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域特征文献综述论文

国内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域特征文献综述论文

国内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域特征文献综述

彭道琼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8)

摘 要 :从增加值后向关联的视角考察中国省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迁,这建立在已经发展起来的投入产出模型和案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故这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增加值后向关联;地域特征

1 引言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背景下,贸易模式由产业间贸易到新型价值链贸易的转变使得国际分工的参与主体在专业化生产中通过贡献产品特定生产阶段的增加值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的分工中。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以“世界制造”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学术界涌现了大量有关全球价值链测算方法的研究(Hummels 等,2001;Johnson 和 Noguera,2012;Wang 等,2013;Koopman 等,2014),相关学者也在全球价值链核算的框架下对这一分工现象的事实和特征进行了更为准确的描述,特别是新近发展起来的 GVCs 地域特征的研究更是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Los等,2015;Baldwin 和,2015;范子杰等,2016)。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亚洲工厂”的核心和“世界工厂”的集聚地,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考察中国省区 GVCs 嵌入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迁有助于认清各省在进行垂直专业化参与国际分工中的嵌入模式的差异,也为指导各省构建增加值需求关联、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扩大价值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域特征链中的收益规模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规模的逐渐扩大肥料品种和数量也随之增多,化肥的施用量越来越多,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农产品质量较差、投入成本和产量不成比例、化肥的使用量很大,但没有很好地效果。有以下几种原因:(1)化肥使用率增加,农肥利用率低,化肥会降低土地的基础肥力,影响化肥发挥肥效并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2)化肥结构不合理,只注重N、P、K等大量元素,忽视了微量元素的作用,还有加上应用方法和时间段不科学。(3)盲目施肥,过渡施肥,造成浪费的同时又产生了环境问题。所以,了解并应用科学施肥是让农作物增产、提高品质的关键。

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域特征文献综述

2.1 行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域特征

对GVCs 地域特征的研究在早期的案例研究中初见端倪,如对沃尔沃汽车 GVCs 的相关研究,汽车生产商主要根据交易成本和资源禀赋对 GVCs 的特定生产环节进行全球配置,形成了类似“世界工厂”性质的全球性汽车生产链(Baldwin,2009);而特定区域又具备了不同生产环节的区位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诸如“亚洲工厂”“北美工厂”和“欧洲工厂”等区域性汽车生产链(Sturgeon,2008)。Dedrick 等(2011)对于iPad 和 iPhone 利益分配进行了麻雀式解剖,较为清晰地描绘了此产品价值链分工布局的真实图景,为准确刻画 GVCs 全球性特征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简单的增加价值观念使得案例研究对于 GVCs 地域特征的刻画显得过于粗糙,而逐渐细化的产品链条也对增加值的静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方法上的突破成为了后来学者不断关注的新命题。

2.2 国家、区域层面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域特征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测度方法因能够有效识别某区域流出中隐含的来自本区域或其他区域的增加值、成功追溯各区域GVCs 的增加值供求关联信息,并以此构建 GVCs 地域特征分析的逻辑框架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Estevadeordal 等(2013)是较早超越案例分析并在增加值贸易核算的框架下研究区域性团体出口价值来源的文献,他们利用 GTAP计算了 2004 和 2007 年 4 个区域性组织(欧盟27国、亚太平洋、北美和拉丁美洲)出口中隐含的国外增加值来源,发现北美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禀赋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其增加值来源的国外分布比例最小,生产过程中从本区域价值链中获取的增加值收益最多,在增加值需求依赖方面呈现出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之后 Baldwin 和 opez-Gonzalez(2015)采用增加值贸易(Koopman 等,2010;Daudin 等,2011;Johnson 和 Noguera,2012)与中间品在生产活动和总出口中的分配比例来进一步验证 GVCs 的区域性特征而非全球性。自 20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到 21 世纪以来,为客观准确地描述特定区域 GVCs 的地域分布特征,学术界对全球供应网络的刻画范围逐渐由区域拓展到了世界。Los 等(2015)定义并测度了最终需求总产出(Final Output,FINO),并从增加值后向关联的视角进一步将国外增加值分解为来自区域内增加值(RFVS)和来自区域外增加值(GFVS),首次构建了描述 GVCs 地域特征的区域性和全球性指标,使更精细地研究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的嵌入模式和行为成为可能。范子杰等(2016)沿着这一逻辑不断完善Los 等(2015)对于国外增加值来源的分解框架,将以往区分国外增加值来源的测量指标统一起来,并在拆分了国外增加值的直接部分和间接部分后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整体以及分行业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直接嵌入和间接嵌入指标,有效识别了行业层面 GVCs 中区域性和全球性嵌入的内在变化机制,使准确刻画一国 GVCs 地域特征成为可能。

然而,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只关注国家层面的GVCs 地域特征的描述,而忽视了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分工及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行为和特征。总结来看,现有文献有一点值得补充和完善:在对 GVCs 地域特征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一国嵌入国内价值链的具体模式及其区域特征,使得国内区域间在参与全球化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动态价值联系能够充分表现出来,进而考察各区域在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和角色地位,为实现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有效对接提供可能。 已有学者探讨了增加值层面的国内价值链,并利用单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相关分析。潘文卿和李根强(2016)利用1997、2002 和 2007 年三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分解,发现各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类型逐渐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然而,现有文献对国内价值链的考察更多地集中在测算方面,鲜有从增加值流转的视角深入挖掘 GVCs 地域分布的国内特征,以国内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研究 GVCs 地域特征的研究却相对有限,少有的几篇文章专注于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下研究跨国经济体在区域性组织内外形成的价值联系和经济依赖特征(Paul和 Masahiro,2008;Pula和 Peltoren,2009;Athukorala 和Kohpaiboon,2009;Wang,2009;Kim,2010;刘重力和赵颖,2014)。Los 等(2015)利用拓展的增加值来源分解模型和包含三大区域贸易集团在内的全球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需求依赖的视角讨论在 GVC 上东亚区域与自身以及其他经济体的增加值互动,并根据增加值来源的国外分布将主要发生在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生产活动定义为 GVCs 的区域性。

春雨多,土壤湿度大,播种发芽后,游动孢子从根毛侵入,系统侵染。病菌在20~24℃高温时,容易流行。在病株上产生孢囊孢子,靠气流飞溅的雨水传播扩散,进行反复的侵染为害。

2.3 文献述评

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要么只反映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信息,要么只反映一国之内不同区域间的贸易信息,没有将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整合至统一框架下,也就掩盖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内外、区域间的中间投入关系所隐含的价值流动和增值能力信息,基于此,将一国次区域间的单国投入产出表嵌入到世界投入产出表从而实现国内国外贸易核算体系的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Dietzenbacher等(2012)、Cherubini 和 Los(2013)、Su(2014)和 Pei等(2017)等人的系列研究,从嵌入次区域内生化的视角构建了跨国跨区域投入产出表(TIIO)并对实际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测算和研究。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各区域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经济依赖特征。倪红福和夏杰长(2016)利用 1997、2002 和 2007年包含中国八区域的跨国跨区域投入产出表(TIIO)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垂直专业化上升来源于国内外、区域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依赖性的增强,但缺乏对于地域特征的描述。潘文卿和李根强(2018)利用包含中国各区域和亚太主要其他经济体在内的跨国跨区域投入产出表考察了各区域在 NVC 与 GVC 互动中扮演角色的差异,研究发现各区域在增加值需求依赖上的邻近“向极性”和“礼尚往来”性与增加值收益特征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是对于 GVCs地域特征的研究只关注中国各区域如何融入亚太价值链中去,而忽视了亚太以外经济体与中国之间的增加值互动及其区域特征,同时,在经验研究方面使用了时间跨度仅为一年的 TIIO 表,难以对地域特征的演变趋势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也未能准确识别增加值来源中 GVCs 嵌入机制的差异。基于此,一个自然延伸、亟待解决的命题是中国各区域在参与 NVC和 GVC 的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种角色的差异又与中国各区域 GVCs 地域特征的刻画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其隐含的增加值关联信息能否将中国各区域 GVCs 嵌入的内在变化机制充分的反映出来?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正确审视各区域在对接 NVC 和 GVC 的过程中的事实和特征,也为各区域逐渐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扩大在价值链中的收益规模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Baldwin R,Lopez-Gonzalez J.Supply-chain trade:a portrait of global patterns and several testable hypotheses[ J].The World Economy,2015,38(11):1682-1721.

[2] Dedrick J,Kraemer K L,Linden G.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a study of the iPod and notebook PC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1):81-116.

[3] 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78-104.

[4] Hummels D,Ishii J,Yi K 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5] Johnson R C,Noguera G.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2):224-236.

[6] Koopman R,Wang Z,Wei S J.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94.

[7] Los B,Timmer M P,Vries G J.How global are global value chains? A new approach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5,55(1):66-92.

[8] Miller R E,Temurshoev U.Output upstreamness and input downstreamness of industries/countries in world production[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17,40(5):443-475.

[9] Sturgeon T,Van Biesebroeck J,Gereffi G.Value chains,networks and clusters:reframing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3):297-321.

[10]Timmer M P,Erumban A A,Los B,et al.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ai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4,28(2):99-118.

[11]Wang Z,Wei S J,Yu X,et al.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global business cycle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7.

[12]Kim S,Lee J W,Park C Y.Emerging Asia:decoupling or recoupling[J].The World Economy,2011,34(1).

[13]程大中.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基于跨国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研究 ,2015,(9):4-16.

[14]范子杰,张亚斌,彭学之.基于上游延伸的中国制造业GVCs地域特征及变化机制[J].世界经济 ,2016,(8):118-142.

[15]李跟强,潘文卿.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6,(7):10-22.

[16]刘重力,赵颖.东亚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基于TiVA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5):115-129.

[17]倪红福,夏杰长.中国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其变化[J].财贸经济,2016,37(10):87-101.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19

作者简介 :彭道琼,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在职研究生,湖南省常德财经学校高级讲师。

标签:;  ;  ;  ;  

国内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域特征文献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