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张家港市建设民族文明城市的实践与思考_创建文明城市论文

实现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张家港市建设民族文明城市的实践与思考_创建文明城市论文

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张家港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港市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文明城市论文,重要举措论文,两个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张家港市在1994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后,就及时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计划。经过艰苦扎实的工作,张家港市实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1997年,该市正式被中宣部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示范点。这一创建活动把张家港市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

多年来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实践,使张家港人深切感受到“创建促发展”的巨大威力。

创建文明城市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这正是创建文明城市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近几年来,张家港市按照这一基本要求,将抓经济的提速增效与抓创建的建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成效显著,各项改革向纵深顺利推进,吸引外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城乡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稳定、民风文明;市民综合素质、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1990年以来,60%以上的增量资产投入来自于外资,有45家国际跨国大公司在张家港投资兴业。

创建文明城市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有效途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张家港市创建文明城市考核指标体系中,既有经济指标必达基数,又有群众基本生活消费以外的公共交通、供电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休闲、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生态环境等指标。这几年,从满足人民求知、求富、求乐和求安等方面着手,狠抓措施的落实,通过实实在在的创建工作,有效地将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要求,内容具体化,目标明确化,考核科学化,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创建中得到落实,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创建中得到满足,从而使创建文明城市成为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

创建文明城市是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上水平的有效载体,是对城市各项工作标准提出更高的综合要求。张家港市提出创文明城市目标时,当时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有标准全部是采用全国各个方面单项先进的上限基数。全国、省级标准明确后,又作了充实和修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市召开、特别是该市被中宣部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示范点之后,市委市政府把争创文明城市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从上到下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宣传发动,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上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家港市先后获得了30多项全国、全省先进称号。

(二)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实践,张家港市逐步形成了“以经济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创建思路和特色。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相互推动。

“发展是硬道理”,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经济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特点。张家港市在前些年,经济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抢抓机遇、构筑大发展的框架上,GNP年增长保持30%以上。最近几年, 发展重点转向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上,保持中速高效的发展态势。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长期不懈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张家港市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切入:

首先是精神推动力。就是全市人民创业实践中逐步形成、提炼,江泽民同志充分肯定并亲笔题写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其核心是创业与奉献。这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张家港精神,成为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勇创大业、争创先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次是文化渗透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参与经济主战场,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入手,帮助企业塑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通过文化向经济领域渗透,加快培育一批名企业、名产品和名企业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经济文化内涵的提高。全市爱科学、学文化蔚然成风。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直接面向乡镇企业的工科院校——沙洲工学院,一半镇建成省级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建成了4所省级重点中学,实现了高中段普及教育, 近几年同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20%以上。全市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55.3%。在农村通过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变成“三入户”,开展创建特色家庭活动,即每家每户生产上各有特色,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拓宽致富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再次是发展的后续力。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张家港市把培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后续力,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市委明确提出,对全市重污染企业,哪怕是生产“金子”,也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各项环保措施的真正落实,使张家港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近几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良好水平,去年又在全省率先通过太湖流域水污染达标排放验收。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更是紧紧跟上。在全省率先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养老保险已覆盖全市城乡,22.4万多名城镇职工和农民建立了养老保险个人专用账户,全市平均参保率81.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以卫生工作为基础,形成城乡联动的格局。

卫生是文明的具体体现。张家港市是一个由农民发展起来的新兴港口城市。在农民转化为市民、再由市民转化为文明市民的过程中,养成市民良好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城市意识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基于这种认识,张家港市把卫生作为创建的优先切入点。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三个重点,从最初的净化城市到美化城市,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从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到形成文明有序的社会秩序,把创建文明城市一步一步向纵深推进。

近几年,张家港市在继续巩固提高市区的同时,不断向农村集镇延伸辐射,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相互联动的创建特色。广泛开展卫生村镇、文明村镇和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常抓不懈,长效管理措施逐步到位,集镇和农村居民小区卫生公用设施等配套步伐加快,绝大多数村已把水泥、柏油小道通到农户家门口,全市农村自来水饮用率达到95%,一半以上农村家庭用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卫生户厕。全市26镇,已建成1个国家卫生镇,20个省级卫生镇,106个省级卫生村;建成城乡各类文明小区455个, 其中有的镇已有一半农村人口居住在达到要求的文明小区内。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不卫生的陈规陋习,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紧紧抓住育人根本,建城育人相互促进。

张家港人认为,培育高素质的市民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约束、严格管理等多种措施和途径,天长日久,久久为功。该市的做法是四靠:一靠经常教育。即以理论武装干部群众为先导;“五爱、三德、三礼”、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教育紧紧跟上。二靠活动引导。通过系列化的创建活动,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相互促进,逐步形成在家庭讲家庭美德,争当文明新风户;在外讲社会公德,争当文明市民;在单位讲职业道德,争当文明职工的良好风尚。三靠典型指导。每年全市各行各业树立一批典型,靠他们示范引路、辐射提高。去年通过全市农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入户”活动,培育了2万多户特色家庭,300个示范户。全市形成了晨阳的养猪、德积的中草药种植、西张的足球、塘桥的围棋、合兴的乒乓球等一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村镇。四靠制度规范。近几年,张家港市结合实践,制订出台了建设规划、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12支执法管理队伍,负责各项制度的落实。

四、探索与完善创建机制,提高创建效果。

创建文明城市是多项创建成果逐步累积的过程,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扎实的措施和有效的载体作保障。

建立强有力分层组织网络,落实责任制。几年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列入年度总体目标,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每次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都要把创建作为重要议题。今年市里把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务必抓好这三个硬件。通过不断实践、完善、提高,形成了五项创建制度:即,目标责任制、领导班子内部分工负责制、组织创建协调管理制、检查考核制和监督奖惩制,保证了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全方位、系列化、多层次地开展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创建氛围。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五个层次、覆盖全市城乡各个方面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镇开展以“新风杯”夺杯竞赛为龙头的卫生村镇、文明村镇等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等活动;行业开展达标行业、文明行业等活动;家庭以评选“文明新风户”为基础,“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在覆盖全市城乡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多层次的文明新风系列活动。

虚功实做,让群众充分感受创建成果,进一步激发创建热情。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规划若干件为民办实事工程。1990年以来,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2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全市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城市文化品位得到增强,城市形象具有了现代城市的特色。今年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规划锡澄高速公路连接工程、广电大厦、博物馆、少年宫、体育馆、大戏院等“十大实事工程”,建成后城市功能和形象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张家港市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鲜明特色是,既着眼长远,又重视眼前;既舍得投入建硬件,又从人民生活的小事做起。如全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立慈善基金会,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扶贫济困活动,为千名孤贫儿童找社会妈妈,对全市8.3 万多名65岁以上老人逐一走访摸底送温暖,实施居民区楼道亮化美化工程,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基地,广泛开展以广场文化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等等,都是从细小处见真情,体现服务人民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

(三)

实践证明,创建文明城市是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和重大举措。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由于各地创建基础不同,情况千差万别,为使创建文明城市更有效、更扎实地开展,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这就告诉我们,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一定要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从农民变为市民,再由市民变为文明市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细微处入手,从一个个具体行为习惯抓起,长期潜移默化地灌输、引导和规范。同时,需要不断创建育人的大环境。人创造文明环境,而文明环境反过来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在做法上,还要解决好把创建文明城市大目标细化操作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城市文明化进程只能是渐进的,通过开展创建,仅是加快了这种进步,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二是正确处理“软”与“硬”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往往因把握不好而产生偏差。实践表明,只注重“软件”建设而忽视“硬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物质依托和保障,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反之,只注意“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会缺少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只有实现“软件”、“硬件”辩证地统一,做到同步投入,同步推进,创建文明城市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正确处理好“高”与“低”的关系。创建文明城市水平的提高,有一个由低到高、梯次递进的过程。在创建工作中,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标准不能“一刀切”,应有所区别。在基础条件不同的地区,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同样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创建目标首先要明确,而推进过程必须实行动态管理,决不能好大喜功、超越现实,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预定目标。否则,创建就会成为“扰”民行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四是正确处理“疏”与“治”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重视思想教育的作用,但改变传统的乡村农业经济遗留下来的落后心态和陈规陋习,仅靠教育疏导是不够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树人需管理,管理靠法制。从根本上扭转城市文明程度落后的局面,必须发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市的水平是检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把“自律”与“他律”、“疏”与“治”有机结合,规范市民的行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通过依法治市,创建文明城市才能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科学轨道。

标签:;  ;  ;  ;  ;  ;  ;  

实现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张家港市建设民族文明城市的实践与思考_创建文明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