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光的生物刺激作用研究

单色光的生物刺激作用研究

崔鸿忠[1]2006年在《LED光刺激控制系统设计及刺激纤维原细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包括低能量激光(Low Intensity Laser,LIL)生物刺激效应研究在内的光刺激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对纤维原细胞进行刺激作用分析研究。文中通过分析LED光源相对其他光源的光强、波长、安全、实用等诸多优势以及相关光生物效应理论,提出其在生物医学上取代低能量激光的观点。本文详细论述了自行设计的LED光源刺激控制系统,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低能量激光和LED光源应用于生物医学的国内外现状,并从中确定了LED光源应用于伤口愈合方面的实验研究,同时探讨了LED光源相对于其他光源应用于生物医学的优越性。(2)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提出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要控制的参数,LED光源对纤维原细胞的刺激波长、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刺激能量等。(3)根据LED光源相关的光源和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述了LED作为非相干单色光,可以取得同激光一样的生物刺激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了对大多数细胞和组织的光生物调节作用,光源并不需要波段非常窄的单色光的结论;(4)设计了LED光源刺激纤维原细胞的实验方案和并对实验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了LED光源刺激细胞增生的最佳参数,并讨论了LED光源对细胞外间质和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5)自行设计了用于实验的LED光源刺激控制实验系统,其中包括LED阵列的设计,系统主机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散热系统的设计等;其中硬件电路包括,输入系统的设计,显示系统的设计,还有恒流电源的设计,以及单片机外围电路的设计,实现了时间和LED光强度的实时控制,有较好的人机界面,软件方面主要进行了系统构架和程序编写设计。

刘源[2]2005年在《LED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及其治疗仪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低能量激光(Low Intensity Laser,LIL) 生物刺激效应的机理,通过分析目前半导体技术及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在光强、波长、实用性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采用LED 在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力,皮肤美容,镇痛和光动力疗法等应用领域取代激光光源的观点,论证了开展新的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可行性,并研制出一套用于皮肤治疗的LED 治疗仪器,给出了该仪器的临床应用结果,属于国内首创。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从LED 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机理出发,论述了LED 作为非相干单色光,完全可以取得同激光一样的生物刺激效应; 通过分析非共振作用的特点,得出了对大多数细胞或组织的光生物调节作用,光源并不需要波段非常窄的单色光的结论,因此在这方面LED 要比激光更具优势;(2)介绍了国内外LED 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通过介绍目前半导体技术,特别是超高亮度LED 的研究成果,论证了LED 作为治疗仪器光源,在性能参数上已达到要求,并在发光强度,波长范围,使用寿命上具有很大优势;(3)设计了一套用于皮肤治疗的LED 治疗仪器,其中包括LED 阵列的设计,系统主机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4)将该治疗仪器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的试验研究,证明LED 能够调节皮肤的纤维原细胞的活性。通过调节光通量和其他参数,可以提高胶元蛋白在皮肤组织纤维原细胞中的合成速率,临床数据与理论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

李晓艳[3]2013年在《光、电刺激对成肌细胞生长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肌细胞是指胞浆中含有肌丝的肌组织前体细胞,是一种单层贴壁式生长的细胞,能自行发生分裂增殖。成肌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损伤修复的再生能力,而且其在基因治疗中较其他细胞有很明显的优点,因此成肌细胞在临床及基础研究中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成肌细胞的生长状态与环境温度、渗透压、PH值、光照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光照和电流能明显调控细胞的增殖及分化速度,所以光刺激和电刺激一直是细胞离体培养实验研究的热点。目前为止,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已有大量与光刺激、电刺激有关的实验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一部分研究成果正逐步走向产业化,投入临床使用。例如现今正用于临床上治疗白斑病、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的光疗法,以及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的电疗法。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自行搭建光、电辅助装置来探讨光刺激及电刺激对成肌细胞增殖生长效果的影响。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①查阅文献,探讨实验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在开展本实验前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实验研究,其中包括低能量激光对细胞的光刺激实验研究,该研究选用LED灯作为光源,研究光对纤维原细胞的生物刺激效应;以及微电流脉冲调控神经干细胞增生效果的实验研究,该实验通过在自制电极对上外加微电流脉冲信号探讨电刺激对神经干细胞增生及分化效果的影响。对他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光刺激及电刺激的作用机理。对本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得出相关理论依据。②设计并搭建光、电刺激辅助装置。基于之前讨论的理论依据,在低成本、低功耗的条件下,分别设计出光、电辅助装置的搭建方案。选取波长分别为467nm,589nm,630nm的叁种LED灯作为光源,通过串联/并联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一个88的LED阵列灯。选定不锈钢片作为电极材料,PDMS为浇注固化材料,搭建电辅助装置。电极是一个7cm1cm的片状电极,两电极间距离为4.5cm。③细胞培养及刺激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刺激参数为刺激时机、刺激次数、刺激波长及刺激时间。然后培养成肌细胞,当细胞铺满培养皿(一般75%~80%)时进行传代培养,按照刺激实验要求确定传代培养的盘数。刺激时机:接种后12h、24h,刺激次数:1次、2次、3次、4次,刺激波长:467nm,589nm,630nm,刺激时间:400s、600s、1000s、1600s。分别对上述参数依次进行刺激实验研究,探讨各参数对成肌细胞生长增殖效果的影响。④成肌细胞生长状态的评价及有效刺激参数的确定。完成刺激实验后,将细胞收集固存,24小时后用于流式细胞周期检测。细胞收集固存过程中,胰酶消化不宜过度,否则会产生细胞碎片;离心时转速应设置为1000rpm,转速过小,细胞不能很好的凝聚,会使细胞丢失,而转速过大会导致细胞破裂。细胞碎片及细胞破裂都会影响流式检测的结果,且流式检测是细胞个数不少于1~2×10~6。将流式检测结果与郭瑞雄等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确定一组有效刺激参数。

刘江[4]2004年在《发光二极管生物光源及其医学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高亮度、高效率、长寿命的新型固体光源。被广泛应用于大屏幕显示,交通信号灯,多媒体信息存储,照明等领域,无论是产值还是产量,在半导体光电器件中均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研究开发LED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是研制出LED生物光源,然后用该光源进行细胞生物学实验。 论文的第一章,首先从非相干单色光的细胞生物效应、光生物调节作用机理、光生物调节中非共振作用的特征、以及生物信息模型(BIMP)等几方面,论述和确立了研制LED生物光源的理论依据。接着第二章简要综述了最近几年来LED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LED在植物、动物、人体临床、生物医学材料、环境监测和科研方面的应用。由于在LED光生物刺激研究中,对光源的照射剂量、光强调节和光强的均匀性等参数的要求非常准确,而目前的LED生物应用装置又缺乏这些功能,因此,开发出一套针对不同生物实验对象,光强高、中、低搭配的LED光源将是十分必要的,该生物光源的研制,将使LED这种新型光生物实验技术进一步标准化和实用化, 第叁章进行了LED生物光源的研制,采用透镜组扩大光束、透镜阵列聚焦和点阵光曲面聚集光能叁种光路设计,设计出可用于动物细胞和组织培养使用的,低强度、中等强度和较高强度的LED生物光源。在这叁种光源中,是通过选择每个光源中的四个工作参数来调节输出光的辐射照度。实际测试数据表明:低强度光源输出的辐射照度范围为0.0021—0.9961(W/m~2),在直径20mm的照射面积内所测辐射照度的标准偏差为0.02W/m~2(n=40,Mean:0.71 W/m~2);中等强度光源输出的辐射照度范围为0.3579—11.2286(W/m~2),在直径30mm照射面积内所测辐射照度的标准偏差为0.02W/m~2(n=60,Mean:6.37 W/m~2;较高强度光源输出的辐射照度范围为17—110(W/m~2),在直径40mm照射面积内所测辐射照度的标准偏差为0.02W/m~2(n=80,Mean:71.54 W/m~2)。经检验这叁种光源在被照射面上的辐射照度都呈匀称分布,对测试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拟合得出叁种光源的辐射照度经验计算公式,它们显着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该系列光源除了具备光强可调、分布均匀优势外,还具有波长、波峰宽适宜,以及小巧、价廉、能耗低、发热少等特点,尤其是该生物光源在设计时采用的单元组装模式,使得不同强度的光照能够在同一批生物样品上实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实验的可选择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实验准确性。 第四章和第五章,使用以上自制的中等强度的LED生物光源,研究在波长为640士17nm的LED红光作用下,对细胞的促进增殖和抑制凋亡。 促进增殖方面,是用5.93(w加2)和7.13(w/m2)两种辐射照度的LED,照射所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48小时后用细胞计数检测增殖。结果发现,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在接受89mJ/cmZ、21 4mJ/cmZ照射剂量后无变化,而在接受428mJ/emZ照射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该实验结果支持BIMP模型,正如1.3节所指出的,促进增殖属于途径n,89mJ/cm“和Z14mJ/emZ这两个剂量满足BIMpl,无增殖效应,而428mJ/cmZ剂量满足班MPZ,促进增殖。抑制凋亡方面,是用0.9(W/mZ)和10(w/mz)两种辐射照度的LED,照射所培养的,由Ap(25一35)诱导的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LED照射对细胞调亡有不同影响,以0.9(W加2)辐射照度的LED照射60分钟,则能显着减少由Ap诱导的PC12细胞调亡。该实验结果可以为探讨使用光学技术这种绿色疗法,来防治老年痴呆病提供一定的启示。

沈耕硕[5]2011年在《弱激光和LED光对离体兔红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弱激光和LED光应用于临床照射治疗,已取得多方面疗效,受到很大重视,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其治疗机理尚未有明确认识,相关基础研究有所不足,一些疑团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低强度623nm、636nm LED光和405nm半导体激光照射兔离体红细胞所产生的促溶血效应。实验中,采集了实验兔的新鲜血液,抗凝处理,生理盐水洗涤,配置成所需浓度的红细胞混悬液,分别设置LED光和激光照射组和对照组,检测和对比红细胞溶血率的数值。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623nm和636 nm LED照射组的溶血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随照射功率的增大而升高;405nm激光照射组溶血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本文还对比研究了405nm、532nm、632.8nm、660nm激光和532nm、623nm、636nmLED光照射后的红细胞溶血率,探索了不同波长对红细胞溶血效应的影响机理。对比结果表明:(1)红光(623nm、632.8nm、636nm、660nm)对兔红细胞有显着的促溶血作用,而405nm紫光和532nm绿光没有明显的促溶血效应;(2)红光(623nm、632.8nm、636nm、660nm)中,以632.8nm激光的促溶血作用最强,相同的照射功率下,血样的溶血率最高;660nm激光在较低功率时,促溶血的程度较低,但当照射功率达30-40mW后,随照射功率增大,促溶血的程度也明显变大;(3)红光照射产生的促溶血效应都具有“延迟发生”的特点;(4)在红光波段,不同波长光的促溶血作用强度与原卟啉受激后在该波长附近的荧光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和对比研究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认为红细胞内源性卟啉经弱激光或LED光照射可引发光敏化反应,进而导致系列生物学效应。在弱激光和LED光照射治疗过程中,这些效应可起重要作用。红细胞对紫光、绿光的吸收和对红光的吸收机理不同,导致了紫光、绿光与红光对红细胞溶血影响的差异。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弱激光和LED光照射疗法的治疗机理,以及弱激光和LED光的生物效应及机理,提供基础研究依据和理论指导。

江修娥[6]2009年在《532nm弱激光照射兔血红细胞溶血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强度单色光生物效应,是受到广泛关注、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机理尚未阐明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532nm弱激光照射兔离体红细胞所产生的溶血效应,结果表明,532nm绿色弱激光所导致的溶血效应显着弱于660nm红色弱激光的溶血效应;并且由532nm绿色弱激光所导致的溶血率与照射功率之间不呈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实验中,采集实验兔的新鲜血液,抗凝处理,生理盐水洗涤,配置成所需浓度的红细胞悬浊液,设置激光照射组和对照组以及全溶组,检测和对比红细胞溶血率的数值。本文还对比研究了532nm绿色激光、532nm绿色LED光、623.5mm红色LED光和660nm红色激光的溶血效应,结果表明,中心波长同为532nm的绿色激光和LED光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效应没有显着差别;623.5 nm红色LED光的溶血效应显着强于532nm绿色LED光和532nm绿色激光;623.5 nm红色LED光的溶血作用与660nm红色激光的溶血作用相似,溶血效应具有延迟发生的特点(照射后2小时内检测,照射组与对照组的溶血率无显着性差异,照射后24小时检测,照射组的溶血率显着大于对照组),并且照射组的溶血率随照射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大(正相关关系);已知红细胞对绿色光的吸收率远大于对红色光的吸收率,而本文的系列实验结果表明,红色光对于红细胞的溶血作用远大于绿色光的溶血作用,这提示,在光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中,光的吸收率大小不起主要作用,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上述实验结果为研究弱激光生物效应及机理提供了系列新的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分析了上述实验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弱激光生物效应及机理、以及弱激光照射疗法的治疗机理,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和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为研究弱激光生物效应问题提示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唐慧[7]2008年在《660nm弱激光照射兔红细胞溶血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弱激光生物效应,是受到广泛关注、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又现存诸多疑团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低强度660nm半导体激光照射兔离体红细胞所产生的溶血效应,观测到在一定条件下照射组的溶血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红细胞是对低强度660nm激光照射敏感的靶细胞,低强度660nm激光照射兔红细胞能产生明确的生物效应。实验中,采集了实验兔的新鲜血液,抗凝处理,生理盐水洗涤,配置成所需浓度的红细胞混悬液,设置激光照射组和对照组,检测和对比红细胞溶血率的数值。本文的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660nm半导体激光照射兔离体红细胞能够产生显着的溶血效应;此溶血效应具有延迟发生的特点(激光照射后2小时内检测,照射组与对照组的溶血率无显着性差异;激光照射后24小时检测,照射组的溶血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照射组的溶血率随照射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照射激光是否为偏振光对溶血率没有显着影响;在相同的照射功率下,660nm半导体激光照射导致的溶血率明显低于632.8nmHe-Ne激光照射所产生的溶血率;来自不同兔子的血样,在相同照射条件下出现的溶血率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相同照射条件下,由加入了保养液的血样制备而成的红细胞混悬液所产生的溶血率低于未加入保养液实验组的溶血率。上述实验结果为研究弱激光生物效应及机理提供了系列新的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分析了上述实验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影响因素,从红细胞内源性卟啉物质经弱激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并进而导致系列生物学效应角度,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为研究弱激光生物效应及机理、以及弱激光照射疗法的治疗机理,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和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为研究弱激光生物效应问题提供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宋勇[8]2008年在《光动力疗法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K562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光动力反应进行肿瘤治疗的一种新疗法,相对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光源、光敏剂、组织的氧合状态以及细胞类型是影响光动力疗法的主要因素,其中光源与光敏剂的匹配情况对光动力疗法的疗效具有决定意义。光动力疗法最初是被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20世纪80年代,光动力疗法开始应用于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来解决自体骨髓移植中白血病细胞的残留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光动力疗法的基本原理,对光动力疗法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基于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的光动力疗法(ALA-PDT)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K562的光动力实验,筛选了几个基本实验参数的最佳值,其中主要对ALA-PDT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K562的激发光源进行了研究。实验相关结论如下:1.通过对K562细胞进行的相关实验,对ALA-PDT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K562的实验参数进行了筛选,初步得出了在细胞悬液密度为1×10~5cells/ml的条件下最佳的基础实验条件:光敏剂剂量(1mmol/L)、孵育时间(4h);2.通过实验初步得出了ALA-PDT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K562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量效关系,为临床应用中和其他相关光动力实验中选择理想的光剂量和光敏剂浓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3.利用前期得出的最佳实验参数,研究了几种不同光源激发的ALA-PDT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几种光源造成ALA-PDT效果差异的原因,筛选出了ALA-PDT净化白血病细胞K562的最佳激发光源——氙灯。

陈振华[9]2007年在《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兔红细胞产生的溶血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弱激光生物效应和弱激光照射疗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关于其作用机理,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采用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兔新鲜离体的红细胞混悬液,对其产生的溶血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其生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对象是兔新鲜血液,肝素抗凝,配置成20%浓度或者10%浓度红细胞悬浮液,通过改变照射激光参数,如功率、照射时间,分时段检测照射结束后样品在0—48小时内红细胞溶血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红细胞可显着提高兔红细胞溶血量,因而显示兔红细胞是对He-Ne激光照射敏感的靶细胞,红细胞可以用作研究低强度激光生物效应的有效模型。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显示,He-Ne激光致使红细胞产生溶血效应有五个特点:①“延迟效应”,激光照射后即刻观察,未见产生促进红细胞溶血的效应,而在激光照射结束后24小时以上,能够观察到照射组的红细胞溶血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溶血量;②相同照射时间条件下,溶血效应与照射功率呈正相关关系;③相同照射功率条件下,溶血效应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④相同照射条件下,不同个体兔的红细胞溶血效应存在明显差异;⑤相同照射条件下,兔血和小鼠血出现的红细胞溶血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低强度激光的生物效应、以及低强度激光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梁姗姗[10]2013年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近红外激光调控及光学相干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医学光子学是光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光学手段在医疗和基础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光学手段因其良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非接触、低损伤等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将现代光学手段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激光刺激对生物组织电生理功能的影响和生物组织的光学监测手段两方面内容。细胞的电生理功能研究是利用膜片钳技术来监测激光对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功能的调制作用,生物组织光学监测是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基础上开展的多功能内窥镜成像技术探索。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波长为980nm的低功率近红外连续激光对溶液中的Sprague-Dawley(SD)大鼠脑海马神经元进行光照刺激,利用膜片钳技术监测记录光照前后神经元上钠通道电流和钾通道电流的变化情况,对两种离子通道电流在激光辐照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比较。证明了低功率近红外连续光可以对神经元细胞的电生理功能产生可恢复的刺激作用,无论是电流的幅值还是通道的动力学特性都有着显着的变化。随后从全细胞钠通道电流和单通道钠电流两个方面对激光刺激作用的机理进行评估,并且通过与不同温度下钠通道电流的变化规律相比较,验证了低功率连续激光刺激调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主要机理是光热效应。设计组建了扫频光源OCT系统,并对系统的性能和特性做了相关测试,制作了适合于血管内成像的OCT血管内窥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搭建了OCT与荧光强度成像整合的内窥镜系统,在OCT基础上增加了荧光分子强度成像功能,有机的将两种成像功能整合于一个双功能成像系统中,并且通过高速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手段使整合系统可以实时的、同步的得到生物组织的结构图像和组织中生物分子的特异性信息。对生物组织进行的成像测试验证了此双功能成像系统的性能和特点,从得到的图像中可以看出此双功能系统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最后,在该双功能成像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实施进一步改良,实现了集OCT、荧光分子成像和超声血管成像为一体的叁功能成像系统,使其更接近临床实践应用。通过对模拟斑块和人体的冠状动脉所做的成像分析,证明了整合的叁功能成像系统在医疗检测领域中的明显优势和潜力。

参考文献:

[1]. LED光刺激控制系统设计及刺激纤维原细胞研究[D]. 崔鸿忠.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2]. LED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及其治疗仪设计[D]. 刘源.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3]. 光、电刺激对成肌细胞生长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晓艳. 重庆大学. 2013

[4]. 发光二极管生物光源及其医学应用研究[D]. 刘江.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5]. 弱激光和LED光对离体兔红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沈耕硕. 南京理工大学. 2011

[6]. 532nm弱激光照射兔血红细胞溶血效应研究[D]. 江修娥. 南京理工大学. 2009

[7]. 660nm弱激光照射兔红细胞溶血效应研究[D]. 唐慧.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8]. 光动力疗法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K562的实验研究[D]. 宋勇. 西北大学. 2008

[9]. 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兔红细胞产生的溶血效应及机理研究[D]. 陈振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10]. 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近红外激光调控及光学相干成像技术研究[D]. 梁姗姗.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标签:;  ;  ;  ;  ;  ;  

单色光的生物刺激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