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的品德在哪里更好?论道德素质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_课堂教学论文

高素质的品德在哪里更好?论道德素质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_课堂教学论文

品德优质课应该优在哪?——试谈品德优质课评比的基本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优质课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质课评比活动具有导向、激励、选拔等多项功能,不仅是青年教师锤炼技艺的平台和业务成长的必由之路,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优质课评比不宜一味求新求异,而应首先强调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等方面的基本功。那么,优质课评比的基本标准有哪些呢?

一、关于教材处理

1.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要准确

现行品德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空间较大,这既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也给教师把握教材增加了难度。如四下《节日大观》(浙教版,下同)一课,内容涉及世界各国的节日,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而教材内容主要呈现为“地球村”“节日风采”“知识窗”三个板块,共16幅插图及简要的文字说明。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的层面来整体把握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这篇课文从属“共同生活的世界”单元,那么,教学时就应站在了解世界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起源和不同的庆祝方式。如果仅从课题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随意拓展教学内容,把重点放到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上,虽然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学生体会颇丰,但是偏离了目标,违背了教材编写的本意,这样的课就不符合优质课标准了。

2.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要恰当

现行品德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一般安排2~3课时来完成,这就涉及到课时的划分与教材内容的处理问题。课时内容的划分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外延清晰。如《节日大观》可分为“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两课时进行教学,而五下《悲愤的吼声》一课则安排三课时较为恰当:第一课时围绕南京大屠杀,重点讲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屈辱;第二课时重点讲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第三课时则从发展中的中日关系讲起,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的主流。如果把这么多的内容浓缩为一课时,显然就难以讲深、讲透了。

教材内容处理的原则,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学以致用;二是要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节日大观》一课,虽然教材中呈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大型节日,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节日的起源和具体的节日庆祝活动,也可选择教材外的一些节日作为补充材料,如本班学生或家长到过某个国家,就可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该国节日来开展学习。

二、关于目标定位

1.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站到整套教材的高度来俯瞰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如“我与家庭”单元系列在各年级的主题内容是螺旋上升的,其中三年级“我的家庭”是让学生通过画画“家庭树”、说说有趣的家庭故事等,初步感知家庭的概念,感受到自己在家人的关怀下幸福地成长;四年级“温馨一家人”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认识家庭成员彼此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努力孝敬长辈,为创造温馨的家庭出力;五年级“亲情树下我成长”则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认识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共同建立民主型的现代家庭关系。教师只有在了解教材编写梯度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要求、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目标。

2.目标要紧扣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评价依据之一。尽管教材呈现的某些具体内容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但其编写意图是明确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与教材意图保持一致,而不能想当然地随意调整。如三年级《我来画棵家庭树》,课文由“绘制家庭树”“智慧谷”“评议角”三大板块组成,不管老师对具体内容怎样进行取舍,但“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称谓间的关系,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因为这是教材编写的目的所在。

3.目标要注意要求的深浅适度

由于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依据,所以必须做到明确具体、要求适度、便于检测。这就涉及到目标表述是否到位、是否可操作的问题。原浙江省教委制定的《各科教学指导纲要》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陈述有如下要求:本课程的认知目标分认识、理解两级。“认识”(知道)指对已学知识(包括浅显的政治常识、基本的道德认识等)的初步识记,基本上能回答“是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理解”(懂得)指在“认识”的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别是非。情感目标分愿意、乐意两级。“愿意”(接受)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愿意接受所学的道德观念。“乐意”(热爱)指不仅在情感上乐于接受,而且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行为目标分学会、初步养成两级。“学会”(能)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一定的场合中,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纠正错误的行为。“初步养成”(做到)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中能较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上述目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及相关解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要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在今天的品德课程中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是有的要求还可再降低些,以求更切实可行。

三、关于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紧扣目标

当教学目标被确定之后,整个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有明确的课时目标,各个教学环节的子目标都围绕课时目标展开,为落实课时目标服务;每个教学环节中所安排的各项活动,又要围绕具体活动环节的子目标展开,为落实子目标服务。这样,一节课就形成了清晰的教学目标链,教学活动也遵循目标链有序地开展起来。如果教师能进一步抓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目标开展教学,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2.教学过程自然顺畅

课堂教学过程的自然顺畅,即在一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引领学生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展开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妥帖、水到渠成。如三年级《我家的故事》一课教学中,某教师并未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图说话,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说说家庭成员的职业以及生活习惯,讲一讲家中发生的温馨故事,并且展示了胎发笔、挂在脖子上的玉佩等相关实物,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亲情。这些十分平常的小事,使学生再次重温了家庭的温馨,加深了对父母的了解和热爱,也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说教和灌输,也没有过多的刻意准备,有的只是学生积极的自主参与、实话实说,但在一个个自然流畅的活动环节中,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意与厚望,却已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3.师生互动参与面广

新课程凸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达到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因此,优质课的实质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师的表演才能。教师在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参与面。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学生才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可能;只有让学生全面参与,才能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收到满意的活动效果。另外,活动的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自身,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不仅能直接提升活动质量,而且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媒体运用恰到好处

现代教育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品德课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其优势在于直观、形象,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我们也要特别强调,多媒体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其运用的针对性要强,要为落实教学目标以及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服务,切忌追求形式。同时多媒体运用的时间不宜太长,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将会强化学生的感官刺激而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关注。

四、关于教师素质

1.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堂优秀的品德课取决于好的教学设计,更取决于教师的临场调控与发挥,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品德课程综合性强,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汇聚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映射出学生各种稚嫩的思想认识,需要教师去甄别、去指导,而这些往往是教师课前难以预料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现场驾驭能力,能机智地临场应变。如果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能及时给予澄清,对课堂上汇聚的大量社会信息理不清头绪,面对生成性问题措手无策,就会削弱教育作用乃至误导学生。反过来说,即使是一堂教学设计很一般的课,只要教师表现出了较强的调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及时处理好生成性问题,也会使人感到教学过程中亮点颇多,效果不错。

2.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组织教学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把教学内容恰当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勇于探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表达能力。一堂优秀的品德课,执教老师应该做到真情表达,情理交融,富有感召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培养一定的道德情感,这样他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才会显得真实而不矫揉造作;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自己的真情流露,以利于情感的迁移;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要认识到自己动情的目的是为了以情激情而不是表现自我,所以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以及时作出调整,以免发生师生情感上不协调、不同步的现象。

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准确、流畅、词汇丰富、富有感情。尤其是评价语、过渡语、小结语,教师应进行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切忌随心所欲,因为一堂优秀的品德课少不了教师语言恰到好处的串联。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表达某种特定意思时的身体姿态或手势。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要自然贴切,符合自己的个人风格,力求生活化,切忌喧宾夺主、矫揉造作。

3.媒体的操作运用能力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普及,教学评比中也加强了对教师多媒体操作及运用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求具体操作熟练、适用得当,而且对课件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要有预见性,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当然,这就需要平时的基本功磨炼了。笔者曾听过一堂设计颇为新颖的品德课,为指导学生有礼貌地与人交往,老师用数码相机现场捕捉了学生与听课教师交流的画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老师把数码相机连接到电脑上时,竟然没能熟练地切换课件画面,及时找到照片文件。在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只得向台下的老师求助。显然,正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与运用能力不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以上是我们对品德优质课评比标准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引起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与锤炼,上出更多、更好的优质课,同时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水平,以实现评优活动的真正目的。

标签:;  ;  

高素质的品德在哪里更好?论道德素质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