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_中华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武术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中国武术是按两种运动形式分离的模式发展的,20世纪逐渐将这两种分离模式发展到国际化的水平,在武术世锦赛上它们并驾齐驱同场竞技,但面对2008年奥运会,分离模式中只能有一种被接纳,并且批评颇多,这说明分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武术向高层次的发展。本文将回答这种当时看来“适应”而今渐显露“不适应”迹象的分离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演变形成的,有其思维方式和规律性,因此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需要进行论证并提出后奥运中国武术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

1 关于发展与模式

1.1 “发展”的观点

我们探讨的发展是基于辩证法的变化发展观。首先要有自古到今武术都在变化发展的共识。这种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旧事物变化为新事物的过程。

这种变化不是武术永远只能产生同一种武术,而不会转化为性质不同的另一种武术。如果某一门派的武术只能产生同一门派的武术,某一风格的拳种只能产生同一风格的拳种,那么查、华、炮、红、少林拳等就不可能综合发展为长拳,陈式太极拳也只能产生陈式太极拳,而不会变化为杨式太极拳,更不会发展为简化太极拳等。

以低级形式为基础,变化形成自己特有的高级形式,是武术的上升性运动。竞技武术是高水平的民族体育运动形式,但它是由中国的传统武术发展而来的,是由低级运动形式发展成高级运动形式的范式。

武术内部的矛盾是武术变化发展,由一种武术转化为另一种武术的动力。当初太极拳的跳跃等难度动作不适应人们的健身需求,被删改了,由技击太极拳变化为健身太极拳,现在部分太极拳为适应体育竞技的需要加入一些高难动作,变化为竞技太极拳,这是由于“适应”与“不适应”这对矛盾在起作用。

发展的上升性武术必然通过武术变化的多样性和总体方向的前进性统一表现出来。实施竞技套路比赛,开始时的项目设置只有长拳、太极拳,不久有了南拳,后来增加了各种传统拳术、器械和对练套路,这就是这一事物变化的多样性,由简单走向复杂,这种多样性与竞技套路代表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总体发展方向相一致。

武术变化的多样性表现为:单一的水平运动,下降运动和上升运动。单一的水平运动是指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如竞技套路比赛中的自选套路编制得再多、再新颖也只是单一的水平运动,它们属于同一等级的运动形式。下降运动是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较复杂向较简单、有序向无序的变化,比如全国武术锦标赛高、难、美、新的套路比赛改为传统味较浓一点的初级长拳比赛,并取消男女分赛,不按年龄,不限制人数,其结果必然由盛而衰,这一事物也就缺乏生命力了。上升运动是低级走向高级、无序走向有序、简单走向复杂的运动,武术比赛从全国比赛走向国际比赛,成为世界锦标赛,争取实现进入奥运会比赛,是上升性的运动。

研究中国武术的发展模式不能再沿用机械的、静止的、割断联系的观点,而是必须从研究部分、方面进入到研究整体和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之中,创造出新的适应继续发展的模式。明确地讲,单纯研究套路或散打都不能完整表达整体的中国武术,套路不能打,散打仅是武术的一部分,不能更有深度和广度地反映独特的武术文化,国外也有类似的打,因此研究中国武术的发展模式有必要改变思维方式和思路。[1]

1.2 “模式”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给“模式”下的定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这里的关键词是“标准”。武术的两种运动形式都有规则规定,均具备了相应的“标准”。

2 理论假设

其一,武术的套路运动和对抗运动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对武术运动整体而言是分离的模式,是受静止、割断联系的思维方式影响所至。

其二,武术近、现代的变化是在否定以前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获得进步的,武术21世纪的前进必然要否定过去的否定,改变分离的思维方式,接受分离模式不能适应高层次发展的现实。

其三,中国武术后奥运的发展模式有引进改良模式、分离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

其四,整合模式是武术发展的上限模式,是现代科学的整体思维指导下进行探索实验的新模式,代表武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3 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模式

3.1 3种模式

(1)中国武术的对搏模式:徒手、器械的技击动作+技术方法+功力+制敌战术+1人对1人或1人对多人的对搏。如手搏和剑道等,乃至现代散打的近打、远踢、靠身摔均属此类。

(2)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传统的先练后搏模式:基本功+单练套路〔拳术、器械〕+对练套路〔拳术、器械〕+对抗。如“先以‘女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3]

(3)套路与对抗分离后,独立发展的套路模式:基本功与基本技术+单练套路〔拳术、器械〕+对练套路〔拳术、器械〕+集体演练〔拳术、器械〕。如竞技套路。

3.2 分离的两轨制模式

中国武术的现代体育发展模式是对抗模式与套路模式分离的两轨制模式,武术在吸收西方体育科学合理成份的同时,也受到西方体育科学机械、割裂地对待事物的部分、环节、方面的世界观影响。这种机械的实践活动反过来又巩固了割断两者之间联系的思维方式,以致成为惯性,现代武术的体育发展模式仍受其制约,未能越雷池一步。这种两轨制模式即使无限延伸也不会有交叉点,两者没有联系,谁都代表中国武术,但谁又都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武术。

3.3 不适应高层次发展的原因

其一,20世纪50~70年代末,有近30年的时间武术是以套路为单一发展对象,它的教学、训练、竞赛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套路制定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术的定义发生了变化。确定套路和搏斗两种运动形式后,两者迄今20年的实践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在“将武术推向世界”成为国策、武术进入国际化发展的阶段,这两种模式分别按各自的一套推向了国际赛场。这种现状是分离思维的结果,人们不愿在套路的基础上思考对抗,因此当武术进入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两种模式之间没有一种机制能加以撮合,不可能迅速融合于一体以适应新的变化。北京申奥成功,当机会来临时,武术力争进入2008年奥运会却只能以套路模式面世,这充分反映分离的、割裂的模式不能代表中国武术完整地实现高层次的发展。[4]

其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观念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武术价值观不再局限于体育健身,而是防身实用、观赏刺激、竞争奖牌、了解文化等等都成为人们的现实需要。现在可供选择的元素颇多,包括各种国外武技。于是武术面对的挑战不仅关乎上高层次的问题,而且还和自身的兴与衰有关。

其三,虽然竞技套路适合青少年运动,但是中小学很少有开展竞技套路教学的。连武术一般套路的教学也有问题,新兴的散打、推手等在中小学更无立足之地,这两种分离模式中的主要内容根本没有进入我国最普及的教育领域。说明分离模式只适应培养少数青少年运动员,而缺乏考虑适应广大青少年的需求,所以要利用武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在对外推广时向更多的国外青少年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建立适应广大青少年的武术教育、推广模式。

4 后奥运武术发展模式

4.1 多元模式

武术的资源非常丰富,源流有序,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拳种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武术的运动形式不是只有套路、对抗两种,功法也是武术的一种运动形式,而且套路中有功法,对抗中也有功法。因此武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

4.1.1 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论的所有理论和历史演化事实都表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越来越多样化的世界。武术作为物质世界的一种形态,其多样性体现在它的资源丰富,并具有同源性(源于武术)。武术的多样性和同源性的统一是我们提出多元模式的理论基石。

市场经济需要多元模式。创新需要以多元模式为素材进行新的排列、组合、筛选和新的构思。

竞技套路是在武术部分套路的基础上提炼完成的综合的质变过程,但它仅完成了一个新的套路模式的综合,而没有完成整个武术多样化的综合过程,是属于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整个武术的量变过程还在继续。对质变形式多样性的突变理论认为,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类。发展多元模式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非对抗的质变过程,即非爆发式飞跃。

4.1.2 模式结构

武术有许多传统拳种,如八卦掌的摆扣步剪子股、走转行圆独特的运动模式,形意拳三体式、三尖相照、直来直往的运动模式,太极拳前移后坐,虚实分明,连绵不断的运动模式等等,每一种拳种就是一个一元模式。成熟的一元模式中应有本模式的礼仪要素、功法要素、动作要素、单练要素、对练要素和对抗要素的实践。由若干个一元模式构成多元模式。由若干个多元模式构成多元模式群(类)。例如:由陈式太极拳模式、杨式太极拳模式、吴式太极拳模式、武式太极拳模式、孙式太极拳模式组成的多元模式,由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器械模式组成的多元模式,由这些拳、械模式组成的太极拳多元模式群。同时应该区分这些多元模式的层次,即上升层次、水平运动层次和下降层次(图1)。

图1 多元模式结构

4.2 整合模式

整合模式是统一在“体育”名义之下的整合。中国武术目前的分离模式是统一于“体育”之下的运动形式,争论再多,套路也不是艺术舞蹈,对抗也不是军事技击,只是因为它们之间被割断了联系,成为孤立的事物,影响了武术的更大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代表整体武术的整合问题。

4.2.1 理论依据

武术多样性的分化趋势是对以前武术综合结构的偏离,分化的继续和发展将要求进行新的综合,即武术科学结构的质变。以前传统武术中发展得比较好的一元模式结构都包含有礼仪要素、功法要素、动作要素、单练要素、对练要素和对抗要素。近代开始的套路和对抗的分离是与前者的对立,是武术进入体育发展的第一次否定。但是,事物的辩证否定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恩格斯认为: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是“否定的否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0页)。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3个阶段(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和两次否定。那么,这个过程的第2次否定就是指由分离模式向整合模式转化,完成新的综合。这个新的整合模式不是对过去模式的简单复归,它是在具有新质的高级阶段对低级阶段若干特征的回复,保留积极因素,克服片面性,从而解决前两个阶段的矛盾,使武术发展的上升性和回归性得到统一,使武术的套路和对抗形式建立起新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2.2 模式结构

建立整合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它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联系的、发展的,而有别于割裂的、孤立的、片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它的结构是5关6段套路(徒手与器械)人段制十分级分类对抗(徒手与器械)淘汰制。5关6段套路(徒手与器械)人段制是以中国武术协会2级会员单位组织的初段比赛,达到3段者为通过第1关,进入同段位的对抗(徒手与器械)赛,决出冠军;以中国武术协会一级会员单位组织的4段比赛,达到4段者为通过第2关,进入同段位的对抗(徒手与器械)赛,决出冠军;以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5段比赛,达到5段者为通过第3关,进入同段位的对抗(徒手与器械)赛,决出冠军;以国际武术联盟组织的6段比赛,达到6段者为通过第4关,进入同段位的对抗(徒手与器械)赛,决出冠军;通过以奥运会组织的武术套路6段资格审查为预赛的第5关,才能进入奥运会同段位的武术对抗(徒手与器械)赛,决出冠军。获得奥运会各级别对抗赛冠军者可根据本人申请晋升为武术7段(图2)。

图2 整合模式结构

说明:整合模式中的套路人段过关评判规则可与我国目前武术段位制实行的标准相一致,并加以改进完善;同段位的对抗规则可用散打和短兵的竞赛规则,或酌情加以修订;本模式的套路水平不是单一的分离模式的套路水平,但它将推动中国武术的整体水平的发展。其基本作用有:与推广段位制联系起来;将套路与对抗联系起来;将武术的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联系起来。

5 模式的策略选择

5.1 下限模式——引进改良模式

引进改良模式是指由一些比较成熟的我国拳种对国外某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武技加以引进,并对其操作模式进行改造,使该拳种在运用其模式的合理框架内发展本拳种的特色内容。如引进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和泰国拳等,套用它们的模式,融入本拳种的内容进行操作,在局部地区试验,看其能否适应在中国推广。虽然这些国外武技有其在国际上推广的优点,但毕竟是舶来品,与我们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不十分融洽,如改良得好,有可能被接受,如经过改造,本民族的主题已不鲜明了,就不能算试验成功。此为下策。

5.2 最适模式——分离模式与多元模式并存

分离模式是经过几十年实践形成的已各成系统的两种模式,它们是武术前辈和当代人试图在两种模式中进行新的综合的证明,这两种模式各自适应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并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它们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这种发展,这是不可能一夜之间被取而代之的。要将分离模式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抹去,形成一个可供填充的真空,是不现实、不客观的。从总的发展规律分析,这两种模式各自不能代表中国武术的总体发展,因此它们只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武术发展的主流模式,而随着这个历史阶段的远去终将被新的主流发展模式所取代。

多元模式随着各种拳种社团、协会的兴起正在形成,只要引导正确,多元模式将成为适应当前社会及体育文化生活需要,具有广泛基础的新模式。多元模式是中国武术进行新的转型的实践课堂。它会与分离模式并存和互补,成为一个历史阶段内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多元模式适应全民健身,适应传统武术的发展,也是建立中国武术整合模式的基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应予关注和重视。

5.3 上限模式——整合模式

发展过程有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自为形式包括人们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觉创造的过程。建构整合模式就是我们的自为努力。当这种努力顺应和融入“历史合力”的前进方向时,整合模式才会成为新的主流发展模式。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479页)。因此整合模式的形成必然会受到各种制约,其结果未必就是我们所预想的。但是将整合模式作为上限模式是我们已经认识和希望达到的目标,提出这个问题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可以将引进改良模式作为一般试验模式;分离模式已经存在,可以再加工;多元模式正在形成,趋于适应全民健身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分离模式与多元模式的并存比较适合目前一个阶段的国情;整合模式要有国家宏观调控,集中力量研发、推行,将其作为中国武术后奥运发展模式来对待。

标签:;  ;  ;  ;  

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_中华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