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探索和建议论文_刘德飞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探索和建议论文_刘德飞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3

摘要:近年来,乡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当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而作为这一代表性的浙江成为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并引领全国。本文力求从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发表个人浅显建议,为乡村建设尽显绵薄之力。

关键词:趋同化;空心化;千村一面

处在当今历史文化村落发展的前提下,是保护还是利用,是活化还是美化?这是当今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村落风貌、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生态,彰显村域特色,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大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力度,那么乡村在建设中如何落实?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同质化、空心化的村落关系,乃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报告在对浙江古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历史文化村落的发展状况、主要问题以及参考建议进行简要概述,并发表个人浅显看法:

一.历史文化村落的发展现状

根据对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实际调研,在村落保护利用上,浙江的村落保护利用大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府增大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力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比如2015年8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村镇,同时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浙江顺应时代潮流,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兰溪市诸葛八卦村、郑宅镇江南第一家、场口镇东梓关村等历史文化村落等。

(二)乡村增强对历史文化村落的开发强度

当今情况下,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以及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旅游业具有日益增长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与相关行业与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提升产业价值”。而农村作为天然的旅游资源,人文深厚,民俗多样,自然景观丰富,成为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选择。一般说来,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一方面分为以保护为主,修缮为辅的村建形式,比如诸葛八卦村、俞源村、乌镇、江南第一家等。它们大都加强对古建筑诸如祠堂、庙宇以及民居的保护和修缮,以此彰显村落文脉,传承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是以改造为主,修缮为辅的村落提升。它们要么在老村的基础上建立新村,增强传统村落的容纳密度,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比如东梓关村;要么对少数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增建新的建筑,扩大村落空间的使用面积和业态范围,比如宁溪镇乌岩头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历史文化村落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产业的不断开发,然而在一味地追求快速开发的同时,众多附属设施及其文化建筑跟不上开发的步伐,以致问题较为突出。

(一)村貌特色趋同化

同一地区村落文化虽有所区别,但村貌差异化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产品趋同性强,附属设施及公共空间设置大体一致,村落特性不太明显,以致村落“千村一面”现象较为突出。如大东坝镇六村、江山市廿八都镇、江南镇深澳村等村貌特征大体雷同,它们旅游定位基本相似,特色景观差异基本一样,都是以游览观光为主,所以难以留住外来游客。如能在这些地区多植入自身民俗特色,活化民俗民情。另外在建筑修复和增建方面保持原有建筑大体格局下,可以局部采用现代手法,并结合当地材料语汇,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区别其它的村落形态,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石仓源的契约博物馆,既符合当地特色也具有其自身艺术个性的建筑空间。

(二)空心村落依旧存在

在历史文化村落大肆的保护和改建中,一方面很多村落加大投入,部分乡村还吸引外资加大对旧民居的建设。单从建筑保护和利用上做足了文章,而且部分村落还做了咖啡馆、图书馆、民宿等其它配套商业建筑,但是事实上这些商业空间并没有引来游客驻足休息,剩下的仍是无人问津建筑空间,也就是说建筑空间的投入并没有带来经济上的收入,反而造成了建筑空间的极大浪费,形成了空心村落。比如云夕戴家山的图书馆,桐庐县荻浦村的牛栏咖啡等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农村产业开发尚不完善,年轻一代并不愿意待在自家农村,剩下的还是老人和小孩两个端点的村民。

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配套建筑的开发和利用

一个优秀的历史文化村落,除了自身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外,还应该有其相配套的附属建筑,诸如村民活动中心、村落博物馆以及展示厅等,以致完善村落公共空间,提升村落空间的利用价值。那么在这些附属建筑的设计上,并不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形式去匹配,甚至可以以现代的手法,当地的材料语汇,个性的建筑造型,在大体迎合古建筑的基础上,更有其自身的建筑个性,以此区别其它区域的村落特征,打破“千村一面”的局面。

(二)扩大对历史村落的宣传力度

历史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政府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还要更好的加强对古村落的充分利用,这就需要加强对历史村落的宣传力度。在宣传上不仅通过信息网络的直接宣传,还要通过自身的文化宣传,比如定期举办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间接地达到宣传的目的。

(三)增强对历史村落的政策保障

对于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一方面要求当地村委建立相关的民约及规章制度,切实履行村落的保护要求,同时要求村民自觉履行保护古建筑的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村落保护政策,要求历史文化村落在自我修缮时也符合政府的政策要求,严禁个人行为的改建而引起整体村貌的不统一。

综上所述,基于对浙江古村落的考察与分析,浙江古村落分布广泛,题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上源唐代,下至新中国成立,已成为全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较多的省份之一,但是在利用的过程中,产业形式还较为单一,村貌特征还不够明显,文化品位还不够到位,村落空心还极为严重,因此在后续的改革发展中,各村落要充分挖掘自身民俗特点,激活文化产业,尽量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褚天骄,赵文斌.“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剖析和建议—以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2)

论文作者:刘德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探索和建议论文_刘德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