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看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从科学发展观看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循环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循环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了中国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概念,现在我国把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的体系之中,表明了我国实行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认识相推行循环经济,在此,对什么是综合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中国统筹发展为什么需要循环经济,怎样在新的角度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环境整合的经济

从一般的物质意义上看,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loop materials economy)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21世纪的人类发展需要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在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战略目标。

从人类的发展意义上看,循环经济则是把经济、社会和环境整合起来的一种体现统筹发展思想的新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和传统环境保护在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上的分裂性,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整合的发展。循环经济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意味着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1)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从开环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循环经济的环保意义,首先表现在系统地认识到了基于线性经济的末端治理环境保护模式的局限,即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而循环经济的环境目标,是要在整个经济流程中系统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这具体地体现在循环经济的“减量、再用、回收”(即所谓3R原则)之中。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循环经济首先要求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处置。

(2)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的变革。循环经济的经济意义,首先表现在它要求改变目前靠大量生产低价格、一次性、低质量产品增加GDP的生产方式,转向生产高价格、耐用型与高质量的产品来创造GDP。按照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并非简单地意味着生产和消费更多的短寿命和低质量产品,而是必须提高用于消费的商品与服务的质量和价值。随着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耐用性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善,虽然从件数上看会减少需求量,但不会减少需求的价值量。相反,消费者会转而去购买产量越来越少、但价值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好的产品。由于循环经济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优化物品的耐用性和功能性,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最大规模地销售以及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因此,可以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交换价值之上的传统线性经济叫做生产性经济,而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使用价值之上的循环经济叫做功能性经济。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品,只须在一个为满足其需求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因此循环经济有可能使服务质量达到最优,从而实现从生产优先让会向服务优先社会或真正意义上的后工业社会即服务社会的转变。

(3)在推进社会就业方面,循环经济要求实现就业减少型的社会到就业增加型的社会的变革。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表现在它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相反。由于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德国学者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2000)一书中指出:“只要人们从一次性原则转向耐用性原则,就能创立新的劳动岗位,取代趋于消逝的一次性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岗位。从净值看,新设的劳动岗位将多于消失的劳动岗位,并且新增劳动岗位将出现于人们生活所在地。”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的。例如,在生产中,用能够从事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熟练人员给消费者提供咨询和出租服务;在使用中,用于保养和维修的劳务费用的分量会越来越大;在报废时,对产品进行拆卸再利用有很多的就业效应;在处理时,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创造就业。

循环经济对于中国当前统筹发展的意义

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主要时期,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经济再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为,从环境影响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沿着现行的线性经济轨道惯性前进,未来20年的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大。(1)从人口总量来看,未来中国的人口仍将刚性增长,到2020年达到14-15亿左右才可能稳定下来以及减少,届时人口总量要比现在多出2-3亿;同时现代化的进程要求到2020年至少必须达到55%以上的城市化(7-8亿城市人口),即至少需要有4亿增量人口实现城市化,这两方面对资源和环境特别是对水、土地、能源等的需求都趋向增大。(2)从消费水平来看,按照7%左右的增长率,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左右,由于300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以物质性消费为基础的,因此14-15亿人口以物质化为特点的生活水平提高,未来20年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可能达到现在的4-5倍左右。(3)从技术与体制能力来看,尽管近年来对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强调以及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传统上以“跑、冒、漏、滴”为特征的粗放型技术的改进,但技术的常规性、积累式改进无法适应人口和消费对资源和环境的大幅增长,同时由于税收等经济制度的绿色化欠缺和改革步骤较慢,因此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技术能力和体制能力的制约。

显然,传统线性经济的发展方式无助于实现中国未来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中国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三赢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未来20年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应该是用较少的环境影响去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较少的环境影响是指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要尽可能减少;较高的生活质量是指经济收入和生活素质要尽可能提高。具体地说,全面小康社会要努力做到:

(1)在经济方面,要强调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而不是物质消耗的数量。从2000年的人均800美元到2020年的人均3000美元,中国生活水平的倍数要提高到现在的4倍。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促进功能导向的中国经济革命。中国经济发展深受一次性低价值物品的损害,未来的中国对内要致力于发展耐用性、高价值的物品和服务,对外要立志于建设成为“品牌生产”的中国制造而不是“大量生产”的世界工厂。

(2)在社会方面,要强调在人口增加的条件下提高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要从现在的世界平均值(0.724)发展到高人类水平的入门值(0.8)。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解决中国就业的循环经济途径。人口众多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未来的中国需要将人口大国转变为就业大国,要通过循环经济发展各种服务性的产业以及实现工业的第三产业化,即工业部门加强与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有关的服务,从而减少物质产品的消耗。

(3)在资源方面,要运用循环经济把资源消耗控制在低增长甚至零增长水平,从现在的13亿人口到未来20年的14亿左右人口,资源效率要提高到现在的3-4倍;在环境方面,要运用循环经济使得环境污染排放控制在低增长和零增长水平,尽管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但中国的人均生态影响要争取不超过原来的界限。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完善基于预防和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中国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自然生产率,未来的中国要从宏观上的经济全过程和微观上的产品全周期两个层面努力,使得中国的自然资本能够充分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新的水平上认识与推进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了解、关注,研究和实施循环经济是从1998年开始的,原来的考虑主要集中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层面,现在提出循环经济是中国统筹发展的实现途径,显然是战略上的重要深化。更根本地说,当前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不仅深化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意义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要进一步有利于中国统筹发展的新课题、笔者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从认识、政策、技术等三个方面深化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循环经济研究方面进行开拓性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

一是要深化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和研究。目前循环经济的概念虽然在国内已广为流行,但对这个把环境与经济整合起来的发展思想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仅仅从环境角度而不是从经济角度理解循环经济,结果遗漏了更为重要的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2)仅仅从物质回收利用角度阐述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的“3R”归结为资源化(Recycle),结果忽视了循环经济在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上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意义;(3)仅仅从企业间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去理解循环经济,结果忽视了循环经济需要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等三个层面展开,而且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显得更为重要;(4)仅仅从生产环节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去了解循环经济,结果没有把重要的消费过程以及物质流通的其他环节纳入循环经济的视野;(5)仅仅注意工业物品等的技术性还原系统,结果大大忽视了开发和利用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态性还原能力。(6)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划、法律等传统管制性手段的保障,结果忽视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7)仅仅从传统的环境质量指标或修正的经济增长指标去衡量循环经济的评价标准,结果疏漏了对前述基于生物物理或物质消耗的各种减物质化指标的深入;(8)仅仅强调了要建设循环经济的各种工程和项目,却缺少对这些工程和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导致所谓的循环经济本身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环保的。以上种种,反映了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我国在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加强理论的研究和指导。未来特别要加强具有经济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以便决策者、企业家、消费者可以内生性地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企业产品开发、生活模式更新和城市产业提升的实践之中。

二是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传统线性经济在资源输入端和污染排放端缺少有效的经济控制手段,我们现有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体系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这是不利于循环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努力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经济过程的两端加强力度,制定和实施输入端的资源税费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使得经济过程的整个物流能够在其中循环起来,真正有利于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

三是要开发研究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体系。循环经济需要减物质化的技术体系进行支撑,这方面的创新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技术工具,这包括研究物流分析方法(MFA)、生命周期评估(LCA)、为环境而设计(DFK)、生态产业园区(EIPs)、可持续生产和消费(SPC)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对一个经济系统(无论是企业、家庭还是城市、国家)的输出输入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必须立足于整个过程和整个系统,而不是仅仅涉及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局部。因此,生命周期评估理论等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础技术思路。它要求从物质和能源的整个流通过程即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生循环、最终处置六个环节对系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全过程全系统的物流情况和环境影响,由此评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优劣。(2)从全过程的角度分头研究日常技术。例如对住房、出行、饮食、穿衣等日常过程从资源采掘、材料加工、产品运输、消费、废弃后处理等环节进行技术研究。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技术,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可以避免传统线性思维从某一个单独的环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局限。例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用纸代替塑料、电动车代替汽油车,天然衣料代替人工织品等等方式在环境保全方面一定是进步的。循环经济对污染控制的技术思路已不再主要是针对这个或那个污染源的治理,相反,通过完整的物流分析恰恰可以使人们发现一系列传统治污措施的虚假性。比如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那些仅满足于把污染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从水中转移到地上,或从地上转移到空气中)的所谓治污措施实际上就是虚假的。

标签:;  ;  ;  ;  ;  ;  ;  

从科学发展观看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