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族服饰的发展_苗族服饰论文

论苗族服饰的发展_苗族服饰论文

论苗族服饰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苗族论文,服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苗族服饰是风格独特的立体画,是意蕴深沉的朦胧诗,是悠美的无标题音乐。苗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但任何民族的服饰文化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服饰文化亦随之改变。因此,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冲激下,苗族服饰正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甚至有一部分已改苗装为汉装。苗族服饰正面临扶择:要么走向消亡;要么进行变革,适应当今生产力的发展,使古老的服饰文化焕发青春。这即是说要对苗族服饰进行改革与开发,这样于文化于经济都大有裨益,本文拟从三方面来进行探讨,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苗族服饰的深沉文化意蕴

苗族服饰不仅能御寒,还能起到族徽的作用,甚至可以根据服饰的不同色彩、不同图案、不同的制作方法来区别不同的宗支。苗族服饰是苗家人一代又一代的创造成果。它带来了远古的文化信息。其服饰的深沉文化意蕴,主要包括这样三点。

一、迁徙历史和狩猎农耕文化的再现

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单就各种花纹图案就可以当作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来读。那极为简单的道道线条,被看成是一道道河流。“长江”、“黄河”,苗族迁徙的历史和路线在服饰上有形象的记录。

“骏马飞渡”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一带的服饰流行图案。“骏马飞渡”的造型首先出现一条“浑水河”,花边由无数个“马”的符号花纹连成一串,表示万马飞渡黄河。该图的两边有平坦的大路朝河水方向延伸,当地苗族妇女解释说该图案表示骏马能踏河跨山,一步步走在宽广的大路上。苗族先民曾经生活在中原。那片土地本身已经历史化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些图案,感受到苗家人寻根的浓重乡思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乡土意识。

居住在黔西北的“小花苗”同胞,“天地”、“山川”、“田园”是衣面的必备花纹。

“江河”图案位于百褶裙上,中部的三条花纹自上而下依次代表黄河、平原、长江。

“城池”图案在背牌上。图案中有城界花,包括城墙、街道,还有角楼有守兵,俨然是一座布局合理、规范完整的古城池。小花苗世处荒僻的高原山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城池”生活相距甚远。这些图案显然与苗族历史有关。苗族先民曾生活在中原,“有史以前曾占优势地位”(范文澜语)后因战争失利,被迫西迁,为了怀念故乡便在衣服上绣上这些花纹。它能唤起永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情和对历史的缅怀,正如杨昌国先生在《服饰·历史·神话》①中说的:它能唤起对历史的认识、先民的追怀和广义的乡思。使得苗族得以在形式上拥有他们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和“骏马飞渡”,完成其壮丽辉煌的“精神还乡”。

苗族先民的生活主要靠狩猎和农耕,这种历史化的生活画面在小花苗服饰图案中也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描绘。星宿山川、虎爪狗脚、耙齿、荞子、小米等都与狩猎农耕有关,还有喂养的家畜、住房的屋架、纺织的转盘、染衣物的蓝草、取火的火镰等,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以农耕文化为特点的小农经济实体,这是苗民生息繁衍的基础,也是社会历史的缩影。

二、巫术——宗教观念的体现

苗族服饰中有大量的动植物和人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具有巫术意象。我在拙著《中国苗族巫术透视》②中,对这类艺术称为“准巫术造型艺术”。准巫术造型艺术是在巫术造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同样的巫术意象,但扬弃了巫术文化背景,而且审美意义多于巫术意义。

台江苗族服饰上的“姜央造人”具有故事性。传说恶神雷公放洪水淹灭天下,毁灭人类。姜央躲过灾难降伏雷公,用泥巴造人。图左下角是一堆泥巴,姜央用泥造人,但泥人不会说话,于是派人去请教天,天说破竹子来烧,竹子爆出声音人就会讲话了,姜央照此办理,果然如愿。施秉一位老奶奶说这类图案有避邪的作用,甚至结婚多年不育的妇女穿上后会有孩子,可见它的巫术意义民间是很明白的。

苗族服饰中龙的图案很多,单是施洞型的龙就有蜈蚣龙、山龙、鱼身龙、人首蛇身龙、花树龙、兽龙、龙牛等九种。龙的巫术意象主要表现在“农业意象”、“生殖意象”和“祖灵意象”三方面。

雷山西江苗族喜用蝴蝶、鱼、石榴的组合图案,这些造型包孕的意思是繁衍子孙。

这些服饰图案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这一民俗心理的反映,是世代相传的潜藏于民族心理最深处的潜意识的心理追求。

三、各种审美心理的包容。

苗族盛装平时不穿,每遇节日或婚庆场合大家都要穿,就像举行服装比赛。人们能通过服饰看出这家姑娘是不是勤劳,是不是聪明,家庭是不是殷实,因此苗族服饰包容了若干的民族审美心理。

(一)以勤劳为美。刺绣、蜡染都是一种费工费时的技艺,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劳动量。制作一套节日盛装需要几年时间。服饰便是她们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衣饰就是比勤劳。

(二)以智慧为美。苗族盛装无论从针法到构图,从用线到色彩的搭配都十分讲究,因此衣饰既是她们的劳动成果,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谁家姑娘的衣裙越美,邀她游方的小伙子就越多。

(三)以富有为美。一套盛装用布5-8丈,衣料大多用绸缎,很昂贵,加上银饰,一套在二千元以上。有的姑娘为了显示自己富有还把衣服摞起穿,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等到哪时时运转,几件衣服摞起穿”,以穿多来显示富有。但苗族的富有观念深深地打上了农耕文化的烙印,相信“锄头落地才有好庄稼”,对做买卖致富很不以为然。长诗《仰阿莎》中的太阳婚后出门做生意当理老赚钱就成了人们讽刺的对象。苗族服饰中的富有观念是此种农耕文化的反映。

(四)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从历史上看,虽然苗族失去了“黄河”、“长江”、“平原”、“城池”,但心理却永远拥有,并且相信道路越走越宽广。福泉县马场坪一带的苗族妇女,喜欢在围腰上绣八边形的挑花图案。图案上有山寨村庄、田园山丘、花草鸟雀等等,表现一种寻找安定与追求宁静田园生活的心态。

当今苗族服饰所面临的抉择

以上我们介绍了苗族服饰的深沉文化意蕴,这种介绍只是粗略的、浮光掠影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苗族服饰内容的博大精深。苗族服饰正是以内容的博大精深和造型的悠美独特精巧别致而享誉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以有这样勤劳、智慧的女性而自豪。但苗族服饰太费时耗工,女孩长到四、五岁,便用一块布练针,虽然针脚歪歪扭扭,但毕竟开始学步了。女孩长到七、八岁,一面放牛、摘猪草,一面绣花,万一因绣花而让牛吃了别人的庄稼,回家少不了一顿骂。十四、五岁就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挖地、送肥、播种、打柴,回来还要挑水、做饭、喂猪,这些繁杂的劳动刚一脱手便又开始绣花了。绣片制作好后,联缀成衣裙,然后穿着去游方,去参加节日活动或婚庆,待结婚生儿育女之后,这套盛装就永远收藏起来,留给女儿作纪念,当女儿长到四、五岁又要督促她练针了……女儿——服饰;服饰——女儿,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仿佛我们的姐妹来到世上的义务就是为了一套服饰得以延续似的,说实在的,服饰耗去我们姐妹太多的生命。正如苗族散文家杨明渊说的;“这种精密的刺绣,耗去了少女们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是一种生命的浪费。”③由于手工制作费时耗工,姑娘往往从四、五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用于纺织、挑花、刺绣之中,很少有机会读书,即使有的上了学,也往往辍学去制作嫁装。因此苗族妇女中的文盲比例一直很高。据有关资料,文盲约占苗族妇女的86%,近几年来,女童入学率也仅占23.4%左右,每套盛装花钱约1200元左右,再加上佩戴的银饰,一个靠农耕为依托的家庭,实难支付。

过去服饰是族徽,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再则作为上层建筑的服饰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毕竟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历史上看苗族服饰的发展比较缓慢。《后汉书》说苗族远古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唐代贵州苗族是“卉服鸟章”。明郭子章《黔记》谓:“苗人……椎髻、踮屣……锦衣无衫或窃孔纳首,别作两袖,急则去之。”嘉靖《贵州通志·平伐司》记载贵阳苗族喜用彩线挑成“土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差不多,足见苗族服饰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同千百年来的农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

到了四九年,特别是一九七九年以后,苗族服饰的流变速度开始加快,甚至可以用一天等于二十年来形容。以苗族聚居区吉首、凯里、雷山、谷陇、西江来看,苗族服饰渐渐在汉化。汉化的规律是由下往上:花鞋变皮鞋,绑腿变袜子,裙子变裤子……最后变的是头饰。头饰一变苗族服饰也就在这个人的身上消失了。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苗族服饰流变的一些原因。这些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三点:

第一,民族服饰的族徽作用在减弱。过去苗族一直处在被排挤、被追杀的地位,个体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群体,因此,几千年来服饰的族徽意识不断在进行强化。现在不同了,民族歧视不复存在,个体的幸福只有靠人民政府和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族徽意识淡化之后,服饰不再固守传统,加快了流变的速度,使之日益同现代化生产、生活相适应。

第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使苗族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苗族过去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农业自然经济。农业自然经济靠天吃饭,农业社会贵义轻利,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现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强调效益,农民种田,也兴办乡镇企业、建果园、林场。过去七、八年才能制成一套服装,现在外出打工一、二月就能买到。于是青年们大都要读书、识字,掌握本领、适应社会变革,并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汉文化的渗透。苗族无文字,要借助汉字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无形中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影视走进苗家山寨之后,汉文化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宗教、服饰、习俗等方面对苗文化产生影响,加上苗族知识分子率先改为汉装,这一部分人又会影响他们的朋友、寨邻。

因此,苗族服饰正面临着一种抉择:要么走向消亡;要么进行改革,以求发展。

面对抉择我们喜忧掺半。喜的是倘若服饰变革,苗家姐妹将不再被其所累,将另外去创造一种新的人生;忧的是我们民族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服饰文化将失去传人。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得将苗族服饰进行变革,改变旧有的手工制作方式,借助科学手段,使古老的服饰文化焕发光彩。

开发苗族服饰的具体措施和意义

开发苗族服饰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把苗族服饰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把广大苗区变成广阔的服饰市场。要使这个市场活跃,必须使图案、色彩、款式适合于各支系的服饰特点,且价格适中,要达此目的,必须使用电脑机织、机染代替手工,降低成本,并注意搜集整理各宗支苗族服饰图案,研究构图和用色规律,使得产销对路。

第二,更换布料和旧的织染方式。黔东南的百褶裙用布5-8丈,大多是用自织自染或深紫色的土布铺置于草地或晒席上面,然后喷洒上白芨水汁,再折叠成褶皱,之后又喷白芨汁并用棉线串连起来,使之定型。此种褶裙太重,干活不方便,且易掉色,应改变布料,使用新的织染技术,使其更美观、轻便、适用。

第三,做好苗族服饰图案的移植嫁接工作。所谓“移植”,就是把服饰图案应用到其他品类的设计上,“嫁接”就是把服饰图案同其他品种的艺术创作相融合。通过“移植”与“嫁接”设计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新美术、新工艺品,并把这些图案应用到旅游包、钱夹、壁挂、领带、门帘、桌布等上面。这样做既能让服饰文化发扬光大,又能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总之,对苗族服饰的开发,不但前景广阔,效益可观,而且意义深远。其意义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将大大解放生产力,让苗家姐妹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市场,发挥出她们的聪明才智。她们之中不乏奇才隽智者,过去她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无法跨进文化科学的大门,一旦她们有此条件,亦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第二,开发苗族服饰,有利于更新观念,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前面说过苗族服饰中包容有“富有为美”的审美心理,是贵义轻利的农耕文化的反映。随着苗族服饰的开发将改变这一传统观念,会大大促进苗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使我们祖先创造的服饰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贡献。各民族的文化是互相交融影响的。但文化需要宣传和开发,才能产生影响。过去台江苗族木鼓舞被锁在深山里,默默无闻,之后漂洋过海,获得了东方迪斯科的美誉。这对苗族服饰的开发很有启发作用。过去尽管苗族把历史、宗教、艺术穿在自己的身上,但一般人很少知道它的文化内蕴,因而这类精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倘若能将其开发,苗族服饰文化将会引起更大的轰动效应。

综上所述,对苗族服饰的开发既能使苗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又能解放生产力,也会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希望侨居海外的苗族同胞和支持苗族文化经济建设的朋友,为苗族服饰的开发作出贡献。

注释:

①原文载《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三期。

②该著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

③引自《苗岭情思·刺绣断想》/云南民族出版社。

标签:;  ;  ;  ;  ;  ;  ;  ;  

论苗族服饰的发展_苗族服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