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行t检验;修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健满意度率用(%)表示,行X2检验。若P <0.05,则说明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一号组患者的口腔修复成功率为81%,二号组患者的口腔修复成功率为95%(P<0.05);一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二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P<0.05),见表1。2.2 一号组患者的满意度率为84%,一号组患者的满意度率为98%(P<0.05),见表2。表1 两组患者的口腔修复成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分类                                    例数                                    口腔修复成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一号组                                    43                                    35(81%)                                    12(28%)                                                    二号组                                    43                                    41(95%)                                    3(7%)                                                    X2值                                    /                                    4.07                                    6.54                                                    P值                                    /                                    0.04                                    0.01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n(%)]                                    分类                                    例数                                    非常满意(名)                                    满意(名)                                    不满意(名)                                    总满意度率(%)                                                    一号组                                    43                                    20                                    16                                    7                                    36(84%)                                                    二号组                                    43                                    38                                    4                                    1                                    42(98%)                                                    X2值                                    /                                    17.16                                    9.38                                    4.96                                    4.96                                                    P值                                    /                                    0.00                                    0.00                                    0.03                                    0.03                        3 讨论随着人们的饮食方式的不断改变,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使得临床口腔修复治疗技术不断的提高。口腔修复一般是通过选择不同材料的纤维桩来对残根进行巩固支持从而对患牙进行长时间修复。实施口腔修复治疗不仅能够保持牙齿的美观性还可以对患牙进行稳定。过往修复一般采用金属桩,但是由于现在纤维桩的良好耐腐蚀性与相容性慢慢取代了金属桩。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86名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应用两种纤维桩进行分组修复治疗后发现,实施可塑纤维桩的一号组患者,其修复成功率为81%。而实施预成纤维桩的二号组患者,其修复成功率为95%(P<0.05),除此之外,一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远远高于二号组患者的7%的发生率(P<0.05),足以见得预成纤维桩的良好修复效果。在满意度方面,一号组患者的满意度率为84%,而二号组患者的高达98%(P<0.05),显而易见,无论是修复效果还是患者的满意度,实施预成纤维桩的二号组患者都要好于实施可塑纤维桩的一号组患者。综上所述,在实施口腔修复治疗当中应用预成纤维桩进行修复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修复成功率。有效降低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修复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郭兴怀. 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应用的临床对比[J]. 西南国防医药, 2016, 26(10):1190-1192.
)表示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行t检验;修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健满意度率用(%)表示,行X2检验。若P <0.05,则说明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一号组患者的口腔修复成功率为81%,二号组患者的口腔修复成功率为95%(P<0.05);一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二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P<0.05),见表1。2.2 一号组患者的满意度率为84%,一号组患者的满意度率为98%(P<0.05),见表2。表1 两组患者的口腔修复成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分类                                    例数                                    口腔修复成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一号组                                    43                                    35(81%)                                    12(28%)                                                    二号组                                    43                                    41(95%)                                    3(7%)                                                    X2值                                    /                                    4.07                                    6.54                                                    P值                                    /                                    0.04                                    0.01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n(%)]                                    分类                                    例数                                    非常满意(名)                                    满意(名)                                    不满意(名)                                    总满意度率(%)                                                    一号组                                    43                                    20                                    16                                    7                                    36(84%)                                                    二号组                                    43                                    38                                    4                                    1                                    42(98%)                                                    X2值                                    /                                    17.16                                    9.38                                    4.96                                    4.96                                                    P值                                    /                                    0.00                                    0.00                                    0.03                                    0.03                        3 讨论随着人们的饮食方式的不断改变,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使得临床口腔修复治疗技术不断的提高。口腔修复一般是通过选择不同材料的纤维桩来对残根进行巩固支持从而对患牙进行长时间修复。实施口腔修复治疗不仅能够保持牙齿的美观性还可以对患牙进行稳定。过往修复一般采用金属桩,但是由于现在纤维桩的良好耐腐蚀性与相容性慢慢取代了金属桩。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86名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应用两种纤维桩进行分组修复治疗后发现,实施可塑纤维桩的一号组患者,其修复成功率为81%。而实施预成纤维桩的二号组患者,其修复成功率为95%(P<0.05),除此之外,一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远远高于二号组患者的7%的发生率(P<0.05),足以见得预成纤维桩的良好修复效果。在满意度方面,一号组患者的满意度率为84%,而二号组患者的高达98%(P<0.05),显而易见,无论是修复效果还是患者的满意度,实施预成纤维桩的二号组患者都要好于实施可塑纤维桩的一号组患者。综上所述,在实施口腔修复治疗当中应用预成纤维桩进行修复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修复成功率。有效降低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修复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郭兴怀. 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应用的临床对比[J]. 西南国防医药, 2016, 26(10):1190-1192.
论文作者:丁晓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患者论文; 纤维论文; 牙根论文; 满意度论文; 率为论文; 口腔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