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论文_颉樱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论文_颉樱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本文中,笔者旨在论述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创设有效情景,实现有效合作;关注学生情感,实施有效评价”等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以及促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沟通工具,是记录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小学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属于工具性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开始把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但是受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有将有效性教学策略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还在使用老一套的教学设计。所以,为了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必须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和评价,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由于深受传统课堂的影响,对新课程要求的教法还不熟练,对新课程的经验积累较少,这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效”是指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而这种发展首先是指学生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其次,有效发展是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感兴趣并能够从文本教材中学到知识。

语文有效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很多教师在教学教材中的中外名家名篇时,往往忽视了其文学性,而仅仅是根据考试要求,将文本简化成几个层次、几个修辞手法、几段需要背诵的文字。这样一来,学生仅仅是学会了几个生字和生词、会背诵几篇文章而已,而对于文本深层次的涵义却一无所知。另外,由于语文是其他各学科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形式多样。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一些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习过程、学习习惯的培养,最后在情感上得到升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一些老教师往往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教学经验,但却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而青年教师敢于实践、有所创新、教学方法新颖,但有时却只注重形式。他们总是在表面上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而实际上学生却没有多少收获。

总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做到三维教学目标的综合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勇于创新,也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学生,使学生能真正达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2.教师对学情估计不足,教学反馈滞后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对有效教学的要求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估计和教学过程的反馈也存在不足之处。

小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大约从6岁到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家庭环境的差异等。有些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中,出现了“革命”“解放”等字眼,学生就很难理解。那么,借助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让学生了解呢?这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重点准备的。因此,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恐怕就需要教师费一番力气了。

除了对学情估计不足之外,有效教学还要求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反馈。教学反馈包括课堂中的反馈以及课后反馈。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没有及时对学生的诉求给予引导,这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后反馈包括课后作业的设计,对作业的批改及评价等。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不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仅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抄写生字、背诵课文等。然而,这样的作业只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环境下,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汲取精华,同时结合西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有效教学。与此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形成九年一贯制。使得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科学有序,循序渐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然后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包括认知能力、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接受美学价值观告诉我们,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静止地接受作者的结论和意义,而是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根据作品中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等警醒思考、联想、想象、填补空白、反思,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的过程。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堂有效的课应具备“五实”:第一,扎实,学习要有意义,学生习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体验了积极的思想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第二,充实,首先是面向全体都有效率,其次是面向不同层次都有效果;第三,丰实,不回避生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投入、思想交流、智慧碰撞等都有效利用生成资源,优化动态生成过程。第四,平实,即教师要上不粉饰、不花哨的课。第五,真实,虽然难以尽善尽美,但要有改进的潜质。

2.落实有效的教学行为和反思机制

教师在制定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后,还必须落实有效的教学行为。其中包括有效的教学设计、对有效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及反思机制。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地、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善于选择方法,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合一的特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道理:教师只有在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思维时期和最佳方法的同时,对学生予以启发,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法,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生本对话的有效教学目的。

此外,钟启泉和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

总之,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通过书写教学日志的方式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记录下来,然后捕捉问题、改进缺点,进而指导自己下一次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叶 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2003(8).

[4]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8).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学 725000)

论文作者:颉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  ;  ;  ;  ;  ;  ;  ;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论文_颉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