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农民投入的产业选择_粮食银行论文

现阶段我国农民投入的产业选择_粮食银行论文

现阶段我国农户投入的产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现阶段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农户投资方向对粮食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农户投资行为有利于促进粮食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往往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或试图从对某一个区域的研究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事实上,不同类型农户由于自然、经济环境和自身经济实力的差异,以及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所处阶段的差异,其投资行为不可能完全一致,对粮食产业的侧重点也具有很大差异。本文将以问卷调查材料为基础,首先分析我国不同类型农户对各个要素投入的产业特点,然后以农户投入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我们按照流行的三大地带划分法对农户进行分类。规定:第一类农户代表处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初级阶段,自然、经济环境和自身经济实力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第三类农户代表目前处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较高级阶段,自然、经济环境和自身经济实力较强的东部地区农户;第二类农户代表各方面都处于二者之间的中部地区农户。这三种类型农户的划分,从时间上看,反映了我国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三个不同阶段;从地域上看,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农民在东部、中间及西部的地域分布。当然,在目前官方划分的三大地带中,同一地带甚至同一较小区域内可能出现三类农户并存的现象,但这并不影响某一地带农户经济行为的主流特征。事实上,我们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要根据样本农户的个体特征决定其类型归属,而并不完全依据其所属地带。

本研究主要使用笔者在山东、河南、陕西、河北、黑龙江五省和北京市郊区农村于1995和1996两个年度对522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 其中,1995年调查360户,1996年调查162户。在调查中,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二、不同类型农户的要素投入取向

(一)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取向

在调查中,我们把农户对耕地的利用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在一起,目的有二:一是弄清各类型农户在现行价格体系下,耕地在粮食作物和其他作物之间分配的取向,二是了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问卷调查围绕能否得到足够的社会化服务假设下,农户对土地的利用取向来进行,结果说明:①在土地的利用上,第一类农户种粮的倾向性最大,两种条件下希望开垦宜农荒地,扩大种植规模的农户都占40%以上,这与第一类农户(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口粮难以自给的现状是相吻合的。我们在河北、陕西等地贫困山区的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居住在深山的贫困农民, 口粮自给率仅在60 %和80%之间,其余部分需要外出打零工或出售林、畜产品来补足。这种状况决定了第一类农户在耕地的利用上不能不把粮食产业放在首位。②调查表明,第三类农户中选择“土地首先用于种植口粮、征粮、定购粮和市场销粮,剩余的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粮,还希望从别人处转包土地继续种粮”的农户大都是北京市郊区的种粮大户,在三类农户中,他们的种粮积极性最高。由于粮食产业的比较利益较低,故除了种粮大户以外的其他第三类农户极少把在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作为首要选择。第二类农户的种粮取向主要来自于对基本生活的保障,在目前的土地生产率和人均1亩多耕地的条件下,第二类农户只有把3/4以上的土地用于粮食生产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结果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农户在耕地的利用上以口粮为基础的决策偏好。③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比较明显。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当假定“得不到足够的农机、技术、化肥、灌溉等服务”时,第二、第三类农户选择“只种口粮和征粮,其它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等”答案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第二类农户的选择比例从26.6%上升到43.1%,而其他对粮食生产有利的选择则明显下降。这也说明了,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建立和健全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耕地利用的粮食化倾向。

在现行价格下,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农机、技术、化肥、灌溉等服务,农户对耕地的利用取向见表1。

表1 农户对耕地的利用取向 单位:户,%

第一类农户 第二类农户

农户数

占%农户数

占%

只种口粮和征粮,其他土地用于种 5 19.2 2926.6

植经济作物等

首先种植口粮、征粮、定购粮和市8 30.8 4541.3

场销粮,剩余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粮,还希望 1 3.8 1816.5

从别人处转包土地继续种粮

不仅如此,还希望开垦宜农荒地,

12 46.2 1715.6

扩大种植规模

合计 26100.0 109

100.0

第三类农户 合计

农户数

占%农户数

占%

只种口粮和征粮,其他土地用于种 1246.2 4628.6

植经济作物等

首先种植口粮、征粮、定购粮和市1246.2 6540.4

场销粮,剩余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粮,还希望 2 7.7 2113.0

从别人处转包土地继续种粮

不仅如此,还希望开垦宜农荒地, 0 02918.0

扩大种植规模

合计 26

100.0 161

100.0

在现行价格下,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农机、技术、化肥、灌溉等服务,农户对种地的利用取向见表2。

表2 农户对耕地的利用取向 单位:户,%

第一类农户 第二类农户

农户数

占%农户数

占%

只种口粮和征粮,其他土地用于种 8 30.8 4743.1

植经济作物等

首先种植口粮、征粮、定购粮和市6 23.1 3935.8

场销粮,剩余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粮,还希望 1 3.8 1110.0

从别人处转包土地继续种粮

不仅如此,还希望开垦宜农荒地,

11 42.3 1211.0

扩大种植规模

合计 26100.0 109

100.0

第三类农户 合计

农户数

占%农户数

占%

只种口粮和征粮,其他土地用于种 1453.8 6942.9

植经济作物等

首先种植口粮、征粮、定购粮和市 934.6 5433.5

场销粮,剩余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粮,还希望 311.5 15 9.3

从别人处转包土地继续种粮

不仅如此,还希望开垦宜农荒地, 0 02314.3

扩大种植规模

合计 26

100.0 161

100.0

(二)不同类型农户的资金投入取向

农户对于粮食生产的态度与其资金投入行为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各类农户在“拥有足够资金”假设下,对“只生产口粮和国家征粮,其余资金用于生产能够赚钱的农产品和发展非农产业”答案的高比例选择表明,粮食产业的比较利益仍然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户在资金投放过程中,对于农业中非粮食产业和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大。当然,不同类型农户的资金投入行为是不一致的(见表3), 具体表现为:①第一类农户的资金投放充分体现了粮食生产和生活几乎完全一致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在目前情况下,这类农户很难拥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资金投入主要体现为口粮和生活的兼顾,其最根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只有达到这一目标后,这类农户的资金投入决策才能考虑到其他目标。②第二类农户中有22.6%的比例选择“用于生产粮食,满足口粮、国家定购粮和市场销粮的需要”,说明尽管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相对较低,但在现有条件下,这些农户缺乏其他出路,只能作出这种选择。同时,第二类农户对问卷的选择特点(口粮和市场销粮兼顾)还说明了这类农户“赚钱(价值增殖)”和生活的双重目标。目前,我国农户正处于由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换的过渡阶段,作为经济主体,第二类农户的经济行为体现了自给性农业和商品性农业兼顾、收入增长和收入稳定兼顾的双重特征。③第三类农户对问卷的选择体现了以“赚钱(价值增殖)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于已经完全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这类农户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很少考虑到口粮等生活需要,主要考虑利润的大小。进一步分析发现,选择“用于生产粮食,满足口粮、国家定购粮和市场销粮的需要”的农户几乎全部是种粮大户,而选择“只生产口粮和国家征粮,其余资金用于生产能够赚钱的农产品和发展非农产业”的农户则大都是以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为主的专业生产农户,各自的选择对他们来说都能实现价值增殖的最大化。

(三)不同类型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取向

关于劳动力投入,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即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假设条件下,①在当前粮食价格和比较利益下,劳动力的就业领域;②在当前粮食价格和比较利益下,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领域;③在当前粮食价格和比较利益下,如果户有劳动力不足,其最希望就业的领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第一类农户的53.9%选择“只生产口粮和征粮,其余的到外地打工赚钱”,26.9%选择“生产口粮、国家征粮和定购粮,若有剩余,用于生产能够赚钱的其他农产品”,11.6%选择“只生产口粮和征粮,其余的用于生产能够赚钱的农产品”,这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利用结构是一致的,表现了第一类农户以口粮和征粮(贫困地区农户主要是口粮)为基础的劳动力利用特征。在劳动力有剩余和不够两种条件下,第一类农户分别主要选择“外出打工”(比例为61.5%)和“从事粮食生产”(比例为57.7%), 也是这种利用特征的表现。事实上,第一类农户(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户)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弥补生活费用(主要是口粮)的不足。②第三类农户劳动力的利用把“只生产口粮和征粮,其余的用于生产能够赚钱的农产品”和“生产口粮、国家征粮、定购粮和市场销粮,若有剩余,用于生产经济作物或其他能够赚钱的农产品”排在前两位(分别占46.2%和26.9%), 这与第三类农户的样本特征——以种粮大户和农业生产专业户为主是一致的,在现有条件下,种粮大户的劳动力利用当然以粮食生产为主,而一般农业生产专业户则以“能够赚钱的农产品”为主。在劳动力有剩余和不够两种条件下,第三类农户劳动力的利用取向与这一特征也是一致的,是农产品的价值增殖或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劳动力利用方面的反映。③第二类农户的劳动力利用特征是在保证口粮基础上的收入最大化,比如,当劳动力有剩余时,就业领域表现在从事农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等各个方面(就业领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类农户中不同农户个体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当劳动力种粮尚不够时,则主要“从事粮食生产”(比例为48.1%)。这种特征体现了第二类农户的二元心态,即在市场化进程中既试图保证自给自足,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又试图接近第三类农户,在经营活动中实现价值增殖或利润最大化。

表3 不同类型农户的资金投入取向 单位:户,%

第一类农户 第二类农户

农户数 占%农户数 占%

只生产口粮和国家征粮,其余资金用于 12

46.2 44

41.5

生产能够赚钱的农产品和发展非农产业

用于生产粮食,满足口粮、国家定购粮13.8 24

22.6

和市场销粮的需要

只生产口粮和征粮,其余的存在银行或0018

17.0

只生产口粮和征粮,其余的用于生活需

13

50.0 20

18.9

要,如结婚、盖房子

合计

26

100.0 106 100.0

第三类农户合计

农户数 占%农户数 占%

只生产口粮和国家征粮,其余资金用于 14

53.8 67

42.4

生产能够赚钱的农产品和发展非农产业

用于生产粮食,满足口粮、国家定购粮9

34.7 34

21.5

和市场销粮的需要

只生产口粮和征粮,其余的存在银行或13.8 24

15.2

只生产口粮和征粮,其余的用于生活需27.7 33

20.9

要,如结婚、盖房子

合计

26

100.0 158 100.0

(四)不同类型农户的技术投入取向

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农户在现行制度下的技术投入行为,对农业生产的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在两次问卷调查中均设计了针对农业技术应用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新技术对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技术推广的及时程度呈梯度分布。为了了解技术进步对各类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新技术推广的及时程度,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10年来新农业技术对您家农业生产的影响大不大”和“您认为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村农业技术员对新农业技术推广得及时不及时”两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新的农业技术对第三类农户(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第二类农户(中部地区)次之,第一类农户(西部地区)最小;技术推广的及时程度与新技术的影响具有相同的特点。当然,也应该看到,总的说来,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是不满意的,如在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选择农户最多的是“一般”,占45.9%,其次是“不大”占27.8%,排在第3 位的是“没什么影响”,占17.6%,回答“很大”的农户仅占6.4%; 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及时程度的回答上,选择“还行”的占41.9%,选择“不及时”的占31.3%,选择“及时”和“非常及时”的仅分别占18.6%和5.3%, 分别排在第3和第4位。可见,当前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根据三类农户的特点,三大地带的技术推广重点应有所不同,具体为:东部地区推广的重点应为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趋势相一致的农业机械,以及与劳动密集型农业的发展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体系;中部地区技术推广的重点是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的实用技术体系;西部地区应重点推广适应这一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较为恶劣的气候特征的实用技术体系,并且以近期内能够较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为中心环节。

2.不同类型农户对技术需求的程度不同,对粮食生产技术需求的差异更大。1996年的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涉及农户对一般农业技术和粮食生产生技术的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粮食价格和比较利益下,第一类农户对一般技术和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分别占76.9 %和65.4%)均最强烈;第三类农户次之(分别占57.7%和34.9%);第二类农户最小(分别占55.7%和32.4%)。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广大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最差,农民对实用农业技术的边际需求最大,尤其是贫困地区,急需得到一些对提高粮食生产有明显效果的实用技术;东部地区的农民正在大力发展粮食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而这两者都需要雄厚的技术力量作后盾。当然,不同类型农户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差异,还与各类农户对待粮食生产的态度有关,在此无需赘述。目前,在大力推广适合各类型农户特点的实用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中部地区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的教育,以及通过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等方式强化中部地区农户对技术的需求。

3.农民对新技术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邻居的潜移默化式带动,但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民学习新技术的途径,一般以“从邻居处学来”为主,不同类型农户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类农户的学习途径中“从邻居处学来”占绝对优势,其比例达到61.5%。第二类农户虽然也以“从邻居处学来”为主要途径,但仅占39.7%的比例,另外两种途径“从村技术员处学来”和“从广播、电视、报刊上学来”分别占31.8%和21.8%,三种途径之间没有哪一个占有绝对优势比例。第三类农户的学习途径以“从村技术员处学来”为主,比例达35.5%,但另外两种途径“从邻居处学来”和“从广播、电视、报刊上学来”也分别占有29%和24.1%的比例,说明第三类农户学习新技术也并没有使某一种途径占绝对优势,与第二类农户相似,也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但第三类农户通过“参加短期培训班”获得新技术的比例已达9.7%, 这说明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三、农户投资的产业选择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不同类型农户的产业选择倾向

根据我们的调查,地方政府对耕地的管理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规定承包地(或某一部分的承包地)上只能种植某种作物,如作为调查点的北京市房山区的某些乡镇,规定大部分耕地只能种植粮食作物,而延庆县沈家营乡规定大部分耕地上只能种植蔬菜,这主要与当地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是否被视为某种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关。二是规定合同定购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对承包地的用途不作具体规定,农户即使到市场上购买粮食完成任务也不予过问,如山东省的一些地区就是这样。三是对耕地的用途和合同定购粮食都没有规定,主要是在粮食产量尚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贫困地区。应该说,在第二类和第三类农户所处的地区,大部分都有某种具体规定,为了消除这些规定对农户选择答案的影响,我们在设计问卷时,特意加进了“如果政府对耕地的使用没有限制”这一假设。

农户投资产业选择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它表明, 三类农户在投资过程中对产业的选择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第一类农户偏重于粮食作物,第三类农户偏重于经济作物,第二类农户介于二者之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重)。调查的地区是粮食产区,耕地的利用途径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他途径很少,故答案主要集中在前两种途径上。

表4 农户投资的产业选择 单位:个,%

第一类农户

第二类农户

第三类农户 合计

农户数 占% 农户数 占% 农户数 占% 农户数 占%

粮食 26

81.291

45.010

32.3

127

47.9

经济作物 26.362

30.719

61.383

31.3

果树 26.325

12.4 0 027

10.2

挖鱼池养鱼13.1146.9 13.2166.0

其他 13.1105.0 13.2124.5

合计 32 100.0

202 100.031 100.0

265 100.0

注:因允许多项选择,故162户实际选择265次。

三类农户投资的产业选择倾向与他们对行为目标的选择是一致的。正是由于第一类农户以“解决口粮和基本生活问题”为基本目标,从耕地上生产出最大数量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以满足生存需要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在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地,并且亩产量只有全国平均亩产的2/3的情况下,在耕地的利用上首先满足粮食作物的需要,而不是选择盈利较高的经济作物,应该是这类农户实现行为理性化的一种必然选择。事实上,即使如此,典型的第一类农户——贫困地区农户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仍然难以满足口粮需要,在我们调查的河北省内丘县贫困山区,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满足口粮的2/3左右,其余的1/3仍然需要用山坡上生产的少量干果或外出打工换取。第三类农户以农产品的价值增殖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在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当然应该以经济作物为主。应该说明的是,在我们抽取的第三类农户的构成中,有接近10户为种粮大户,在1996年的粮食价格下,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种粮大户都具有很高的盈利率,故在利润或价值增殖目标驱使下必然选择粮食产业。因此,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一般的第三类农户对粮食产业的选择可能更少。第二类农户的行为目标是双重的,故在耕地利用的产业选择上也是双重的,与其他项目相比,这类农户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选择比例比较接近。

(二)不同类型农户对待粮食生产的态度

不同类型农户在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对粮食产业的取舍,与他们对待粮食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问卷调查表明,第一类农户全部选择“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尽量向土地上多投资”和“没有钱,借钱也得投资”两个答案,显示了这类农户对待粮食生产的高度依赖性。第三类农户中有46.2%的农户选择“粮食生产不赚钱,有钱也不投资”,这些农户大多是以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专业生产大户;选择“只要有钱就向土地投资”和“没钱,借钱也投资”两个答案的则以粮食生产专业户为主;选择“有钱就投资,没钱不投资”的则是第三类农户中的非专业生产农户。在第二类农户中,有24.4%的农户选择了“粮食生产不赚钱,有钱也不投资”,他们大都是在产业上选择“经济作物”和“果树”等生产经营项目的农户;第二类农户选择“有钱就投资或借钱也投资”答案的占67.5%,表明处于中间地位的这类农户对待粮食生产仍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应该说明的是,在调查中由农民所加的“有钱就投资,没钱不投资”这一答案,显示了第二、第三类农户中的部分农户在粮食的比较利益偏低情况下,对待粮食生产的消极态度。事实上,根据调查记录,作出这种选择农户中的相当一部分(尤其是部分第三类农户)仅仅是在耕地上撒上种子和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很少,亩产量也相当于平均亩产的2/3左右。当然,作出这一选择的两类农户的动机是不一样的,第二类农户主要考虑粮食生产满足口粮需要就行了,手中的资金主要投资于经济作物等农业产业,所谓“没钱”,也仅仅是没有在粮食生产上投入的资金,而不是绝对“没钱”;而第三类农户则主要是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农户,它们既不愿意放弃耕地,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从而采取粗放经营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对于作出这种选择的农户(尤其是第三类农户),应该采取经济手段促使他们转让承包耕地。

(三)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上述问卷的调查结果是在粮食价格既定的前提下得出的,那么,价格对粮食生产有什么影响呢?1995年对360 户农民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出以下特点:①第一类农户安排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据是“自家生活需要”,选择农户比例达64.1%;第三类农户安排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据是“去年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选择比例达44.3%;当然,“村里的统一安排”也占到27.9%的比例,这主要是一些地区由于建设“菜篮子”工程而把某些村落划定为肉、蛋、奶、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第二类农户的选择较典型地体现了兼顾生活和市场价格的二元特征,“自家生活需要”和“去年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8.6%和25.3%。②从总体上看,第三类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安排时, 体现了生活和市场兼顾的原则,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9%和25.4%,与第二类农户非常接近。可见,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的方式应在充分考虑口粮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价格和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

标签:;  ;  ;  ;  ;  ;  ;  ;  ;  ;  ;  

现阶段我国农民投入的产业选择_粮食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