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任务--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_厉以宁论文

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任务--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_厉以宁论文

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任务——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型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既要实现体制的转换,又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典型的转型发展阶段。针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看待通货膨胀等问题,厉以宁教授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转型与发展,是两类不同的研究课题,分属于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或比较体制学。您认为中国经济是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的。

厉以宁: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从不发达经济过渡到发达经济,这两种过渡在中国现阶段是结合在一起的,至少有四个问题是发展经济学中较少涉及的,但对于转型发展研究却十分必要。这四个问题是:

1.发展经济学在考察一国从不发达经济过渡到发达经济时,着重分析资本形成的条件与过程,因为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象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却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资本形成在转型发展中国家要比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困难得多;另一方面,在转型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的资本的利用率是相当低下的,闲置的、浪费的资本为数甚大。低下的资本利用率和巨额资本的闲置、浪费等现象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固然也存在,但不如在转型发展中国家那么突出。

2.发展经济学在研究一国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过渡时,几乎都强调人力资本形成的意义与作用。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把教育投资放在重要地位,否则人力资本形成的滞后必然影响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需要突出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但另一个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问题是: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却常常被闲置,他们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由此造成的有形或无形损失,是不可低估的。这种问题在一般发展中国家内并不多见,但却是转型发展中国家常见的形象。

3.发展经济学在研究中,通常讨论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现代化的过程,但对于企业是否具有活力的问题却几乎不曾涉及。原因在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基本上不存在大型企业,而小企业则具有活力。而像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不仅市场不够完善,而且相当企业缺乏活力,包括一些大型企业,这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制约现代化的进度。

4.发展经济学是以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作为考察对象的。有那里,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通常不存在,企业家将在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过渡时逐步形成。然而在像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情况相当特殊。虽然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家并不存在,但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着被扭曲了原意的“企业家”,有人称之为“企业官僚”,也有人称之为“官本位下的企业家”。其中有不少人有可能在转型发展中转化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家,但这需要客观条件。这些“企业官僚”或“官本位下的企业家”的存在,究竟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在发展经济学中是不讨论的,但研究中国转型发展时却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记者:用转型发展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厉以宁:懂得转型发展的道理,就有了判断经济形势的依据,而不会轻信西方经济学关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析。

例如,在谈到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时,我曾听到有些人这样议论道:日本、韩国、台湾、马来西亚经济起飞时,通货膨胀率都不高,高则百分之六、七,少则百分之三、四,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以上,太高了。言外之意是认为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率过高,从而经济形势不妙。

我不这样看待中国的经济形势。要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起飞阶段只有一项基本任务,这就是实现现代化。发展,是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手段。而中国现阶段却有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发展,二是体制转轨,即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因此,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不仅同发展直接有关,而且同体制转轨直接有关。如果要为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寻找参照系的话,那就不能仅仅把只有单一发展任务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参照的对象。

最近几年内,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它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货膨胀率不是百分之几十,就是百分之几百、百分之几千。同它们相比,现阶段的中国通货膨胀率竟是如此之低,这不能不承认是一个奇迹。

体制转轨时期物价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这叫做“受压抑的物价的释放”,或叫做“隐蔽的通货膨胀的公开化”。阵痛,总是免不了的。在考察中国经济形势时不能忽视这一事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当重视通货膨胀问题,而只是指:在面临着发展与体制转轨两大任务的条件下,目前我们还难以实现低通货膨胀与高经济增长并存,而只能尽力使通货膨胀不致于过猛过高。

记者:依您的观点,是否可理解为,判断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好坏,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企业实际经济效益的增减和农业情况的变化。

厉以宁:我认为是这样的。真正影响中国经济前进步伐的,是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因此如果企业状况没有起色,我们还是不能认为经济形势根本好转了。

同样的道理,农业生产停滞,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负增长,农业生产者不愿种田,城市中的主食副食品供应紧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也都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事情。

综上所述,要使中国经济形势根本好转,必须抓紧企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状况这两个主要环节,推行改革,促进发展。随着体制转轨的实现,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农业状况的改善,通货膨胀也将自然而然地趋于平稳,并且会逐步下降。

标签:;  ;  ;  ;  ;  ;  ;  

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任务--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_厉以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