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就业压力仍不能缓解——当前就业凸现五大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新问题论文,就业压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当前全国就业形势分析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劳动保障部、农业部、教育部、国资委、民政部、商务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工商总局、社科院等13个相关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主要就2004年的就业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就业,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分析。
与会相关人员认为,200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6%、再就业500万人的预期目标压力加大。
问题一:沉淀多年的初高中毕业“待业青年”就业
2004年劳动力供给压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从城镇新增就业群体规模看,2004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城镇退伍转业军人、“农转非”劳动力分别为775万人、35万人和270万人,合计1080万人,约占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的45%。新增就业群体的增长逐渐成为失业的主要来源,2004年约有31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的37.5%。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就业最为困难的、沉淀多年的初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这既是就业工作的难点,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潜在因素。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军队缩编和就业环境的改变,复转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难度也在加大。
问题二:农民进城就业
虽然进城就业农民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仍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是,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严重,农民进城就业的组织性和有序性程度低;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薄弱,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管理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协调,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务纠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问题三:集体企业职工就业
目前集体企业发展呈逐步萎缩的趋势,下岗失业现象较为普遍。2000年以来,全国下岗职工数量逐步下降,但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逐步增加,其下岗职工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25.7%上升到2003年的34.3%。到2004年,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目前,除江苏、山东等8个省市出台了集体企业职工与国有企业职工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外,多数地区集体企业职工享受不到再就业扶持政策,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较多困难,由此引发的群体上访等事件比往年有所增多。
问题四:困难地区和行业的再就业
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就业压力继续增大,失业人员呈增长趋势。在一些并轨缓慢的地区,由于滞留中心的人数多,资金不足,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难,影响再就业工作开展。少数困难行业和资源枯竭地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更为突出。由于传统产业在衰退,又没有替代产业,就业门路狭窄,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使不稳定因素增加。就业困难群体和下岗人员再就业难度加大的,主要是一些年近退休、再就业无望的老职工。在实现再就业人员中,有一大批属于灵活就业(在一些地区占再就业的1/3以上)人员,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差,随时面临重新失业的风险。
问题五: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在总量供大于求的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级技能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在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有技能的劳动力短缺,新的产业和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技工。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不仅是影响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因素,而且成为制约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摘自《中国经济信息》(京),2005.5.38~39
标签:求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