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论文_曹均荣,郑富林

(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卫生院 湖北 丹江口 442711)

摘要:目的: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共收治脑梗死患者84例,采用中医自拟方治疗42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42例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疗法;自拟方

[中图分类号] 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治疗84例,均为本院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8-79岁,平均(57±6.4)岁;病程6-70天;伴有高血压者24例,伴有糖尿病者9例。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39-78岁,平均(56±5.9)岁;病程7-57天;伴有高血压者22例,伴有糖尿病者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口服;同时应用血塞通、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等,并根据病情酌情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方随证加减。基本方:当归、赤芍、川芎、地龙各15g,黄芪40g,水蛭5g,丹参、红花各10g,天麻20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g;血瘀明显者重用赤芍、丹参;痰湿重者加远志15g,法半夏10g;血压、血脂偏高者加夏枯草30克,山楂15g;腑实者加大黄10g,瓜蒌20g。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用。

两组均两周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

3.2结果

3.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2.3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是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脑软化,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溶栓治疗是当今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根本性治疗方法之一,但对于基层医院患者大多就诊时间晚,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后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致残率。

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增高,使微循环障碍,故采用相应的治疗,以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就本方现代药理研究,当归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循环血量;川芎中提取物4-甲基吡嗪,可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能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降低血黏度和血脂,能增加微动脉口径,使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口径增粗,流速增快,增加单位面积的开放的毛细血管数,改善血液流变性;赤芍有抗血栓作用,可减轻缺血性损伤的程度;地龙有溶栓和抗凝作用及抗凝血酶作用;红花有活血化瘀、立于善通利经脉,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改善血凝状态,增加血细胞的表面电荷,使脑部及全身血液循环加速,使脑功能得以尽快恢复;黄芪具有调节血压、血糖、促进血管再生,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循环作用,抗缺氧延缓细胞衰亡的作用;丹参可通过多个作用靶点改善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性,改善高黏血症,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天麻动物试验证明天麻提取物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体外试验中,天麻提取物G2还能抑制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还对神经损伤亦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水蛭所含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抑制剂,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能阻止凝血因子V、Ⅷ的活性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促使凝血酶与血小板解离,从而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液流变性,同时可以减少炎性因子对内皮细胞的影响,纠正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紊乱,改善缺血区血流量,抑制炎症趋附,减轻缺血区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诸药合用可以起到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等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的神经功能。

从临床观察显示,该组方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尤其适宜基层医院使用,疗效肯定,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论文作者:曹均荣,郑富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论文_曹均荣,郑富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