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治疗神经官能症应用观察论文_伏学

半夏厚朴汤治疗神经官能症应用观察论文_伏学

(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中心卫生院 甘肃秦安 741615)

【摘要】临床多见因情致不爽、工作压力大、不慎饮食等原因引起的痰气郁结、咽中如有物阻之症,多诊断为慢性咽炎、神经官能症、食道炎等证。西药治疗棘手,原理不明。作者在数年的中医临床过程中,灵活运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郁结型慢性咽炎、神经官能症、食道炎等病,收到满意效果。

【关键词】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慢性咽喉炎;神经官能症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084-02

方剂出处: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喉中如有无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别名有厚朴汤、四七汤、七气汤等.

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认识: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加减变化: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佛手、枳壳、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元胡以疏肝理气止痛;慢性咽炎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射干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湿重痰多加白术、苍术、茯苓等。痰粘难咯加浙贝、石菖蒲、竹沥。痰湿久滞化热加黄芩、金银花。

临床举偶:

患者甲:女,28岁,因和丈夫吵架后进食生冷甜食,次日晨起出现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疑为食道有异物,遂做食道钡餐造影,通过顺利无异物,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西药治疗后症状未能缓解,转投中医治疗。查舌苔白腻,脉弦滑,自述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心情郁闷,常独坐而叹气不止,诊为:梅核气。予以半夏厚朴汤加味郁金15g、佛手10g、白术15g,以在原方基础上加强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化湿之功。服五剂后复诊:自述咽中异物感明显减轻,偶尔闲坐有轻度感觉,心情好转,叹气消失,喜与人交谈聊天,查脉滑,舌质淡红,苔薄白,效不更方,原方继服五剂而愈。

患者乙:女,58岁,因半月前家中突发变故,心思焦瘁,数日不进食,夜间不能眠。近一周咯吐痰涎不间断,痰色清,易咯出,一日咳唾三四碗,服阿莫西林等药无效。问情病因,乃思虑伤脾,加之数日不能能进食,每天家人予以糖水服用数次,脾虚不能化湿,湿聚成痰,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夹痰郁于咽喉,因而每时咯吐痰涎不止。查舌淡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滑。本症虽无如物阻滞,咳吐不出之感,但因病本亦为痰气郁结,故诊断还是“梅核气”,治疗以半夏厚朴汤加白术20g、苍术20g、党参20g、草寇10g,共三剂,以观是否对证。二诊患者精神、睡眠较前好转,进食增加,咳吐痰涎明显减少.上方减草寇,加佛手15g、远志10g,共五剂。三诊精神佳,进食回复如前,咳吐之症全除,病人及家属甚为欢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上方再服五剂,嘱:畅情志,淡饮食。

【参考文献】

[1]《金匮要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第二版.

[2]《方剂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第二版.

论文作者:伏学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半夏厚朴汤治疗神经官能症应用观察论文_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