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_高等学校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_高等学校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入世”后也必将溶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经济全球化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应当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试作如下研讨。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在“入世”后,必然要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之分。

关于直接影响,首先是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将使我国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面临直接被瓜分的危险。方兴未艾的各种国际教育展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提前给我们传递了这一信息。2000年10月以来,首届加拿大教育展、英国MBA教育展等5个国外教育展已经和将要在上海登陆,寻求生源。2000年10月14-15日的加拿大教育展由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30所知名高校参展。参展的大学在其本国是为其民族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对他国来说,赢得钱财与人才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就以人才争夺来说,2000年5月美国制定了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决定在2001-2003年度,科技人才引进的名额由目前每年11.5万增加到20万,同时撤消外国技术人员到美国必须的签证限制。美国参众两院最近通过的法案放宽了H签证持有人6年的限制,给H签证持有人转换工作给予了更宽松的条件。德国总理施罗德2000年3月13日宣布了从国外招聘信息技术人才新政策,5月31日内阁通过向非欧盟国家引进人才发放“绿卡”规定。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次是随着西方教育的进入和我国文化服务性行业的逐步开放,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教育面临严峻考验。WTO要求各成员国逐步开放本国的文化娱乐产业。这意味着加入WTO后,会使西方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使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有了可能。其结果是学生的价值观念必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影响,有可能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或出现价值真空现象。

第三是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服务与市场占领,迫切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变化和应变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外部环境变化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及时做出有效反应,必须增强其信息识别、筛选、采集、分析和运用能力。这就是说,它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价的体制与运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所谓间接影响是指,通过经济而对教育产生的影响。随着中国“入世”,我国劳动力与人才市场必然要作出结构性的调整,它要求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作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的增加,对终身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短期职业培训的需求将以几何速度增加;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变化。

当然,经济全球化也会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将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三是外资企业的扩展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教育市场,尤其是汉语与双语人才培训市场和外方人员子女教育市场。中国一旦入世,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文化、政治、经贸交流会转而成为新热点。欧盟为适应新形势,于1999年启动了中国——欧盟青年经理培训项目,选送大量专业人才到中国进修。各种专业人才短期培训的市场和外方人员子女教育市场等也会在未来几年中迅速扩展。

二、经济全球化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

发展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加,质量与效益的提高。更意味着适应性的提高。“入世”后,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因而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面向经济的全球化,着眼于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一)要着眼于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对“入世”后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为此,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这一实际需要,加快相关专业的调整,加紧新一轮紧缺人才的培养。我国政府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单共涉及14个领域,可以预期,在这些领域,国际竞争将会日益加剧。一般认为:“入世”后,我国纺织行业与轻工行业就业机会将有可能得到增加,信息、法律、文秘、财务、谈判、管理、金融、保险、教育和心理等专业人才将会成为社会新一轮的紧缺人才。既懂业务、又熟悉国际规程,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受到社会极大的欢迎。农业人口则有可能进一步过剩,电信行业有可能受到较大冲击。根据“入世”后产业结构的可能变化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时作出结构性的调整也成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劳动力与技术人员在不同行业大量转岗极大地增加了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需求,成人教育机构要及时洞察这一巨大的职业培训市场的变化,及时为社会培养各种热门和紧缺人才。

(二)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调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高等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在未来能善于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劳动力跨行业的流动将会大大的增加。不同行业间的流动要求劳动者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高低将是决定劳动者能否适应社会快速变动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精神与能力是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年代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高等学校的课程。高等学校课程的发展不仅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更新,更应注重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课程不能一味强调分化,更要注意综合化。这一认识对我国高等学校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可以预计,下列课程将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突现它们特殊的价值:

双语人才培养的课程。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随着我国经济溶入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既有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精深知识,又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的人才将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双语课程不同于外语课程,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双语表达能力的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翻译。

多种外语课程。中国加入WTO以后,不仅需要和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打交道,也需要和法国、韩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打交道。因此,高等学校如果只能提供英语、德语、日语等少数语种是远远不够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开设多种外语,以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自主(自助)式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以及在各门课程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世界各国来看,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课程已成趋势。但是,在现行大学的教学计划中,这类课程课时较少、地位不高。因而,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亟待加强。不能把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看作只是个别课程的任务,它应贯穿在大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中。

(四)要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鉴定与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及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入世”后,随着跨国技术服务领域的扩展,技术人员(如医师、建筑师、律师等)的国际认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推动学历的相互承认势在必行。高等学校要努力拓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领域,推动高等学校学历的相互承认。同时,学会规则,利用规则,争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空间。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体制,切实提高我国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要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以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分类上,引入世界职业分类的新观念;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据此不断优化职业学校的结构;要建立专业性、产业化的培训公司,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有效地实施对于WTO相关领域的在职人员WTO规则的培训。开发劳动力市场,既要满足本国需求,又要对外输出,以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要提高全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开放性的成人教育体系。随着职业流动频率的增加,能否及时补充必要的职业技能将是未来我国国民能否适应“入世”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方面。我们应着力构建一个开放的成人教育的体系,尤其是做好综合规划和协调工作。政府还应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成人教育专业化建设,成人教育机构要提高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课程开发水平,提供灵活多变,适应需要的高质量、高效能的课程,以满足入世后社会和成人学习者在职业、文化、休闲、健康等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也势在必然。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高等学校学历的相互承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国际标准,这些有形与无形的压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然而,从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来看,他们已经认识到了一味强调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后果,即高等教育逐步丧失为本国经济、科技与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走出WTO阴影”就是在多年实践后他们的呼吁,在这一呼吁的背后是他们对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本国的需要,符合本土实际的认识。Glocal(全球-本土化)是Global(全球)和Local(本土)的结合、统一,这一英语新单词的出现就是这一认识的集中体现。中国教育培养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全体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要求我们努力建设有时代特征、有中国特色和各地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保护、引进与输出的关系。在生源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剧、高等教育跨国办学日趋风行的背景下,根据国际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高等教育保护最佳的办法无疑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我国高等学校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我国高等学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在这一过程中,引进是必要的。引进是有效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但是,引进不是目的,引进是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是为了最终能有效地输出。一味地强调保护,有时很可能成为对落后的保护,这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是不利的,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注意保护,也会危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短期应对与长期发展的关系。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但是,更需要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如地面对挑战的保证。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批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更需要建立促进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

标签:;  ;  ;  ;  ;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