要拓展沿海、沿江、沿路、沿边的开放;在开放的领域上,要促进产品和要素全面的国际交流。通过组建形成一大批在国际市场生产、投资、经营的大型跨国集团,即要十分重视专利技术、人才、管理信息、资本的国际间交流,努力实现对外交往的间接利益。

(本篇执笔:肖四如)

标签:;  ;  ;  ;  ;  ;  ;  ;  ;  

对外开放的理论、历程与对策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