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Facebook_咖啡论文

星巴克中国Facebook_咖啡论文

星巴克的中国脸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脸谱论文,中国论文,星巴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北京美大星巴克前任总裁孙大伟第一个将星巴克引入大陆。孙大伟也是第一个把麦当劳引入台湾地区的人。2004年6月王朝龙接任孙大伟担任美大星巴克总裁。

王朝龙来自于资方汉鼎公司。星巴克在中国的布局分为三部分:把星巴克香港和广东的代理权授予了香港美心集团,把我国台湾地区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给了我国台湾统一集团,把北京、天津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的代理权授予了由汉鼎亚太公司和北京农工商集团合资创立的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出身的王朝龙先生在风险投资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加盟美大星巴克前对咖啡并没有特殊的感情。但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王自始至终话语里洋溢着对星巴克的满腔热情。他坦言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现在所从事的事业,爱上了星巴克。一个多小时采访过程中,王阐述了他对于星巴克的一种理解。

在中国主打“第三空间”

中国是一个咖啡文化一片空白的国度,相信很多第一次喝咖啡的人都会觉得“有点像中药”,所以中国人中因为酷爱咖啡而去星巴克的人恐怕不会在星巴克的顾客中占有太大的比例。事实上,星巴克1999年在北京开业之初,光顾星巴克的也是以有喝咖啡习惯的外国人居多。正是借着这些人的口碑相传和不断地教育顾客,光临星巴克的中国人逐渐多起来。

一杯好咖啡能不能构成吸引中国顾客来星巴克的充分理由?对此王朝龙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是提醒记者,从功能上讲,星巴克已经远远超越咖啡馆的范畴。星巴克的经营者努力将之打造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意即除了工作单位和家庭之外的第三个经常要去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平静心情,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星巴克的忠实顾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如果我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家,那就在星巴克,如果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一杯咖啡构成不了一个空间,王朝龙和星巴克的前辈们深知这一点。他们在咖啡之上又加上了优越的周边环境、明亮的落地玻璃窗、风格独特的音乐、极具艺术气息的壁画和无人打扰的幽静。

星巴克的选址极为挑剔,绝大部分店面都选在了像中国大饭店、百盛商场等高档区域。这是“第三空间”的无形的围墙,围墙保证了星巴克的高贵品质,为星巴克披上了时尚和高品位的外衣,也使得星巴克和巷道中散乱的咖啡馆严格区分开来。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增加了星巴克的通透感,使这个空间脱离了一般咖啡馆的神秘和暖昧。

作为第三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在星巴克已经上升到了仅次于咖啡的位置,因为星巴克的音乐已经不单单只是“咖啡伴侣”,它本身已经成了星巴克的一个很重要的商品。星巴克播放的大多数是自己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迷上星巴克咖啡的人很多也迷恋星巴克音乐。在美国,星巴克将这些音乐摆到了货架上并且不断更新,这为星巴克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一杯咖啡可以喝多久?“你可以一直喝到打烊,绝对没有店员去打扰你。”王总把无人打扰的幽静看作“第三空间”的保证。当然,没有人一杯咖啡从开门坐到打烊。星巴克是聪明的,把顾客留在店内便有了多卖一杯咖啡的可能。星巴克的咖啡用王朝龙先生的话说就是“高贵不贵”,就咖啡价格来说甚至低于北京巷子里的一些小咖啡馆。我们不得不承认,提供一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也是一种经营策略。

星巴克为什么不打广告?

印象中,从来没有看到过星巴克的广告,然而他却做到了500强,做到了妇孺皆知,其中玄机何在?

将星巴克从一个西雅图的地方小企业带到现在这种规模的董事长舒尔茨在加盟星巴克之前就已经是一个营销高手。但星巴克的营销模式却是在他加盟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基调,那就是靠口碑相传。

舒尔茨在他写的书中坦言:“从事营销业务这么多年,我还没有见过有人以这种方式来推广产品。他不讲如何促销,只管提供顾客应该喝的好咖啡,进而创造需求。这种营销高招对我而言,就好像现在喝的星巴克咖啡一样新奇。”

舒尔茨进而成为这种营销高招的坚定捍卫者。然而理论上讲,口碑相传毕竟只是传播的低级阶段,属于人际传播,而铺天盖地的广告则属于大众传播,受众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星巴克为什么不打广告呢?“大众传播一定会比人际传播有效吗?”王朝龙反问。

“咖啡好不好喝,要品尝过才知道。由喝过星巴克咖啡的人告诉你这里的咖啡好喝,比电视广告告诉你更有说服力。再者,星巴克的顾客相对固定,广告是面向所有人的,由此产生的费用必定要算到数量相对较少的顾客身上。”王朝龙认为这样做会损害星巴克顾客的利益。

根据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大众媒体泛滥后,其广告也逐渐失去公信力,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星巴克不愿刻意打广告。这种启发也是来自欧洲那些名店名品的推广策略,它们并不依靠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而每一家好的门店就是最好的广告。

王朝龙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渠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员工合作伙伴(星巴克称每一位员工都是合作伙伴)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我们的合作伙伴犹如咖啡迷一般,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只有透过一对一的方式,赢得信任与口碑。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做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另外,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意识到员工合作伙伴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性,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将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合作伙伴的福利和培训,使人员的流动性很小。这对星巴克“口碑相传”的品牌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坚持直营模式?

30多年来,星巴克宣称,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以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

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增资之前的上海以及夏威夷等地;

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中国北京等地。

有质疑观点认为,在星巴克与世界各地企业的这几种合作模式中,星巴克不占股份而只是纯粹授权经营的模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加盟的经营模式,只不过加盟商的实力比较雄厚。

对此,王朝龙表示,星巴克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寻找一家比较有实力的大公司进行授权合作,双方是合作的关系,这种方式不属于平常所说的加盟连锁。

从另外一个角度可能更容易理解星巴克的直营模式:星巴克合资或授权的公司在当地发展星巴克咖啡店的时候,“顽固”地拒绝个人加盟,当地的所有星巴克咖啡店一定是星巴克合资或授权的当地公司的直营店。

坚持直营模式的原因是,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能为了赚钱而牺牲了品质。直营店的所有权力均由母公司所掌握,而加盟店的老板有部分的权力,母公司只是提供技术或相关资源。星巴克之所以不开放加盟,是因为星巴克要在品质上做最好的控制。

美大星巴克恪守着星巴克的规矩,其在京津地区的50家分店全部是直营店,由于整体风格的一致,因此,走进任意一家星巴克店,你很快就会忘记自己究竟是在哪家店里。

有人担心星巴克急剧扩张的背后存在着潜在风险。因为开设新店的投资压力巨大。据介绍,星巴克在上海每开一家新店,投资都在人民币300万元左右。这样的直营模式会不会产生资金问题?

王朝龙说星巴克的合作伙伴都非常有实力,扩张速度虽快却不盲目。以美大星巴克来说,在京津地区所开的分店效益都不错,资金回笼不成问题。王总还向记者透露,7月15日美大星巴克进入了首都机场,并且所有饮品价格与市内相同。星巴克在过去12个月中新开了651家店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共经营着逾8000家店铺。

标签:;  ;  ;  

星巴克中国Facebook_咖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