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如今的生产力相对于过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同时人们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所以电子机械设备的运用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一步是电子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自动化的实现对电子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我国在这一领域虽然有所发展,随着许多生产线的智能化,人力的参与少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空白区域。本文将在研究目前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索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子机械;控制系统
1.对电子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概述
电子机械设备的本质是一种能够自动操作、自动生产的智能机械,电子机械的涵盖范围很广,从很小型的电子设备到大型工业生产设备、各种家用电器和大型电子机械等。电子机械设备的组成部分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其他各种电子管。电子机械设备的工作方式是自动化,而自动化需要通过存在电子储备介质内的,由计算机已经编译好的程序及应用,才能实现。
最早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十分不稳定,不能很好地作业,所以早期的工业领域中,自动化生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生产效率低,运用的范围也不广,只有在固定的领域能得到运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之后的计算机采用的是直接利用数字来控制,这一来效率和稳定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后来,小型计算机得益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而诞生,这使得体积小但是效率高的机械控制端“大脑”成为可能,电子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发展开始加速。现今,今天的计算机技术和对电子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检查、记录,使得这一工具不断发展,而且在向其他更广甚至更小的领域延伸,例如智能扫地机器人、医院里的智能机器、自然灾害中起关键作用的搜救机器人等等。
2.电子机械控制系统的主要问题
2.1 抗外部干扰性能
在很多机械控制系统的研发阶段,经常会出现很出乎意料的结果:机械的控制程序没有一点问题,计算机运行的很顺利,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很准确,但是一到真正进入工作实验时,就出现了各种问题。这是因为有很多干扰因素是在肉眼不可见的范围内,比如一些磁场,而这些因素在实验的场所是没有的。
外界干扰的种类有很多,既可以是通过直接干扰电路导致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也可以是通过磁场的方式来间接阻碍工作。电子机械设备受干扰的可能性很大,可能是电路的供入和供出方面,甚至可能是操作控制系统本身受干扰。
2.2 软、硬件的抗干扰性能
软件的设计还需更合理。编程控制器,作为软启动设备的核心,在设计方面应该要更加合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第一,程序编写语言虽然可以使用不同的类型,但是要将计算机作为主要上位机,在充分了解可视化程序和面相对设计对象之后,进行合理的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在故障报警系统上需要改进,以便在发生紧急的系统紊乱之后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防止更大的损失发生。第三要在操作界面的设计上下功夫,包括菜单、工具栏等操作见面要简洁易懂,降低操作员的操作难度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硬件设计,在这方面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晶闸管的作用,将其放置在电源和电动机定子之间,从而不仅能控制电压,还能对电机转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3.电子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
在如今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创新,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各种小型电子机械的创造、发展和运用,电子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主要体现在其稳定性和准确性:能够使得操控的系统和外部的实际作业完美的结合。原来的电子机械设备操控系统是部分的,一个部分一个部分来,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由分段控制变成了整个作业的一键操作,能够在一个控制台上同时处理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的生产。未来不仅在操作的质量上会提高的很明显,在操作的效率上也会更好的提高,使得更少的人力就能完成更多的生产作业。
然而未来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今我国的机械控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需求高,但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区域,需要研究设计人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如果未来电子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能够在软件和硬件方面有所突破,就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其应用范围将会大大提高,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估量。然而等到那个时候真的来临时,由于大部分生产都由机器来进行,很多传统的手工艺甚至传统文化,都有被遗忘的风险,是否许多传统的文明就会被摒弃,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明的保护,将是未来发展不得不顾及到的一个重要话题。
总结
电子机械设备的研究在未来具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在整个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具有能够改变历史的巨大力量,不仅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很多危险作业方面,电子机械设备的运用能够极大地降低风险;在很多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电子机械设备的投入可以极大地解放劳动力并且提高生产力;甚至在救援方面这种需要作出快速反应的地方,电子机械设备也能很好的改进原有的搜救方式。然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我国尚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空白区,这需要我国的学者们积极向国外学者学习,参与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且积极自主探索在我国这一特殊环境下最适合的技术类型。
参考文献:
[1] 宋华明.机械电子结合软起动装置设计[J].中国电子.2014,12(12):238-239.
[2] 朱高伟.机械电子式软启动装置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世界.2014,7(4):105-106.
[3] 张维民,卢军民,杨玉敏等.机械电子结合软启动装置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11(2):212- 213.
[4] 朱国勇.机械电子式软启动装置控制系统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201 3,4(2):1 76- 1 78.
论文作者:杨凯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机械设备论文; 控制系统论文; 电子论文; 作业论文; 操作论文; 这一论文; 领域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