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理论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向迁移理论的含义

正向迁移理论源自Robert Lado的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学说。Robert Lado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包括负向和正向两类语言迁移。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而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则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即先行学习的母语对后来学习的目的语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后经语言学家James、Brown、Odlin等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言正向迁移理论。

二、正向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1.“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Fromkin指出:“对世界上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其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的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原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主要包括:所有语言都使用有限的离散语音,它们相互结合构成有意义的成分或单词;这些成分和单词可组成无限的句子;所有语法都包含了构词及造句规则;每一种语言都含有具备某种语音特征的离散音段,都有若干个元音和辅音;所有语言都有类似的语法分类;语义普遍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方法来表示过去时间、否定、疑问和命令等概念或句式;说任何一种语言的人都能创造和理解无限多的句子;任何一个正常儿童,不论什么种族,也不论地域、社会或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学会任何一种他所接触的语言。在学习和掌握母语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普遍现象已有所了解,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通过母语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

2.“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是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以Selink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不应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作是“干扰”(interference),而应看作是一种“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一种“策略”(strategy),或是一种“调解”(intercession)。学习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克服母语的“干扰”或“消极转移”,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或“调解手段”,尽快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3.“无知假设”(ignorance hypothesis)是提高目的语学习效率的必经途径

Newmark和Reibel提出了“无知假设”(ignorance hypothesis)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如下描述:“……一个人会说一种语言,比如他的母语;但在学习一种新语言的初始阶段,有许多东西他还没有学会……他除了用所知道的去弥补他不知道的,还能做些什么呢?对那些会说目的语的观察者来说,认为学习者顽固地用母语习惯来代替目的语习惯。但从学习者的观点来看,他所做的一切正是他力所能及的:为了弥补学习上的差距,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他得求助于已有的知识。”

4.“最小方案”(minimalist approach)是削弱母语对目的语学习干扰的基本方法

Ellis提出“最小方案”(minimalist approach)的概念。此方案试图将母语的重要性最小化,注重习得过程的普遍性,强调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相似性。学习者采取必要的“策略”,对所获得的外语资料进行梳理和储存,并对已有资料加以利用。例如,中国式英语从表面上看是母语影响了语言表达,但实质是母语帮助了英语学习者完成交际任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悬殊,在情急之下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了母语式表达,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既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也是二语习得的必经阶段。因此母语在干扰二语习得的同时也帮助了外语学习。

三、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母语对目的语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母语,发挥母语的正面影响,充分利用迁移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

1.“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在英语语音、句法教学中的应用

“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反映了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的相似性,通过比较英汉读音的异同来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例如:汉语声母有鼻音m、n,边音l和翘舌音r等,英语辅音也有鼻音/m/、/n/,边音/l/和卷舌音/r/等。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绝大部分中国学习者一般发下列音素时没有障碍:/p/、/b/、/t/、/d/、/k/、/g/、/f/、/s/、/z/,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发音:p、b、t、d、k、g、f、s、z。元音音标/i:/、/u:/、/a:/、/ei/、/ai/也同样能找到汉语中的韵母i、u、a、ei、ai相对应。对于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最难发的两个音是/θ/和//。因为汉语中没有这两个音,在初学阶段这两个音经常被发成/s/和/z/。这也不失为一种“调解”和借用,即当母语中缺乏此读音时,寻找母语中最接近的音来替代。有些英语音标的发音和汉语中的某些单词发音十分类似,如/au/与“傲”,/ju:/与“油”,/h/与“和”,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听边注意发音的嘴型部位和发音方法,经过反复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形成纯正的英语发音。

“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在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对应性,通过把汉语句法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英语句法中,从而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句法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英语句法学习的效率。以存在句为例,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存在句,虽然句子结构有差异,但在信息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英汉存在句的相同信息结构,即存在物、存在方式、存在时间和空间。其次,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存在句的主语一般都传递一定的新信息。英汉存在句都是用来表示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将新信息导入语篇中,具有相同的语篇功能,如用于故事、诗歌、评论的开头来展开某个话题,或用于介绍背景信息,也可对现状做出总结或对将来做出某种预测。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在英汉存在句中找出实例,并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2.“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是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知即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采取必要的“策略”,对所获得的外语资料进行梳理和储存,并对已经存有的资料加以利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中英文凝固词中相同的认知基础、词序上的一致性,通过对比英汉词序进行词汇讲解。

首先,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都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人类对此的经验和感觉都直接反映在语言描绘的顺序上,词序与时间顺序是一致的。例如,早晚(from dawn to dusk)、生死(life and death)、磨损(wear and tear)等。除时间顺序之外,语言表达还要遵循一定的空间顺序,包括由上而下、由前至后、由里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例如,高低(ups and downs)、手足(hand and foot)、前后(front and back)等。其次,根据“我先”(me-first)原则和“自我中心”(egocentric)原则,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以自我为起点来观察事物,这种认知倾向反映在语言上便是接近说话人原则,也就是与说话人最接近的事物将最先被提及。例如,今后(now and then)、人畜(man and beast)、人物(person and thing)等。此外,文化积累会凝结在思维和认知之中,对语言的线性规律产生限制。各国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些也是一致的,如长幼有序、优劣之分和主次之分等。这都决定了凝固词的线性顺序。例如,师生(teachers and students)、夫妻(husband and wife)、对错(right and wrong)等。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巧用这些词序规律,借助母语,帮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记忆词汇,举一反三,扩大词汇量,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无知假设”(ignorance hypothesis)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无知假设”(ignorance hypothesis)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来为了弥补语用知识的不足而产生的负迁移,逐渐吸收新的语用知识,并逐步用这些新的语用知识取代最初他们关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错误假设。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无知假设”(ignorance hypothesis)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学习者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负迁移,通过检测其关于所学语言的“假设”是否正确,指导学习者逐渐修正错误,获得正确的知识。

由于中国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少,学习者在实际的口语交流中修正错误获得提高的成效低、速度慢。教师应尽量为学习者创设一个纯英语的学习环境,使其适应英语语言思维,并适当结合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或设计一些微型英语舞台剧,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减少负迁移的出现。教师还应帮助学习者建立英语学习和交际的自信,克服其在英语交际过程中由于紧张焦虑而产生的劣势心理。对于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错误,教师应在指出错误的同时对其能够通过借用母语知识完成交际任务的这种“冒险精神”给予鼓励,并帮助其逐步修正错误,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

4.“最小方案”(minimalist approach)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最小方案”(minmialist approach)即将母语的重要性最小化,注重语言学习中习得过程的普遍性,强调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趋同性特点。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最小方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写作过程的影响,通过“借用”母语写作策略提高学习者英语写作的能力。

汉语在英语写作中的主要作用不是对英语写作内容进行迁移,而是作为学习者输出第二语言的逻辑判断、分析和推理的中介,理解写作要求、构思内容、布置篇章结构等。因此,要充分注意抑制汉语作为内容生成中介语的负向作用,不花过多时间、用过多的汉语来生成写作内容,而是努力进行正面汉语思维、内容验证,借助汉语谋篇布局,发挥汉语参与英文写作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指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语言民族的思维习惯、思维特征和思维方式来遣词造句和构思文章,排除本民族思维对英语写作的影响。通过教学促使母语正向迁移的生成,发挥学生对母语较强的理解、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利用正向迁移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的共性,排除并克服母语干扰,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标签:;  ;  ;  

正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