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北五味子栽培技术研究及吉林省栽培发展现状论文_吴晶 郭红军

中草药北五味子栽培技术研究及吉林省栽培发展现状论文_吴晶 郭红军

吴晶 郭红军(吉林省食品药品认证和培训中心 吉林长春 130062)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026-02

一、栽培技术研究

(一)概述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供药用。通常称前者为北五味子,后者为南五味子,生药通称五味子。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五味子素,去羟基五味子素,r-五味子素,五味子醇等。此外,尚含糖类,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精氨酸,树脂状物质,维生素C、鞣质等。有收敛,滋补,生津,止泻等功能。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三省,其次是河北和内蒙。

(二)选地整地

1.育苗地 育苗地以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靠近水源的土地为宜。耕翻25~30cm,翻耕后耙细,做成高15cm,宽120~150cm的畦。结合整地每667m2施腐熟厩肥4 000~5 000kg。

2.定植地 根据五味子喜肥的特点,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靠近水源的林缘地、撂荒地或老参地。山坡地的坡度要小于15度,利用林缘地、撂荒地栽植,可按0.8cm×1.1m距离挖穴。采用半人工栽培时,应选择有支架植物的地块,必要时可提前植树。

(三)育苗移栽 现阶段五味子用种子繁殖为主,分株扦插为辅。

1.育苗

(1)种子育苗

种子处理 五味子种子具休眠特性,播前将当年收获的果实在室温下用温水浸种2~3d后,搓去果肉,洗出种子,漂去瘪粒,与3倍湿沙混匀后放室外自然条件下层积处理。翌春解冻后,移入室内继续层积,待大部分种子胚发育成熟后,即可播种。为提高出苗率,也可将处理好的五味子种子在播种前在20℃左右温度下催芽,大约处理10 d左右,待种皮开裂露出胚根时播种。

播种时间与方法 处理的种子多在5月上中旬播种。常按行距15cm开沟,条播,覆土2cm左右,稍加镇压后盖草保湿,667m2播种量5kg左右。

苗期管理 一般播种后3~4周即可出苗,待出苗时及时撤去盖草,并搭设简易荫棚(到8月下旬拆除)。幼苗期要勤松土除草,结合除草进行疏苗,当小苗具3~4片真叶时,按株距5~7cm定苗。当苗长到高10~15crn,具5~10片叶子,即可移栽定植。

(2)硬枝扦插育苗 早春植株萌动前,剪取2年生枝条作插条,插条截成15cm长,每条有2~3个节,然后按15×7~10cm行株距插入苗床,在27~31℃条件下,促其生根。也可于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10cm长的插条,按15×7~10cm行株距插入插床。注意保湿和搭棚遮荫,第二年秋移栽。

(3) 绿枝扦插育苗

在6月上中旬,采集半木质化新梢,剪成8~10厘米,插条上留一片叶,用1 000mg/L ABT1号生根粉液浸蘸插条基部15秒或用300 mg/L α-萘乙酸浸蘸3分钟,其他同(2)。

(4)根蘖苗移栽

在栽培园中,3年生以上五味子可产生大量横走茎,分布于地表以下10~15 cm的土层中,5~7月份横走茎上的不定芽萌发产生大量根蘖。待嫩梢高10~15 cm时,用平镐将横走茎刨出,用剪子剪出带根系的“幼苗”,按10厘米的株距破垄栽植于准备好的苗圃地中。如是晴天栽植,覆土后对幼苗应适度遮荫,2~3天后撤除遮荫物进入正常管理。

2.移栽 移栽应在春秋季五味子处于休眠期进行。按株行距70~90cm×100~120cm挖穴,穴深30~35cm,直径60cm。每穴施入腐熟圈肥2~3kg,与土拌匀后栽苗。栽时要使根系舒展,栽后踏实,浇透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田间管理

1.搭架 移栽定植后,五味子主蔓生长迅速,应搭架供其攀援。支架分天然支架和人工支架两种,天然支架是利用田间选留的木本植物的活体作支架,它的优点是利用时间长,其树叶枝条还能为五味子适当遮荫,是比较理想的支架。作为自然支架的树木要有适当的高度和稀疏的树冠。实践中发现,天然支架以山里红和山丁子树等较好。

人工支架,用水泥柱(规格为10cm×10cm×250cm或10cm×15 cm×270cm)搭设,每隔4~6m设一立柱,立柱埋入地下50~70cm,每50cm高拉一道横向镀锌铁线,成为高单篱架。将五味子藤蔓绑在木架杆上,使其充分利用空间生长。

2.除草、追肥、灌水 移栽后应根据田间情况进行除草,以防杂草滋生。追肥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一般追肥每年两次,第一次为5月中下旬花蕾开放前施入,以提高座果率,可用硫铵、过磷酸钙每株各25g;第二次在7月上中旬,施过磷酸钙,每株50g,以利花芽分化。五味子花期正处于干旱季节,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开花结果,减少落花落果。

3.修剪 合理修剪能调节植株体内营养,改善结构,并可对植株有更新复壮作用,使五味子高产稳定,延长结果年龄。

由于短果枝结果能力差,应少留,尤其是不开花或只开雄花的短果,枝应全部剪除。中长果枝由于生长旺盛,应按间距10~20cm疏剪,并适当剪尖,以免消耗养分过多或枝条相互缠绕,影响通风透光降低产量。基生枝条应保留3~4个粗壮枝以便逐年更新,其余的应全部剪除,以利母株的生长。

4.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叶枯病(Septoria sp.),5~7月发生,初期由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逐渐扩大到整个叶面,使之枯黄脱落。严重时,果穗脱落,甚至完全无收。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发现叶上有黑褐色斑点,立即摘除集中烧毁;发病前15~20d喷药保护,喷1:1:100波尔多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3~4次。

(五)采收加工

9~10月果实呈鲜红色时采摘,从果梗基部剪下。剪下的果穗放在阳光下晒干,晴天的夜晚可任其受露水润湿,这样加工的五味子油性大,质量好。采收后如遇阴雨天,可于室内在35℃条件下烘干,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以防挥发油损失,降低品质。当干燥到手攥有弹性,松手能恢复原状时,即为干好。去除果柄、杂质、灰屑,即可入库或销售。五味子干果以紫红色、粒大、肉厚、质柔软、有油性及光泽、种子有香气,干瘪粒少,无枝梗、杂质、虫蛙、霉变者为佳。

二、吉林省栽培发展现状

北五味子是长白山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由于多年来人为因素的破坏,野生资源大幅的减少,依靠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中药材市场、制药和加工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展野生变家植的研究,使之走向栽培化势在必行。吉林省长白山区是北五味子的主产区,野生北五味子的储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相当丰富,年产量在400万吨,因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用量较少,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清林、采伐、毁林开荒、砍伐烧柴等人为活动中,严重破坏了五味子资源,再加上有的产区“杀鸡取卵”,将五味子藤和缠绕树一起锯倒进行采摘,使五味子资源锐减。到2000年,长白山区20公顷以上成片野生五味子只有68片,面积1595公顷;10公顷以上的有283片,面积4535公顷;1公顷左右零散的野生五味子有930公顷,总储量3251吨。

通过对北五味子育苗、建园、整形修剪、土壤管理和病虫害防制为主要内容的北五味子丰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使北五味子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三年生园平均亩产浆果150公斤,四年园生400公斤,五年生以上园600公斤,达到优质、丰产、稳产的目标,收集保存优良种质资源150份,并对北五味子主要育种性状进行了评价研究,选育出我国第一个北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研制出五味子果酒和饮料共3个产品,并提出了其加工工艺。

1997年以来,林业部门在吉林省大力推广北五味子栽培技术,使山区一些药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可观,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国家药监局2002年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一些企业(包括药品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到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重要性,陆续建立北五味子GAP种植基地。近年来,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加和野生资源破坏的加重,对北五味子进行人工栽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吉林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五味子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野生资源人工护育、大面积引种栽培和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野生五味子人工护育基地(10万亩)、人工种植基地(20万亩)和拥有新品种最多的省(3个)。同时,以五味子产品为主的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产品深度开发得到加强,吉林省的博维药业、益盛药业、紫鑫药业、东北虎药业、长白山酒业集团、通化葡萄酒业公司等企业的产品每年消耗五味子原料约500吨以上,成为带动吉林五味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吉林省五味子产业从护育、栽培到深加工利用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论文作者:吴晶 郭红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  ;  ;  ;  ;  ;  ;  ;  

中草药北五味子栽培技术研究及吉林省栽培发展现状论文_吴晶 郭红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