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管理模式--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新浪潮的管理思想_云计算论文

物联网管理模式——基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的管理思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辨论文,新一轮论文,管理模式论文,浪潮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物联网管理模式在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席卷下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末,物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信息领域的“第五次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①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在内的发达国家均紧紧抓住物联网这一重大发展和变革机遇,自2009年起,纷纷出台基于大力研究和应用物联网的信息化发展计划;②我国也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201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③明确指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此外,我国也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④中,无独有偶地将物联网阐释成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这也是“十八大”为什么将信息化排在“新四化”第二位的用心所在。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必将引发社会生活的巨变,当前,物联网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成果已然开始逐渐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和各个层面,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已初露端倪。本文基于对物联网的深入研究,试图进一步探寻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之下,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工具应该如何从管理权变论、环境决定论以及行为者网络理论的视角顺应社会变革的大潮,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思辨,与现代信息技术达成深度有机融合;并深度阐释一种新型的、普适的组织管理新模式即“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物联网管理模式的主要内涵、基本架构和核心技术路径。

      二、物联网管理模式概述

      (一)物联网概念的厘清和剖白

      无论是国内外,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和特征还存在一些混乱的概念,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等的界定尚不清晰。笔者认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⑤物联网作为现代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的代表,其内涵囊括感知网、互联网、其他网络和通信技术、广电网络系统、云计算技术(含大数据技术)、纳米技术、可穿戴技术、M2M、MEMS技术、感知技术等在内的对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全面感知、准确实时传输和智能处理是物联网技术的三大联动特征。⑥

      只有清晰呈现物联网技术的内涵,透彻剖析物联网概念,才能真正稳健地打造以物联网为新一轮现代信息革命代表的物联网管理模式,否则所有管理模式的构建和思考将会是“空中楼阁”,随时面临倾斜坍塌的危险。

      (二)物联网管理模式基本构架

      物联网管理模式(简称IOT管理模式)作为一个普适模式,没有物联网环境和技术条件同样适用,具有思考能力的人也能作为感知器充当获取信息和资源的端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在现代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这样的例证屡见不鲜),但物联网管理模式中加入物联网技术能最大效能地发挥其作用。

      在物联网技术支撑的背景下,物联网管理模式是组织(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由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四端协同联动,各端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一体,整体顶层设计的一种过程化、精确化、智慧化、个性化的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

      

      图1 物联网管理模式(IOT管理模式)构建图

      该模式的特征有:(1)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其中技术为手段、管理创模式、制度作保障;(2)感知作基础、传输作保障、云计算作大脑、应用作决策和服务的四端联动;(3)节约型、透明化、高效率、精确化、个性化、过程化和智慧化的管理模式;(4)制度创新体现三个维度:其一,从平均治理的体制机制向个性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其二,从结果治理的体制机制向过程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其三,从分散治理的体制机制向集中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综上,物联网管理模式是一种“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整体系统设计与运维模式。

      物联网管理模式自下而上由“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四端有效连接并组件起模式的基本骨架,四端联动由浅入深地拉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的引擎,引致管理思维和管理工具创新,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虽有不置可否的滞后性特征,但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必将推动制度做出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回应,向物联网管理模式注入健康的肌肉、流动的血液和不竭的生命力。

      三、四端联动组建物联网管理模式强健骨架

      (一)感知端——全面感知做基础

      感知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最底层,也被认为是物联网管理模式的基础感知层,是物联网管理模式中感知和获取第一手数据和信息的起始端,通过传感网来实现对“物体”(实物和虚物——事务、任务、服务等软物)所需特征的感知和识别,主要解决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主要负责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由各类型的采集和控制设备组成。⑦数据自动生成系统包括:RFID标签、条码、传感器、定位系统、可穿戴设备等,数据人工生成方式包括各种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除此之外,人也是最重要的感知设备。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物体识别、数据采集、设备控制,读取物体属性,并将信息转化为适合传输端的网络和通讯传输数据格式。

      (二)传输端——实时可靠传输做保障

      传输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第二层,主要负责信息和数据的接入和传输,是物联网管理模式中传递数据和信息的中间端,由各类网络如互联网、通讯网等私有网络、专用网络、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基站节点、接入网关组成。⑧它的构建需要利用各种现有互联和通讯网络系统做基石,专用网络及局域网络做延伸,重点破解基站节点、接入网关等接口标准化建设的技术瓶颈,进行异构网络融合,贯彻多方参与共同搭建的理念,是感知端和云端的联动保障,其主要解决从感知端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通常是长距离)的实时、安全传输和传输处理问题。传输端的主要作用是传感网数据、信息传输和传输处理,也就是将从感知端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交换、传递、融合等传输处理,并负责把信息和数据传输到“云”端。

      (三)云端——云计算为大脑的智能处理做支撑

      云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第三层,是物联网管理模式得以实现智能管理、科学决策和推送优质服务的大脑,是物联网带智慧的核心端。从感知端得到“物体”设备及业务资源的海量数据后,经过传输端到达云端,在云端利用“云计算”包括大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处理、专业分工处理、模糊识别、数据挖掘等新兴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专业计算和专业处理问题,提高对海量数据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最终将数据处理成可用的真实、及时、科学信息,将“物体”设备及业务信息资源整合、分类,为应用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此同时在云端建立资源整合后的数据资源中心,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从传统管理事务中将专业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如将政务分离出专业政务——预决策、规划、监督等和常规事务),从管理学角度整合业务和机构资源,建立各类专业机构子云、职业精英团队子云、事务处理子云、业务处理子云等,将从感知端获取的数据进行精确化的整合、共享、分类和分析,以方便应用端快速、高效地识别和使用这些科学有效信息,为应用端做出决策与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云端也是物联网管理模式中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的核心部分,通过“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对设备、数据及资源整合,形成高信息容量、高信度、高效度并且安全可靠的大数据。⑨

      (四)应用端——高质量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推送做目标

      应用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第四层,是将经过智能处理的信息转化为管理决策、优质服务的最终端、目标端。应用端是基于数据从感知端、传输端和云端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整合、处理和分析,成为已分类的、有效的、精准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并结合管理对象的特征和相应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对具有这些特质的信息进行规划和流向设计,为各级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为各类使用者提供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优质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作为政府信息服务平台,也可以作为企业、商业等组织的经营平台,是任何组织都可“经营”的平台。应用端实现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操作软件的设计,解决了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能协助政府、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城市应用基础设施做出精准的决策,为各级管理者和各类使用者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物联网管理模式作为一个开放的管理系统必然具有智慧的特征,应用端的构建是对模式设计与实际应用之间匹配度的检验,使云端的智能处理得以升级,是整个管理模式得以与环境适应的关键。很多时候,感知端与应用端是一体的两端。

      四、三位一体为物联网管理模式注入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法国社会学家卡龙和拉图儿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1986年,卡龙在《行动者网络的社会学,电动车案例》一文中描述了法国电器公司(EDF)在1973年提出开发新型的电动车计划(VEL),这个计划需要CGE公司来开发电池发动机和第二代蓄电池,还要求雷诺公司负责装配底盘、制造车身;另外,还包括要考虑消费者、政府部门、铅蓄电池等等社会甚至非社会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由“行动者”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世界。⑩而物联网管理模式本身及其应用构成了一个覆盖广泛、关联众多、异质复杂的多重行动者网络系统:首先,物联网管理模式中的众多技术实体本身就是一个行动者网络,即技术创新层网络(简称Net1);其次,装置了相关设备,以云计算为业务资源整合核心的管理层又构成另一种行动者网络,即管理创新层网络(简称Net2);最后,为使物联网管理模式更好地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以及为各类使用者提供良好服务而进行的观念认知、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等制度方面的创新构成了第三重网络系统,即制度创新层网络(简称Net3)。三重网络交叉相叠,组成了一个多项技术实体结合、多种管理方法交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多应用领域融合、制度层级需要做出回应的行动者网络集合,即物联网管理模式中凝练的集技术创新层、管理创新层、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创新层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联动系统。

      (一)技术创新层

      技术创新层由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等互联网软硬件、云计算和RFID、可穿戴设备、传感设备等物联网技术构成,贯穿于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四端联动运行的始终,负责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技术整体设计和软硬件的制作与开发。(11)技术创新层是物联网管理模式的基石,也是以技术创新引致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根源所在。

      (二)管理创新层

      1.管理职能的创新

      正如我们所知,组织的职能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而物联网管理模式则为这种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服务型组织的构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2)未来组织的服务方式必然向“一站式”、“24小时”、“个性化”、“自助式”发展,依托物联网管理模式,组织将以更个性化,更简捷、迅速、高效的服务提供给顾客。

      2.组织模式的创新

      从管理的角度,IOT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创新模式,而且它必将引起各类组织的机构、框架大变革,它是精简机构、组织瘦身的法宝,同时也是服务外包的必然选择,是政务与事务分离的最佳选择,也是解决资源非均衡问题的最佳模式。当然,除了改革传统组织模式外,也会创新其他组织新模式,如网络众包、各类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等。

      3.组织机制的创新

      从静态的组织机构来看,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层级制的官僚组织机构,在信息时代,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如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式发展。(13)而物联网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这种变化的“加速器”,泛在的网络,使金字塔式的组织加速向扁平式的组织发展;从动态的组织运行机制看,在物联网时代,由于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的改变,运用云计算技术形成的庞大的信息资源池,有效地集成和整合了信息,组织原有的工作流程、服务流程得以简化、重组。(14)传统的工作流程和被动的工作方式被改变,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主动的、弹性的组织运行机制。

      4.组织流程的创新

      物联网管理模式可以全面深化地促进流程再造,这里指的流程不仅指企业的业务流程,还包括政府等公共组织的政务流程。(15)物联网在促进流程再造的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组织流程再造无论是对原有流程的梳理还是对新流程的设计,都需要对前置条件、程序等进行合法性审查。所以,管理的创新需要制度的创新来保障,才能使其自上而下地进行流程再造;第二,创新性原则。流程再造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重构,它要求转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发挥组织的创新能力,突破现存的结构与流程。所以技术的创新是基础,云计算的应用在海量储存的同时进行智能挖掘,并通过专业分析使信息得到整合,为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了新渠道;第三,绩效原则。组织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实现绩效的飞跃,这就要求组织流程再造应着重搞好规划、程序建设和行为监管,尽量减少部门摩擦,实现便捷互动;第四,便民原则。组织可利用云计算来实现机构重组,压缩决策执行间的传递过程,改善流程,改善公众体验评价,降低组织运营成本。

      5.组织决策的创新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组织决策方式的创新。以往组织的决策以组织领导者的个人决策,或者以智囊团的集体决策为主,容易出现按个人偏好决策,或群体决策中决策压力等问题,并且决策是以有限的信息量为基础的。(16)而在物联网时代,依靠强大的全面感知、实时传递的网络系统和云计算处理平台,不仅能够为组织决策提供精确、全面的信息,而且还提供决策方案与模型,以及可行性分析,使决策更加准确、有效。

      6.组织执行的创新

      物联网管理模式也可以使组织的执行活动得到实时的监控与反馈,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使管理活动具备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据,组织活动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例如在交通系统利用物联网,汽车的超速、超载、酒驾、违反红绿灯等相关行驶状态就会被记录并发送到交通监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执行的时候就能够拿出准确的证据,对违反交通法规的驾驶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

      7.管理方式的创新

      组织管理的对象即人、财、物。物联网管理模式的出现,将使组织对资源的管理实现精确管理和智能化管理。(17)在对人员的管理方面,则可以利用智能化的办公设备,对职员实现精确和智能化管理。例如,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准确、客观地掌握职员是否在岗、是否串岗、是否迟到早退,还可以准确计算离岗的时间。在对组织公共财物的管理方面,可以实现实时监控、跟踪和反馈,实施精确管理。(18)例如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井盖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哪个地方的井盖被破坏等信息,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实施对城市井盖的有效监控。

      8.实现过程管理

      此外,物联网管理模式为组织管理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提供了支持。如对交通路况、特种设备等实现实时监控,依托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递的特点,提高政府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例如,成都市就借助物联网对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实行远程监控,以有效预防食品问题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三)制度创新层

      毋庸置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管理体制带来深远的影响。那么,物联网管理模式会给我国的管理体制带来哪些创新与突破呢?

      1.强化跨系统协调机制,增强政府部门间协作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事务的增多和复杂化,现有的跨系统协调机制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求。政府管理的跨部门和协作化发展与传统的跨系统协调机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9)特别由于政府对跨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作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跨系统协调机制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构建和运行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政府管理对象的实时情况通过各类传感设备利用通讯与网络快捷的传输到相应的事务云或业务云内部,并在各类“云”中进行专业有序的筛选和整理,同时快速共享给相应权限的各级政府与部门。相关政府和部门只需在“云”内得到所需的管理对象的信息,为下一步行政或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这一过程,大幅度地减少了传输、数据分析、整合和共享的时间和费用,提高了政府和部门之间的跨系统协调能力和协作,使滞后、传统的跨系统协调机制迈向灵活、快速。

      2.丰富监督方式与手段,促进监督机制高效运转

      现阶段我国管理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监督方式、监督手段、绩效评估与反馈。在政府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监督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绩效评估反馈缺位等现象,造成政府管理的监督机制运行效果不佳。(20)物联网管理模式为减少和避免这一情况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可以改善和丰富监督的方式和手段,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除去传统使用的媒体和政府监督渠道外,在这个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政府行政的监督者。通过自己手中的传感设备就能快速将信息上传到云端,使政府和相关负责部门第一时间掌握到一手信息,并迅速做出回应,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监督渠道,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路线也将大大缩短,并由单一的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变为双向传递。如此这般,可以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监督的反馈效果,进而促进政府管理监督机制的高效运转。

      3.有效扩大咨询范围,推动专家咨询制度发展

      专家咨询制度是现代决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各级决策者的能力与职责不对称的矛盾。(21)近年来,我国在专家咨询制度方面有较大发展,但是与政府管理和完善决策机制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物联网管理模式在有效扩大咨询范围,推动专家咨询制度发展方面将产生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专家咨询制度中专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且适应性较差的问题,物联网管理模式通过云平台,能有效整合各类专家资源,为政府管理所需决策的事务有针对性地分配专家资源,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政府直接在云端获取所需专家咨询意见也减少了咨询的繁琐程序,大大节约了成本。特别是能实现随时随地地享受专家咨询服务,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原有的咨询程序和时空限制,整合相关专家资源,形成各类专家云,以满足管理的需求。

      4.政府组织制度的创新

      物联网管理模式对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就是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形式为扁平式的组织形式,从而缩减中间管理层,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在传统的政府机构中,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造成了信息的严重失真。物联网管理模式将加强操作执行层面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高层决策层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中间管理层由此将逐步缩减以至最终被取消。(22)另一方面,物联网管理模式可以使管理者和其下属随时方便快捷地了解对方状态和意图,使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更多的下属人员状况,增宽管理幅度。

      5.决策模式的和途径的创新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机构,承担着行政决策的职责。政府决策,是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一项基本职能。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对错、质量和效率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人民大众的安危祸福。(23)当前,由于政府决策者决策的随意性,在损害政府形象的同时,极大地浪费了公共资源。调查研究不能满足决策需要:组织领导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难以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组织年度工作计划规定的调研活动,其数量相对于组织领导决策需求不足。不重视政策跟踪和反馈:一些组织领导存在着“唯政绩主义”和短期行为问题,认为政策制定出来就是领导的政绩,而政策的执行与反馈则无关紧要。(24)物联网管理模式对于改变政府决策的模式,优化决策的路径,提升决策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理顺决策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由于我国政府部门既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部门内部职责含混,效率不高。(25)通过物联网管理模式可以将纯事务(日常性事务)从政府事务工作中进行剥离,使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决策工作。

      其次,决策的民主化。政府通过物联网管理模式可以实时、精确地获取决策所需的公民要求、专家建议、法律法规约束等多方信息。借助政府搭建决策管理创新平台,以公共利益为前提,以政府主导为手段,共同致力于多方协作、共同参与决策进程,实行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最后,物联网管理模式必将:1.变分散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为整合系统治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2.变平均治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为个性特色精细化治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3.变结果应急治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为过程预测治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4.变经验事务低级处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为智慧科学决策治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5.完善、修改、打破、重建保障智慧系列新管理模式实施的其他相关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包括不合理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管理流程、分配制度、权限分配等。

      五、以实践应用作为大熔炉验证和锻造物联网管理模式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躲不过逃不掉的真正革命只有三次: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于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引发的一场社会革命。农业革命是由于农耕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场社会革命,它带给人类的是温饱、农田和家畜集中,政治上带来的是“皇权治理”;工业革命是由于蒸汽机、发电机等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引发的一场社会革命,它带给人类的是科技管理和产业革命及城市化进程,政治上带来的是“社会治理”;(26)而现代信息革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再次引发的一场社会革命,政治上将带来的是“公民治理”,它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科技和产业的继续革命,而且带来了信息的集中、资源的整合,更是席卷现代组织管理理念、理论、模式、方法的一场以管理变革为核心的社会革命。物联网管理模式正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在新一轮现代信息革命浪潮的席卷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一种普适的组织管理模式,物联网管理模式依据“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模式构架,促使各类组织更多地从管理权变理论、信息化时代下的环境决定理论以及技术、管理和制度有机融合的行为者网络理论视角,对现行组织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出反思和回应,推动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朝着更加高效、清廉、便民、公平正义的方向实现全面深化提升,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和行业发展朝着更加生态、长效的路径进行全面深化转变;利于以智慧城市的构建并以弥合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为着力点,力促城乡统筹全面深化发展,扩大公民享受“数字福利”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技术变革与人全面发展的全面深度融合。

      物联网管理模式是一种当代管理的新模式,它不仅适合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管理,也适合以企业为主的工商管理;它不仅在物联网背景下会发生巨大管理创新作用,就是在没有信息化的条件下,也不失为一种很科学的管理模式;它是组织瘦身的法宝,它可将纯管理业务和纯专业事务剥离,如政务和事务剥离;它可以为一线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弊端提供一种解决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减少一线管理工作人员与公民或客户的矛盾,如边远地区的教师与医生、城市管理的城管工作人员、工商管理的一线工商所管理员、残联的专干、旅游行业的一线导游等等;它将会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工商、智慧质检、智慧旅游、智慧残联等等智慧系列提供顶层设计的坚实管理支撑。

      当然,物联网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必须凭借实践应用检验模式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亦为锻造一个更加坚实可靠并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物联网管理模式提供契机。

      ①陈键翔:《人类文明大揭秘:脚印中不得不说的事》,江西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3月。

      ②唐涛:《国外物联网产业宏观环境和战略选择》,2013年10月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60bd150101e0sa.html,2013年12月18日。

      ③《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年02月17日,http://www.gov.cn/zwgk/2013-02/17/content_2333141.htm,2013年12月18日。

      ④《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2月14日,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2/14/content_24632205_4htm,2013年12月18日。

      ⑤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⑥杨庚、许建、陈伟:《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⑦孙其博、刘杰、黎羴:《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⑧刘永谋、吴林海:《物联网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⑩盛晓明:《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3期。

      (11)宁焕生:《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12)王岑:《利用物联网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13)王可一:《物联网:促进社会管理的新工具》,《政策瞭望》2011年第4期。

      (14)王岑:《利用物联网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15)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16)郑杭生:《社会学管理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5页。

      (17)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97页。

      (18)栾润峰:《精确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1页。

      (19)A.M.奥马罗夫:《社会管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20)徐伟:《改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21期。

      (21)邹学:《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2)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23)许耀桐:《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研究》,《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24)马宝成:《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模式探究——以HT县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5)杨建平:《加速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期。

      (26)浦漫汀:《世界五千年》,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

标签:;  ;  ;  ;  ;  ;  ;  ;  ;  ;  ;  ;  ;  ;  ;  

物联网的管理模式--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新浪潮的管理思想_云计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