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初探论文

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初探论文

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初探

陈文标,徐 康,常建星

摘 要 国家的科技、思想创新的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从学术期刊中反映出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提高文化软实力水平也需要有更好的表现,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自身发展的一种切实需要。文章正是基于此点,针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种种现状,探索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即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学术期刊;国际化;影响因子;策略研究

机遇从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放眼于当下,我国的学术期刊在时代的浪潮中应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真正实力,真正做到“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本文以此为立足点,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即现存问题的分析;其次就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即就其现有资源与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如何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探究。

翻译过程研究的新动向——《翻译过程研究的创新与拓展》评析 ………………………………… 孙志明(5.109)

1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分析

1.1 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的学术期刊传统的管理体制,制约了其国际化的发展,使得其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目前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进行革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其条块化的管理,导致其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编辑工作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2]。同时,很多学术期刊的经营权缺乏自主性,积极性不高,工作热情低,由于其发展的后劲不足,那么在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时,我国学术期刊就显得力量薄弱。

1.2 经营模式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尚在,其经营模式还处于静态运转之中,没有国际化的视野与野心,似乎只是“温水煮青蛙”。这种发展状态远远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更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特点。

1.3 评价体系问题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其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术期刊的出版更加规范化和积极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依然很不完善[3]。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权重不一,还有待改进和调整,与国际评价体系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不能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

目前的互联网化、移动化的浪潮席卷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术期刊顺应这个潮流也是大势所趋。新的出版形态使用了多种形式呈现学术研究的内容,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化。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内容、形式和媒介上的创新,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学者能够便捷地获得相关内容,从而实现自身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国家正在推行期刊的融合出版[6],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实现学术期刊的多态化出版,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助力。另学术期刊开放出版(OA)也在蓬勃发展,在高度互联网化的今天,成为OA学术期刊,加入到更多的OA平台,也能够发挥科学研究应有的魅力,实现研究结果的全球化共享。

1.4 编辑素养问题

在国际化的全球背景下,学术期刊要想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可与接受,其中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编辑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国际化的背景要求下,期刊编辑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学术修养、协调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国际化的眼光与出色的外语能力。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的编辑的素养可能还达不到如此高的标准。

为了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要建立一支专门负责国外发行的员工队伍,着力培养相应的专门人才,建立优秀的营销队伍,着力策划出期刊品牌。对于一些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栏目或者刊物,着力向国外发行推广。与此同时,我国学术期刊大可以寻求与国外的杂志或者期刊社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共赢。着力扩宽来稿渠道,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争取提升其国际引用率。在国际学术会议或重大活动中,学术期刊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宣传自己,提升知名度。

2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现实基础

从质量和数量上看,我国的学术期刊都已然获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依然有很多期刊无法与国际接轨,或者出现了一些无法调适的地方,与中国科技发展、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化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症状”。因此,进行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必须的,而且是要提上日程的重大任务。国家应当做好宏观调控的工作,鼓励各类似期刊能够走上兼并、合作之路,进行集团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之路。

由于我国的学术期刊的现存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因此评价体系的优化也是迫在眉睫的。不仅是其标准化、准确化程度,还涉及到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都应当纳入调整范围之内。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国际惯例的因素,尽量将新的评价体系纳入国际体系之中,使其具有国际化的标准程度。从而促使我国的学术期刊能够尽快与世界接轨,进行到国际检索的系统之内,提升其影响力。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对国际上的各种检索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收录的范围、特点和要求等,都应当有所了解,有的放矢,避免徒劳无功的工作。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积极与国际检索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协调沟通的工作。

3 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策略探究

3.1 进行体制改革

提高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绝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现实根据。实现其国际化亦有其现实的现实基础。以下将从4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3.2 经营模式调整

我国目前很多学术期刊的经营模式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吁求,这种小打小闹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形成品牌的连锁效应,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对手时,显得势单力薄。因此,我国学术期刊急需进行经营模式的调整与优化,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之中。从当下现状来看,集团化与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学术期刊最为理想的选择[5]。这样就可以通过集团出版,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做大、做强。当然,还可以根据各类期刊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经营模式的调整,比如“产品—市场”型的发展模式、“资源—生产”模式、产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等,不一而足。这些发展模式的调整,其实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做出自身的改变,以占据更多资源,提升学术影响力,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3.3 出版形式和途径创新

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的经济背景下,物流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同时,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完善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建立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加大物联网产业财政投入力度,从而促使物联网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3.4 评价体系优化

1)数量激增:得益于我国近年来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学术研究各个领域也得到不断的突破,我国的学术期刊随之得到迅猛发展。据可靠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学术期刊6 000多种,其数量呈现激增的趋势。2)种类齐全:期刊数量增加的同时,期刊种类也在不断扩充,发展到今天,已是较为齐全。从横向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领域,完整学术出版的体系已然形成[4]。3)质量提高:在多年的发展之下,不管是学术水平,还是期刊的论文质量,亦或是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4)逐步数字化、互联网化:随着互联网应用逐渐普及,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我国期刊出版业也着力于学术期刊“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平台呈现内容,为学术期刊的国际提供了良好基础。

3.5 努力“走出去”

Conclusion: Operations on patients with low ejection fraction warrant additional vigilance,albeit with proper precaution the outcome is favorable.

采样间距的设置对于数据采集精度的控制有着直接影响。若采样间距设置较大,后期数据处理及存储均会受到影响,而设置较小的数据采样间距,则会影响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精度。本实验选用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型号为VZ4000,每站的扫描时间控制在6 min左右最为适宜。

4 总结

总而言之,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虽然我国的学术期刊在近些年来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落伍,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科学和编辑人员的素养问题等,也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面对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学术期刊只有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模式、优化评价体系,才能够为走出国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征鹿,石慧.亚洲主要国家(地区)学术期刊状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1):198-202.

[2]周翔,秦晴.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管理创新与国际影响力提升[J].出版广角,2018(5):14-17.

[3]刘雪立.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演进·问题·建议[J].编辑学报,2016(1):92-95.

[4]付中静.ESCI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8):757-764.

[5]宋亚珍,刘枫,许育彬.对“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J].今传媒,2017,25(4):114-115.

[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5(8):3-5.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0-0013-02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A030302015)。

通讯作者: 常建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编辑部。

作者简介:

陈文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编辑部,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融合出版。

徐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编辑部。

标签:;  ;  ;  ;  ;  ;  

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