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思想渊源_墨子论文

墨子思想渊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子论文,渊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种学说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渊源,这是人所共知的。墨学的形成,也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寻找墨子思想的发源地,对于把握其思想实质与精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墨学源于夏文化(大禹)

对于夏朝的存在,仍有一些学者持怀疑的态度,国外有的学者认为“至今仍无一个遗址可以断定是夏朝的。”(注:《世界历史地图集》,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生活·新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出版,第62页。)然而,考古学发现已证实了“夏朝”的存在。河南“二里头文化”的“碳——14侧定”证实:“其中三个数据成系列,包括二里头文化的一期至四期年代,约自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这一年代与依据历史文献记载所推算出来的夏王朝的年代(约前21世纪——16世纪)基本相符合。”(注:《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夏鼐著,载《考古》,1977年第四期。)同时发现的木制“双齿耒”也证实了《墨子》所记载的“大禹亲操耒,以为民先”是事实。

墨子思想源于何处呢?乾隆年间的早期《墨子》校勘家孙星衍先生一语中的:“墨子与孔子异,其学出于夏礼。”(注:《墨子》,(清)毕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韩非子·显学》篇云:“孔子墨子俱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葇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垦,啜土刑,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这说明墨子受到尧舜思想的影响。

庄子认为墨学源于夏禹,他说:“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不足为墨。 ’”(注:《二十二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第85页。)庄子盛年距墨子卒仅四、五十年左右, 他应该比我们后人更了解墨子,庄子所载更能真实地反映墨子思想,墨子崇尚夏道,墨家效法大禹。

《淮南子·要训略》也充分肯定了庄子的观点,其载曰:“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虆锸,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歧,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儒不暇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从墨子书中看:“禹东教站九夷,道死,葬会稽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见《墨子·节葬》)可见,大禹对墨子思想的影响较大。孙星衍先生又云:“诸子之教或本夏或本殷……《墨子》有《节用》,节用,禹之教也。……又有《明鬼》,是至孝鬼神之意;《兼爱》是尽力沟洫之义。……死子称禹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吕不韦称禹忧其黔首,颜色黎墨。……其节葬,亦禹法也。……三月之丧,夏有是制,墨始法之矣。”(注:《墨子》见《后叙》,(清)毕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墨家弟子无论从衣着形象,“衣褐跂”、“手足胼胝”、“颜色黎墨”等,还是从行为特征“自苦为极”、“损己救世”、“节用节葬”,均与夏禹一致。如《墨子·备梯》云:“禽滑厘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即是其写照。

《列子·杨朱》篇云:“禽子曰:‘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张湛在此注曰:“禹、翟之教,忘己而济物也。”我们知道,作为墨子的大弟子禽子无疑是最了解墨子思想的,其将大禹、墨翟相提并论,无疑认为墨道效法禹道,墨家思想与大禹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也能从墨子书中得到证实,“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之兼也。虽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兼爱下》)可见,墨子所谓的兼,就是取法于大禹啊!

此外,墨子除了熟读过象《百国春秋》这样的史书外,还大量阅读了许多早已亡佚了的夏书、殷书等,仅《墨子》书中提到的就有:《泰誓》、《禹誓》、《汤说》、《誓命》(见《兼爱下》)、《大夏》(见《天志中》)、《三代不(百)国》、《仲虺之告》(见《非命中》)、禹之《总德》(见《非命下》)、《黄经》(见《非乐上》)、《禽艾》(见《明鬼下》)等书,可以说墨子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夏文化。

据《尚书·尧典》载,尧在帝位时,咨询四岳(似部落首领元老会议),四岳推荐舜作为继承人,经过考验,舜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后来,舜以同样方式让位于禹(注:《墨子评传》,邢兆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第65页。)。 《墨子》书中也写道:“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又写道:“虽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尚贤上》)尧、舜、禹的禅让之法,以及古圣王从百姓中举贤之例,都成了墨子尚贤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墨家巨子的禅让制度明显仿效了尧舜禹的禅让之法。

据统计,在《墨子》书中提到尧舜禹汤文武者14次,称禹汤文武者9次,称文王者8次(注:《墨子苦行与救世》,张永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第46页。)。所提禹者最多。可见, 墨子确实深受夏文化与尧舜禹汤文武等贤王的影响,墨子时关于尧舜的文献已甚少了,故墨子特别推崇大禹。以大禹为代表的夏文化对墨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有时墨子列举尧舜禹汤文武诸王,则是为了证明其理论的合理性。

总之,墨子深受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深受夏禹等先圣远古精神的感召,深知自己对社会所负的崇高使命与伟大历史责任感,从而日夜不休,强力从事;匡扶正义,扶弱抑强;勇于为义,损己救世!

二、墨学源于周文化与儒学

墨子早年曾在鲁国系统地学习,鲁国长期受周文化的浓厚影响与熏陶。孔子讲“克己复礼”,这个“礼”字就是强调要恢复周礼。通过系统的学习,墨子对周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据《吕氏春秋·当染》篇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孔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墨子既学于史角之后,他肯定广泛涉猎了周文化特别是西周官学;再者,史角之后既在鲁多年,其对儒家文化一定非常熟悉,墨子肯定受益不浅。据详细统计,《墨子》书中引《诗经》11处,引《尚书》34处,又多次提到“百国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等等(注:《古史辩》,罗根泽著,第4册,第279页。)。可见,墨子对周文化以及各国历史非常熟悉,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墨子对儒学也达到了非常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并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儒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淮能子·要略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在这里,“故”字突出了墨子在学术上的巨大超越性、批判性、否定性与创造性,表明了墨子为世立说的大无畏理论勇气与宏伟气概,这也进一步说明在墨学之前并无墨学,墨子的确为墨学创立的开山祖师。

《淮南子·主术训》篇又载:“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的确,墨子博学广识,有着雄厚的理论功底,这为他成为一代墨学宗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墨子受孔子思想影响也较大,在墨子言谈中多次提到孔子(见《墨子·公孟》),在《墨子》书中延用和承袭儒家概念、范畴处很多。比如:孔子讲亲亲,墨子讲尚贤;孔子讲爱有差等,墨子讲爱无差等;孔子讲繁礼,墨子讲节用;孔子讲厚葬,墨子讲节葬;孔子讲远鬼,墨子讲明鬼;孔子讲兴乐,墨子讲非乐;孔子讲天命,墨子讲非命;孔子讲人治,墨子讲法治;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墨子重视强力从事……等等,可见,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留下了孔子思想深深的痕迹!只因墨子认为儒学无益于救世,故出于儒而反儒,这种反儒、非儒,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扬弃”,是“消化吸受”与“排斥抛弃”之意。

墨子广泛批阅百国春秋(历史),目睹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百姓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王官奢侈挥霍,荒淫作乐……等社会现实。墨子本着对人类与社会的深切关怀,博爱非攻、扶弱抑强、损己益人、苦心救世,这些则成了墨子创立墨学的根本动因与行动基础,这是他立说的内在冲力或内因。

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来看,哲学的发展是按正、反、合的轨迹运动的,如果将孔子儒学视为“正”,则墨子墨学当视为“反”,只因墨学中绝二千余年“合”这个环节还未出现,这有待于诸君之努力了。

三、墨学源于宋文化

宋人是殷商之遗族,宋国封君是殷商王族的后裔(注:《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120页。)。 墨子祖先是宋人,宋国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会对墨子产生较大的影响。

冯友兰先生认为“宋人以愚著称”(《中国哲学史》上册)。墨子席不暇暖,损己救世,以自苦为极。庄子也说: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注:《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第20页。)在常人看来, 墨子似乎是愚了,这实类似宋人古遗风。

在春秋战国之际,宋国是一个弱国,位于中原地区,处在诸国包围之中,为诸霸争夺之要冲。连年的战乱,使宋国困苦不堪,生产停滞。此刻,宋国特别渴望和平,春秋时期仅有的两次弭兵大会均由宋国所发起(注:《左传·成公十二年》。),故宋人和平非攻思想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以及止楚攻宋之义举有着直接的影响。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见,尊神明鬼显然为宋俗,墨子书中的《天志》、《明鬼》思想可能就是来自宋俗,“天志”、“明鬼”是让王公大人响应墨子政治思想的神圣保证与恫吓手段。

四、墨学源于生产实践

据推测,墨子早年在宋国应学过木匠。这是因为:其一,墨子在鲁时系统地学习过周文化与儒学,其后,便创立墨学、聚徒讲学、奔走各国等,可能有的空余时间仅在早年。其二,墨子生于平民家庭。作为平民,生计是第一件大事,为了生存与持家,从小学些手艺非常必要。其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不知为车輗之巧也,用咫之长,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墨子早年若未学做木匠,如何才能做木鸢呢?

墨子与平民接触广泛,他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这也是其思想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子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强力从事”、“非乐”、“节用”等思想的形成无不与此相关。“非乐”、“节用”思想体现了墨子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关怀。《墨子·经上》云:“圆,一中同长也。”与“穷,或前不容尺。”以及《墨子·经说上》云:“尺,前于区穴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内。”等思想的形成都来自生产实践。

《汉书·艺文志》认为:“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清庙之守也许是墨子思想的一个来源吧,但是难以确切地肯定。

总之,墨子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但是,墨子更多地受到时代精神的驱使,他体悟到自己对社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从而投身于社会,深潜沉思,大胆创立了墨学。探明墨子思想渊源对于研究墨子思想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  ;  ;  ;  ;  ;  ;  ;  

墨子的思想渊源_墨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