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抽血后减少皮下瘀血的相关方法探讨论文_叶芊,王敏

叶芊 王敏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 医学检验科 抽血处 266001

【摘 要】目的:探究减少由静脉抽血引起的皮下淤血的相关方法。方法:根据我院采血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采血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取屈肘和伸肘不同方式和时间,比较各种方法皮下淤血的情况。结果:四组患者皮下血肿和瘀斑情况比较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静脉采血后出现血肿和瘀斑的情况与按压方式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采取伸肘的方法和延长按压时间可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结论:静脉采血后出现的血肿和瘀斑与按压方式和时间有关,采取伸肘和延长按压时间的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

【关键词】静脉采血;皮下淤血;屈肘;伸肘

静脉采血是临床中治疗和疾病检验常用的方法,各类实验室检查、输血前交叉配血实验等都由静脉采血完成。但是在采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穿刺后出现血管破裂、血液溢至皮下组织,形成局部皮下血瘀的情况[1]。出现该类情况后患者会有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再次穿刺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穿刺难度,也增加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了护理服务质量[2]。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应积极找出引发皮下血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通过采取不同的按压方法减少皮下血瘀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采血患者4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18例,女性患者222例,年龄14-81岁,平均(44.6±7.2)岁,所有患者均采取肘正中静脉采血,穿刺后使用一次性输液贴贴于穿刺部位。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有97例患者有使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类药物。

1.2分组方法 按照患者采血的顺序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10例,其中1组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13-78岁,平均(45.1±3.3)岁,患者为抽血后用棉签按压针眼上方后,嘱病人保持屈肘的姿态,持续按压3分钟;2组为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15-79岁,平均(46.3±5.7)岁,患者为抽血后用棉签按压针眼上方后,嘱病人保持屈肘的姿态,持续按压5分钟;3组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13-81岁,平均(45.7±5.6)岁,患者在抽血后用棉签按压针眼上方后,嘱病人保持伸肘的姿态,持续按压3分钟;

4组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14-81岁,平均(46.2±5.3)岁,患者在抽血后用棉签按压针眼上方后,嘱病人保持伸肘的姿态,持续按压5分钟.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组采取屈肘、按压3分钟的方法,其皮下血肿和瘀斑的概率分别为10%、13.64%,2组患者采取屈肘、按压时间延长为5分钟方法,其皮下血肿和瘀斑的概率分别为7.27%、10%,3组患者伸肘、按压时间为3分钟,患者皮下血肿和瘀斑的概率分别为0.91%、2.73%,4组采取屈肘、按压5分钟的方法,其皮下血肿和瘀斑的概率分别为0.91%、0.91%,四组患者皮下血肿和瘀斑情况比较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静脉采血后出现血肿和瘀斑的情况与按压方式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详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采血后出现皮下血瘀情况对比(n,%)

3讨论

皮下血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凝血功能异常、皮肤松弛、感觉障碍等自身原因及护理人员操作原因[3]。患者血管原因主要是肝脏疾病及血液等全身凝血机制低下者,及老年人皮下脂肪较薄弱,皮肤松弛,血管活动性大、血管壁弹性不好,在穿刺过程中不容易固定,在拔出针后容易出现皮下血瘀的情况;由按压时间短造成的皮下血瘀主要是患者通常在拔针后按压1-2分钟,正常人出血时间为1-3分钟,按压时间短于凝血时间时,则会出现皮下出血、瘀斑的现象[4];传统的穿刺进针方法在穿刺入皮肤后会再滑行一段时间进入血管,所以护士在拔出针头后,患者多数会按压皮肤出血针眼处,而主要的血管出血点未压迫,血导致皮下出血;护理人员拔针后由于按压力度不够,不能完全达到止血的效果,而按压力度过大又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出现破裂产生出血和瘀点;按压面积过小或未按压到穿刺点也会导致皮下出血;临床中,患者及家属传统思想认为拔针后边按压边揉搓,可以减轻疼痛感,但此种方法不利于穿刺针眼处的凝血,脆弱的毛细血管出现破裂也会导致局部淤血[5],正确的方法是抽血后立即松开拳头,在针孔部位实施局部按压3-5分钟,并将衣袖放松,不要揉搓、碰触穿刺点,防止“青紫血瘀”及感染出现,针对个人体质的不同,延长按压时间,用温热毛巾湿敷的方式代替错误的揉搓,加快血液循环,避免淤血形成。此外,皮下出血还与护理人员拔针的方式有关,在拔针时针头的斜面边缘和血管壁充分接触后切割血管壁,导致针口增大,出现血液外渗、针眼不易闭合,所以在拔针时应先拔针后按压;患者肘正中静脉穿刺后屈肘会压迫血管壁,使静脉由伸展变为弯曲,使血液由针眼处渗出,肥胖患者局部脂肪过厚会导致压迫后穿刺点的位置下移;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过低,导致针头在皮下多次穿刺,容易造成皮下出血[6]。

针对以上各种原因导致的皮下出血,护理人员要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预防对策和处理措施。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根据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血管情况等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正确的角度、力度,拔除针头后延长按压时间,一般不少于3分钟以上,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在按压时要采取纵向按压的方法,棉签顶端要超过皮肤针眼的1-2cm,使棉签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的针眼;在按压时避免边按边揉的错误手法;按压时要加大按压的面积,根据力学的原理,采用拇指按压的方法比食指按压更稳定,且拇指指腹的面积较大,受力点均匀,可有效的减少皮下出血发生;护理人员在拔针时要采取合适的力度,拔针后再按压,防止针头划伤血管。

出现皮下血肿和瘀斑时可用50%硫酸镁,其高渗作用使组织中的血肿在短时间内消退,达到消炎和消肿的作用;高压氧治疗也对血管有明显的收缩能力,通过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水分的外渗,缓解肢体肿胀,同时高压氧可提高血液中氧的含量,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栓软化和溶解、吸收,加快血管纤维分裂和活动,形成的胶原蛋白加快组织的修复功能。

护理人员要加强耐心和责任心,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告知患者正确按压方法、时间和手法等,嘱患者禁屈肘按压。

参考文献:

[1]余燕.静脉穿刺抽血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皮下淤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6):763-764.

[2]陈莉红,秦国柱.静脉采血拔针按压方式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7):498-499.

[3]李福娥,杨赛.静脉采血后两种不同按压方法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23):65-66.

[4]毕星秀,孙玉侠,赵艳等.献血后针眼按压止血方法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11):1822-1823.

[5]何丽琴.静脉采血拔针后两种按压法的止血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1,32(1):168-169.

[6]宫新燕,田尚玉,姚艳果等.军人献血者局部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西南军医,2011,13(2):255-256.

论文作者:叶芊,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静脉抽血后减少皮下瘀血的相关方法探讨论文_叶芊,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