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社会批评理论探析_工人阶级论文

马尔库塞社会批评理论探析_工人阶级论文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尔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了全面而又扼要的评述。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批判理论

马尔库塞对西方社会存在问题的实质和原因的批判值得我们重视。应该看到,最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这些变化,并从中引出新的理论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在这方面,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材料,而且有些揭露和批判,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是,也应当看到,马尔库塞所提供的答案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他借口西方社会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问题,用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一套东西去否定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他的挑战给予必要的回答。

一、物质丰富与“异化论”

物质丰富是否一定给人带来幸福?如果不一定,原因又在哪里?在这个问题上,马尔库塞既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的确给当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物质方面的繁荣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他又通过对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等三个方面的分析,以其独到的眼光,深刻地揭露了这个社会表面繁荣,内部矛盾激化,仍然充满着异化现象的状况,特别是人的异化比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马尔库塞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人们过的是一种“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被异化了的人的生活。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满足是以牺牲人的精神生活为代价的,人异化为物和物的奴隶,这也是人的精神之所以痛苦的主要原因。马尔库塞还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告诉人们,不能仅仅把注意力限于追求物质享受上。否则,社会就是不健全的“病态”社会,人就是畸型的、丧失人性的人。

然而,马尔库塞“异化论”的出发点却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他并不想通过对异化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去揭露资本主义内在的阶级矛盾。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围绕着人的“爱欲”被压抑这方面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痛苦。要解除人的“精神压抑”(实际上也就是“丧失人性”)的痛苦,就得使爱欲得以发泄和满足。这种理论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最后导致他走向复古主义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类的精神解放没有出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马尔库塞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他看到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他又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的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而把它错误地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实际上,人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完全可以使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为人类造福,从而使人民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享受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也是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新变化与“一体化”论

马尔库塞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变化的观察分析,得出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的结论,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观点,于是便提出了一个如何看待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新变化的问题。

马尔库塞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采取新的统治方式对工人阶级进行心理上、思想上的操纵、控制和奴役,指出这种社会的弊端应该变革,这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革命性衰退是由于其革命意识的丧失,丧失了革命意识的阶级不是革命阶级,这些观点也值得我们重视。但是,“一体化”理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是在不根本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的一些局部调整,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使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更加社会化,超越国界,国际分工更加深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性质没有变,而且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扩大,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还在扩大。虽然由于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调整和改变,某些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工人阶级的处境和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表面上呈现出同化和融合的现象,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新变化而改变。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既不能填平阶级差别的壕沟,也不可能改变两大阶级的根本对立,“新变化”并不意味着“一体化”。

尤其是应当警惕工人阶级被资本主义制度融合的可能性。马尔库塞的“一体化”论是基于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西方工人阶级有多次应该起来革命的时机却没有起来革命这样的背景和现实提出来的。由此,我们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工人阶级出现的革命性丧失的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敏锐地察觉到,宪章运动失败后,工联主义意识增长,英国工人阶级自愿充当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革命的社会主义在英国几乎绝迹。可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空间,工人阶级与资产主义制度一体化,工人阶级丧失革命性是有可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0年代初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的现实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说是由于资产阶级调整和改变统治策略、工人阶级革命性减弱所致。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看到这个问题的同时,只是把它看作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并没有对整个工人阶级丧失信心,这是与马尔库塞的观点有根本区别的。但它毕竟告诫我们,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立足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应调整自己的斗争,自力更生,探索新的道路,以期达到无产阶级的预期目标。

三、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的当代科学技术绝不是中立的,它们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观点有一个形成过程。50至60年代的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者认为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意识形态已让位于“技术的解决办法”,提倡技术统治意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尔库塞等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观点。同时,马尔库塞经历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对战后出现的冷战局面进行了悉心的观察和分析。他一方面看到当代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作用,给人带来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舒适;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对人性的摧残和核战争的威胁。认为科学技术在当代取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科学技术理性成为当代社会统治的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因此,他把批判的锋芒从资本主义制度转移到科学技术本身,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起来。

其次,马尔库塞完全排斥科学技术中立性意义,把资产阶级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统治和科学技术本身等同起来,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马尔库塞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撇开具体社会制度的性质抽象地谈论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职能,把科学技术抬上意识形态的宝座,以反对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客观上起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

再次,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理论问题。马尔库塞着力剖析了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揭露了科学技术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的消极影响。他揭示出这样一个新的事实: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极力宣扬技术统治论,力图用技术统治意识来取代传统的意识形态,为自己的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辩护,这是有借鉴意义的。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一是科学技术归于生产力范畴。作为知识物化的技术是直接生产力;科学理论在作为知识形态的东西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被应用于生产转化为技术时,就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因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二是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恩格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三是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方面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没有直接的本质的联系,科学技术不是意识形态。科学理论反映的是客观规律,技术工具不具有社会意识形式,不受阶级利益的支配;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创立、发展和应用都要受到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反之,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则改变着意识形态的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科技成果会被意识形态所利用,间接地执行某些意识形态的职能。对于这一点,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已作了比较充分的揭露。

四、革命途径与“主体变化论”

马尔库塞基于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为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病态的、畸形的、严重地压抑和摧残人性的不合理的社会,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必要性。但是他的革命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论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论以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为主导,以无产阶级为依靠力量,是从空想走向现实的一种革命;而马尔库塞的革命论却是一种非无产阶级化的、以心理革命作为途径的现代乌托邦革命论。这表现在:

第一,在革命途径问题上,马尔库塞提出的“心理革命论”是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融合物,其要害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论。马尔库塞离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大谈所谓“心理革命”,用爱欲和爱欲的解放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概念。他所规划的改造方案和人类解放的道路片面地夸大了本能和心理、意识的作用,企图在经济、政治结构之外确立社会革命的目标、道路和方式,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第二,在革命主体问题上,马尔库塞的“主体变化论”是片面的、有害的。

首先,机械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没有变。“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如此。只是价值的产生和剩余价值获得的过程和方式比以往更加复杂化了。机械化和科学技术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可以成为资产阶级攫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

其次,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作用没有变,工人阶级仍然是革命的主体。在现代资本主义和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他的阶级地位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地位也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改变,其革命性的根源依然存在。因为他们仍然是不掌握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遭受资本家剥削的阶级。而且,工人阶级物质贫困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与以往有所不同罢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无论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富裕的社会”总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基础上。可以说,贫穷是资本主义消灭不了的,它永远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动因之一。作为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受剥削程度最重的受害者,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不断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第三,要正确认识现代工人阶级发展中出现的复杂现象。工人阶级在数量、结构、劳动过程、思想意识等方面此消彼长,此进彼退,这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工人阶级队伍中,非产业工人增多,科技知识分子增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缩小等现象,确实改变了工人阶级的面貌,然而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趋势。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局部的停滞和倒退,然后将其夸大。而应该站在历史大跨度上,从全局从总体的估计上去观察。从这种观察看,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得出否认工人阶级的地位和重大历史使命的结论。相反,工人阶级正是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克服消极和不利因素,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实现其世界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  ;  

马尔库塞社会批评理论探析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