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范教育招生与就业的思考_师范类专业论文

关于师范教育招生与就业的思考_师范类专业论文

关于师范教育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教育论文,生与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师范教育来说这两环节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因为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它的办学质量、专业结构及培养数量直接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几十年来各类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为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供了师资准备。但是,在师范教育的招生与就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与就业工作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从近二十年师范教育发展情况看,招生和就业工作始终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不能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培养。70年代末,各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平均,由于当时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职教师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师范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招生与就业脱节现象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进入90年代,随着师范院校毕业生数量的累计增加,部分专业呈现饱和趋势,使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出现了区域之间、学科专业之间与学历层次之间结构不平衡现象。

2.职业师资培养有得有失

前几年部分师范院校相继增设了职业师资专业,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一是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从职业师资就业情况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是部分职业师资学历层次较低,有些只有专科学历,这本身就不适合在职业高中任教;二是专业设置比较窄,且培养量大于需求量。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师资不能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的干脆就没有从事教育工作,而被分配到其它行业。从教育资源利用的角度看职业师资的培养是有得也有失。

3.专业调整的盲目性

为调整教育结构,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部分师范院校办起了以招收自费生为主的非师范专业,由于各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设备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改造的专业也比较接近,以外贸英语、化工、生物工程、工业自动化等专业居多。这种盲目改造加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因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习条件不完备,加上培养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专业较集中,使这些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很难与相同或相近专业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竞争。有的学校虽然改换了专业名称,但实际上并没有从师范教育中摆脱出来,致使部分毕业生又回到教师行列中来,其效果如同夹生饭一样。

4.本位思想的存在

部分院校包括师范院校存在着本位思想,体现在盲目扩大招生和对社会热门专业的急功近利。由于高校获得财政拨款的数量、基建投资、编制核定、内部机构设备、重点高校评估等,都与办学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多招一个学生学校就可多得一份利益。在利益趋动下,在学校管“产”不管“销”的产销脱节的管理体制下,部分学校不管社会需求量如何,也不顾自己的条件和可能,盲目扩大招生。为扩大招生,有些学校盲目增设社会热门专业,由于条件不成熟,造成“罗卜快了不洗泥”,无法保证学生质量,同时产生了供大于求的隐患。今天的医科专业就业难与80年代末学医热有着直接关系,现在的计算机专业又成了各校争办的热门。在压缩招生方面,各校都不愿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千方百计保证本校招生规模不被削减。

5.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招生及高校布局调整方面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在人才需求预测方面,为使本地区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升学机会,总是想方设法最大限度的增加招生数量,如某县1992年一年就在某师专定向培养物理专业师范生30名,这显然不符合当地实际。在师范院校布局调整方面,由于考虑人员安置困难等因素,都不希望把本地区的学校做为调整对象。

6.不正确的就业导向

有些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没有摆正国家需要与学生个人志愿的关系。不是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是考虑怎么能把本校学生分配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怎么能让学生满意。

7.就业工作缺乏保障机制

为保证农村和基层学校对毕业生的需求,国家及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下发文件,强调严肃毕业生就业计划,杜绝不正之风。但各种“人情”、“关系”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依然存在,它给师范生就业工作带来的最大干扰就是农村师范生涌入城市,“假家迁”和“异地进城”现象比较严重,这是造成本来就超编的城镇学校生源不断,缺编的农村学校望人兴叹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范院校毕业生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国家对师范教育实行“统招统分”政策,就是说,师范院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基础教育就要接收什么样的教师。在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缓慢、学校富余人员分流渠道不畅的今天,建立起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需要的师范院校教育体系和招生与就业体制,是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队伍的迫切要求。解决师范教育招生与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保师范教育优先发展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跨世纪宏伟纲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提高教师总体素质的关键,在于办好师范教育。各级政府应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21世纪竞争对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认识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承担起办好师范教育的责任,把办好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在一系列资源配置上,应优先考虑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能够全身心的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而不为经费、设施的不足奔忙。在专业调整方面,应优先保证师范教育专业调整所需经费、设施等,使师范院校能够及时为基础教育所需人才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避免结构性浪费。

2.牢记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其根本任务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培训数以百万计的合格教师。我国规模庞大的基础教育所需的师资,必须要有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来支撑。各师范院校应把为基础教育培养急需的教师当做自己的首要工作,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结构的调整都以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前提,防止师范教育资源的流失。例如本科英语专业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县城高中就很难分配到本科生,某师范学院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增设了非师范类自费本科英语专业,由于就业市场宽阔,仅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了教育工作。这种作法就违背了师范教育的宗旨。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所以各师范院校应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和过苦日子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基础教育服务。要进一步改革师范院校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评价标准,把学校是否为基础教育培养急需人才和是否把毕业生引导到教育教学第一线,当作检验师范院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贯彻师范院校必须为基础教育服务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准。

3.保证师范生就业到位率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交费上学和自主择业的改革正在逐步实施。为确保师范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国实行招生“并轨”之后,国家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仍然免收学生培养费,对在校生还将在现行专业奖学金标准的基础上,增发生活补助费。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师资不足和“招不来,分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国家教委制定了“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暂行规定。所有这些规定、政策都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师范生的到位率,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成熟,各项制度、法律还不健全的今天,完全依靠毕业生计划、调配部门和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逐步建立起师范生就业工作的有关法规、制度,并建立相应的保障监督机制,坚决遏止就业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重点保证农村师范生到位率,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师资。

4.多渠道培养职业师资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中、初级实用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职业学校办学的灵活性,决定了职业师资队伍的特点是专业多、数量有限、变化快,因此完全由师范院校培养职业师资,往往造成专业设置不足,培养数量过多的结果。在教育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应当依靠各类普通高校培养职业师资,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师资的需要,采取从各普通高校相应专业选拔优秀学生,经师范院校培训后到职业学校任教的方式补充职业师资,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培养时间,解决培养的滞后性问题,而且便于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数量,提高职业师资培养的灵活性,还能保证职业师资的质量。另外,还可以采取在职教师到专业对口院校进修的方式培养职教师资。总之,多渠道培养职业师资是提高职业师资队伍素质,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5.加强师范生需求预测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近几年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稳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教师外流现象有了很大缓解。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用人单位日渐饱和的趋势客观上提高了师范生的从教率,这就为我们准确地预测21世纪初对教育人才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师范生特别是农村师范生需求预测,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步建立起预测网络系统和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使预测结果更及时,更准确。各级政府在编制需要计划时,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干扰,真正做到按需培养。

6.加强师范院校专业调整可行性论证

调整高等院校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其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增专业、改造专业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各地方应根据当地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同时要对学校办学条件进行论证,不能盲目增设社会热门专业,需要扩大规模的要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扩大,需要压缩的专业必须压缩,对供过于求的专业可采取减少专科生招生,适当扩大本科生招生的办法,逐步提高毕业生的学历层次。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在师范教育招生与就业工作中,应不断完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切实把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两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减少招生环节的盲目性,坚决杜绝就业工作中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师资保证。

标签:;  ;  ;  ;  ;  ;  

关于师范教育招生与就业的思考_师范类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