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论文_李文英

关于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论文_李文英

济南市章丘区水寨中学 李文英 250208

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课堂教学全员创优活动,我作为文科组的评委之一,共听了21节课,其中有11节语文课。七年级的5位老师选的是蒲松龄的《狼》,八年级的6位老师选的是郦道元的《三峡》。听课中引发了我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兹述如下:

一、关于领读

学习文言文应重视朗读,这一点早已被广大老师们接受,这从教学目标中就可以看出来。老师们制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过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却是没有达成这一目标。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就是由于没有领读造成的。领读这一环节,看上去很简单,可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领读可以很好地解决正确朗读这一问题。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三五遍,再自己去读,就不会出错了。这是由于文言文生僻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不一样造成的。

其次,领读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文章读流利。文言文之所心读起来不顺畅,除了生僻字多,难以认记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长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老师在领读课文的时候,当然能把停顿读出来,学生跟着读上几遍,自然能够把握长句的停顿。生字会认了,长句子的停顿把握了,学生怎能会读不流利呢?

第三,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并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我认为还是领读。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顾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曾这样写到:“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流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读辛弃疾词的。”老师当年有没有领着于漪和她的同学们读,不得而知,不过于漪在这里回忆的可是老师教古文的方式。老师满怀激情地朗诵,确实是感染了学生,并影响了学生。

二、关于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一般说来,需要把文意疏通一下,大部分老师也是这么做的。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再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之后,老师让小组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先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如果解答不出来,老师讲解。消除疑难之后,老师找几名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串讲一下课文,这样就算是疏通了文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种做法,比起那种老师逐字讲解逐句翻译的做法,的确有了不小的进步,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学习,还带有几分探究的意味。听课中我发现这种做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的时候,有些学困生只是在那儿玩,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在班内交流讨论的必要。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有这个必要;如果是个别性的问题,就没有这个必要,可在学生自学时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个别解决;三是让学生串讲课文有没有这个必要。把一篇文言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初中生(即使是程度比较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不容易做好。串讲似乎是专门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的,而不是讲给那些不会的同学听的。一个同学串讲时,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听不明白,听不进去。

疏通文意我在教学中通常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学生疏通文意时思考不思考,老师不容易发现,注释写不写却一目了然,不给那些偷懒的同学可乘之机。文言文中真正需要抄写的注释并不是很多,一个句子里面影响学生理解文意的词语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只要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至于学生在抄写注释时遇到的不理解的字词,也没有必要拿到班里去讨论交流,可让学生在自学时举左手(举右手会影响学生的书写)向老师示意请教,看到手势后老师迅速走过去,给学生个别讲解。除非共性的问题,一般来说,不宜在班里集中讲解,以免浪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

这种给注释搬家的方法,看起来费事,其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

三、关于讲析与感悟

疏通文意之后,是老师讲析课文,还是让学生诵读感悟?我认为新课改的方向应是让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想象与感悟。

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能不能通过一讲一听完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然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去想象、去感悟。

想象就是让学生在大脑中再现言语描述的形象。这种做法不仅适用于写景状物的抒情类文章,也适用于叙事类文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学生能在大脑中再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群山连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课文就用不着讲解了。屠夫与狼的斗争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物神态,模拟一下屠夫的动作,效果比起老师的讲析来可能要好得的多。让学生在读中想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形成。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就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咀嚼。想象生动的情景,感悟深刻的哲理,体验丰富的感情,品味精巧的构思,咀嚼精美的语言。语文课真要能上到这个份儿上,那便是有了境界。学生的感悟也许不够那么深刻,体验也许没有那么真切,可这毕竟是从学生自己的智慧之树上绽放出来的花朵,虽显稚嫩,毕竟可爱,而且每一朵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论文作者:李文英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关于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论文_李文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