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探声乐论文_晋翔

刨根问底探声乐论文_晋翔

广西艺术学院

当今普罗大众观念中的“声乐”这一表现形式,想必大家都能列举出美声、民族、通俗乃至原生态等多种形式。在声乐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形势,总是存在争议、存在技术发展的矛盾。在寻求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声乐技术在不断进步。声乐表演者们对理论观念的意识也越发统一。在寻找真善美的过程中,让声乐学习者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并著有许多密钥。而今天为什么我要刨根问底来扒一扒声乐这个词呢?本文主要是想通过对中国文献材料方面的了解与学习对中国声乐演变做一个逐步深入的学习与探讨。我将梳理这些密钥从刨、根、问、底四个方面来作为研究方向,来阐述我探寻的声乐。

一、刨

刨在《新华字典》中有挖掘的字意。对声乐历史的挖掘离不开文献的支持,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所知文献的学习情况。

(一)、理论类声乐文献

理论类声乐文献也是市面上销售最广,高校应用最多的辅助类文献。理论类别的文献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中国自古以来对音乐大类中的声乐(其中包括戏曲等艺术表演形式)方向进行理论概述和辅导教学的文献;一类为中国翻译国外声乐方向相关理论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文献也包括外文原著。

1、中国理论类声乐文献涵盖面较为广泛,囊括了如声乐史学、声乐心理学、声乐咬字方法、医学、嗓音学等众多专业学科,从不同角度剖析声乐的发声技巧、理论原理等,使得声乐学习者更科学、更具象的了解该学科,从而得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如薛良教授所作的《歌唱的方法》其中就阐述了中国声乐唱法中的一些误区和问题的解决方法,用具体的语言详细介绍、分析、研究、讨论在声乐文化中所要注意和纠正的一些与歌唱实践有关的知识性、学术性的问题。在这部分篇章中,诸多可作为年轻的读者补充知识、开扩视野的有效途径;有的可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信息、帮助探索;有的可以为声乐教师介绍方法、深化理论;有的可以为演唱者丰富技巧、促进歌艺,使读者从中受益。还有冯葆富教授 1981年主编出版的专著《歌唱医学基础》,运用文字结合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声乐的发生基础知识和歌唱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以及检查方法。叙述了各种嗓音职业病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防,为声乐科学教学提供了医学基础。而林俊卿教授在此方面也有卓越的贡献,他大量运用歌唱学原理、医学以及解剖学等系统的诠释了声乐演唱的发音原理,较早的提出了气息流动的“发音管”这一概念,并比较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不仅是声音,理论发生原理中的不同。 “西洋古典唱法不论什么声部不论唱得音高低轻响如何,音色一般比其他流派、民族唱法要‘暗’许多。” “中国民族传统唱法发音,由于歌唱时始终把共鸣腔调节比较短小的原故,声音一般比较“亮”而“开朗”。 肖黎生教授主编的《声乐理论基础》这一文献,更是系统的总结了西方声乐的先进技术,注重解决我国歌唱发声科学与声乐理论研究基础薄弱问题所编写的一部具有全新理念与实用价值,融合理论知识与修养、科学技术技能与训练以及程度曲目选择的一本综合型文献。

2.外国理论类文献涵盖面与中国理论类文献相比较而言相仿无异。但是对于现今声乐学习研究者来说,对外国文献的研究尤为重要。因当今中国的声乐发展都受到西方正统美声唱法的影响,系统性、专业性更强一些,形成了一门完善的学科体系。

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外国理论文献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由专业翻译团队处理过的中文外国理论文献,一种是原文外国理论文献。前者通过翻译团队的协助让我们能更简便、快捷的了解国外声乐理论的前沿观点;发展脉络;科学方法;乃至其它辅助学科的发展情况。如威廉?.文纳所著的《歌唱机理与技巧》;赫伯特?凯撒丽所著的《心的歌声》;美国约翰?卡罗?伯金所著,肖字译的《教唱歌》;美国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所著,李维渤译的《训练歌声》等许多文献著作就不在此一一列举。

(二)、问答类声乐文献

问答类声乐文献,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习者最直观、最快捷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类书籍总结性较强,以信息点的形式呈现,读者在列表内找寻到关键字,有选择的翻查、阅读文献。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这类文献有曲歌教授所著《声乐知识300问》;余人豪等人所著《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法恩训《声乐问答百例》等都在全面的解答着声乐学习者的困惑。

(三)、声乐艺术家传记、学习笔记类文献

1、声乐艺术家传记类的文献即记载其人生经历,通过对典型声乐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讲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声乐家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声乐艺术家所处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对声乐艺术家的生活有充分的代入感,让其学习感同身受。

2、学习笔记类的文献即艺术家或艺术学习者,通过自己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研究、梳理、记录等形成的一种文献题材,而这种形式是最具有基础性的学习方式,将零星片语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进行科学的考察与研究,再进一步的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有知识脉络的学习条。特别是一些学术交流会议、大师课等的笔记,都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如尚家骧《对基诺.贝基讲的“声音的支持点”的小体会》、潘乃宪所著《感悟声乐——对国际歌唱艺术的思考与体验》、罗曼?罗兰所著《灵魂与呐喊——罗曼?罗兰音乐笔记》、魏小石所著《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歌谱、曲集等文献

歌谱、曲集是歌曲和谱子的集合是音乐人所传承的根本,虽有记谱方式众多,但都以不同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曼妙的歌曲。如清人编订的乐谱集《碎金词谱》;刘复、李家瑞等人历时十五年编纂而成的《中国俗曲总目稿》;清乾隆初年由朝廷组织文人、乐师集体修纂的一部记录用昆山腔歌唱的南北词曲谱总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声调寻绎》;现阶段高校应用最广版本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精编《中国歌曲集》《外国歌曲集》;和一系列外国歌剧总谱及歌曲集等。

二、根

(一)、首先要说对声乐的声音表达态度问题。《礼记.郊特牲》中所说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在声乐演奏中,声音为主体,讲求人声的表现与处理,细腻婉转、雄伟壮丽、悠扬曲折都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享受,而伴奏器乐、歌词等为其烘托,不应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而在《列子.汤问》中所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余音绕梁之出,所说的也是优美的声音辗转悠扬、连绵不断使听众动容、沉醉、感人至深,在空气中多日不断,久久不息。

(二)、其次探寻音乐的本心问题。这个命题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观点。是物质文化基础生活的升华,是人类上层文明建筑。《乐记》强调音乐对人类的教化作用,主张借以"德音"去教化众生,并重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律。《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本源与产生的过程均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所提及 “物感说”的本源解释比西方的音乐“模仿说”解释前进了一大步。而音乐就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表达,有喜有悲,所以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我们所探寻的不是技术技巧的叠加,不是商业运筹的功利,更不是个人利欲熏心的砝码,所以在不同的文献研习中寻找音乐的本心才是歌者的根本。

三、问

“声乐”现在多泛指美声唱法,而可以说这是一个泊来词语,发源于欧洲,我们不禁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怎么通过方式方法完全表现出声乐的曼妙与深邃。我们可以从中外文献中得到许多启迪。

(一)、以情代声,声情并茂。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阐述了歌词声音等能使得大众动容,根据声乐流动的情感产生共鸣,时而悲泣;时而欣喜;时而哀叹。“夫内心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正言与和声同发,将使听是音也,必闻此言。诚动于言,心感于和。”

而《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不仅限于探讨了音乐有无哀乐之情、音乐能否移风易俗,其主要想谈及阐释音乐美学上一系列重大的观点,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还特别提到了音乐中的声、情关系问题,这说明在当时声乐的情感关系问题就被理论家所重视。

“声情并茂”这一词藻出现于清?珠泉居士所书的《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不失为对表演者赞许的一种形象的表述,以情代声,声情并茂在声乐艺术发展、表现中可见一斑,甚是重要。

(二)、抑扬顿挫,字正腔圆

《唱论》为燕南芝庵所著,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其归纳了前辈歌者的艺术实践经验,便于后世声乐研究者对宋元声乐艺术考究提供了宝贵详尽的历史资料。《唱论》编纂1800余字,目录27则,简明的概述了当时的歌唱要领。和现今唱个机巧相仿也对声音、唱字、艺术表现以及十七宫调的特性,地方地域性,审美标准等均有所涉猎,其精辟之处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对声音呈现音响方面:“声要圆熟,腔要彻满”,避免散、焦、乾、冽等毛病。歌唱时音响饱满恢弘而不可“村沙”,支点轻盈而不可“闲贱”。注意中国文字的语音、语言性,讲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不得犯“字样讹、文理差”的弊病。诸上论点对后世戏曲乃至当今声乐艺术的发展都有墨客磨灭的深远影响。但是其描述过地方性方言颇多加之过于简略,后人品读略有难度,不易娴熟理解掌握。

四、底

归根结底我们通过刨根问对文献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对我们所学习的声乐圈出一个框架,并明确的给出一个定义。避免声乐学习者在学习中还有所迷惘与彷徨。而我们对声乐文献的研究也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研究。

(一)、横向以时间轴为主线,从中国古代唱词起源为起点,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西周到春秋对民风民俗采风而保留下来的大量民歌;秦代的《乐府》、汉代的“相和大曲”,战争影响下清商乐的发展,宋、金、元“瓦子”“勾栏”兴起说唱、鼓子词等形式的百花齐放为后来戏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民间小曲内容丰富,更有人制作成小唱本如冯梦龙的《山歌》等;到清末戏曲的百家争鸣;再到民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到抗战歌曲,在西洋唱法的冲击下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的唱法分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乐乃至原生态,再到当今的电子乐等,按着时间的脉络给我们展现出声乐技术技巧的发展与演变,能让声乐学习者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只有遵循声乐发展规律并在规律中实践,才会符合时代的需求,做到方法论与实践的统一、艺术修养和声乐技巧的统一。

(二)、纵向以体裁为主线,中国声乐已有两千多年的记载,在历史的传承与变革刺激下,不同题材都有其璀璨的呈现。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中提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而中国声乐体裁多以断代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上我说到的《诗经》《楚辞》等繁多体裁,都依据其特点、形成方式、历史背景、内容、演出条件和目的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方便声乐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研究不同体裁的风格。不同的声乐体裁都与其相应的社会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当时社会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市民生活娱乐的内容和思想情绪等特征。所以我们依据体裁分类可以分为中西声乐体裁两大模块。

总结

声乐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都是通过文献这个载体来完成的。不管是理论类声乐文献、问答类声乐文献、声乐艺术家传记、学习笔记类文献、歌谱、曲集等文献乃至当今视频、音频等文献呈现方式,都给我们找到其学科构建的目的和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声乐研究者要想了解声乐必须对文献进行详尽的研读,做好案头工作,做一名科学的声乐人,为声乐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论文作者:晋翔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  ;  ;  ;  ;  ;  ;  ;  

刨根问底探声乐论文_晋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