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对策(一)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对策(一)_城市化水平论文

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进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最本质的含义是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同时还伴随着城市物质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各国城市化的历史来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大都经历过一个自发的、盲目的过程。这种盲目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如城市布局混乱、生态和环境遭到破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等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着类似国外许多国家城市化初期的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规划城市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成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未来15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

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进行将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

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再翻一番。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两个根本转变。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也是区域发展的地域核心和重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都首先并且主要在城市表现出来。因为只有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和素质都有明显的增长与提高,并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取得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才有可能。

2、巨大城市化潜能的释放将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并且还在继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任务很重;此外,城镇中尚有一定的富余职工和失业人口,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的内在冲动很强烈。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绝制度将有所改变,城市化同工业化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渐趋协调,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的城市化潜能将得到释放。换言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以加速工业化为特征的新的成长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会提高。

3、城市化发展规律也表明中国将进入新的城市化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来分析,城市化的发展从起步(城市化水平超过10%)开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为成熟期阶段。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中可以看出:城市化中期阶段所耗用的时间,一般都比早期阶段所耗用的时间少(例如,英国在城市化中期所耗用的时间比早期阶段少一半);也就是说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出现一个加速发展的现象。中国1994年城市化水平已达28.62%, 正由城市化早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因而,可以预料,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到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3—35%。

1、根据同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到2000年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1000美元时,城市化率也应接近36%。

2、根据我国城市化过程预测,到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2.52%。

3、根据市镇总人口的平均增减率预测,到2000 年中国市镇总人口应为4.24亿,以届时我国总人口为12.9 亿计, 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2.87%。

4、根据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增长关系的预测,到2000 年市镇总人口将达到4.13亿,届时城市化水平为31.99%。

5、根据城市化水平同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关系的预测,到2000 年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上升到55%, 据此预测届时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4.67%。

6、利用灰色模型的预测,到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4.35%。

综合以上6种不同的预测结果,到2000 年我国的市镇总人口将达到4.26—4.51亿,比1994年增加0.83—10.8 亿, 平均每年增加1186 —1800万,如果全国总人口为12.90亿,则城市化水平将达33—35%, 相当于1965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届时我国将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1980年汇率约为300美元,从国际经验的分析来看,33 —35%的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适应。到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可以达到4900亿公斤,按4.5亿城市人口计,约需要1250亿公斤粮食,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25.51%,粮食的商品率并不算高,因此, 粮食生产可以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城市化水平与同期农业所能提供的基本消费品数量可能增长的态势也大体适应。

(三)到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有可能达到42—45%。

城市化水平最终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是对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的基本依据。同时也应看到,影响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十分复杂,而且有些因素本身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远景的预测有相当难度,只能给出粗略的估计。

1、根据城市化过程预测:假设2000—2010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加0.7个百分点(1994—2000年平均增加0.65 个百分点), 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1%。

2、根据市镇人口的平均增减率预测:假设2000—2010 年我国市镇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3.70%(1994—2000年为3.60%),到2010年,我国市镇人口将达到6.31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7%。

3、根据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增长的关系预测:假设2000—2010 年我国市镇人口同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弹性系数为0.35 (1994 —2000年为0.30),到2010年,我国的市镇人口将达到5.93亿,城市化水平将为42.94%。

4、 根据城市化水平同非农产业劳动力从业份额的关系预测:假设2000—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同非农产业劳动力从业份额的增长弹性系数为0.70(1994—2000年为0.65),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9%。

5、根据灰色模型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4.76%。

综合分析以上预测结果,大体上可判定: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为42—45%,相当于80年代中期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我国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可望得到缩小;届时市镇人口将为5.80—6.21亿,即2000—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300—1820万市镇人口。

(四)若考虑计入流入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隐性城镇人口”,则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2%和50%左右。

以上预测都是建立在对城市的行政区划和城镇人口统计不作重大调整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我国存在着大批流入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年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在职业上和生活方式上已具备相当程度的城镇特征,仅仅是受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才没有成为法定的城镇人口。如果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作重要调整,允许自由进入城市,那么这些人口将很快转变为城镇人口,因此,这部分人口可视为“隐性城镇人口”。 据估计, 目前我国流向城镇的农民工大约有6000万,相当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半数以上。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在继续增加的趋势,预计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的“隐性城镇人口”将分别达到1亿和1.5亿,如果在统计上将这部分人口划归为城镇人口,届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分别提高到42%和50%左右。

二、我国未来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对于指导未来城市化实践有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迄今为止,我国城市化战略是建立在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之上的,尽管城市发展方针的表述形式有所变动、内容含义有所调整,但其核心基本上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围绕城市规模来确定应采取限制或鼓励的政策,始终没有跳出“规模政策”的思维框架。理论和实践证明“规模政策”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因为人口规模很难涵盖城市的全部特质。城市的本质特征还有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地区经济中心职能以及在所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这些都不可能通过城市的人口规模来表征。另外,城市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大城市的经济在发展,特别是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量的扩张,大城市的发展是必然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只要大城市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那么,体现城市规模的人口增加和市区范围扩大就难以避免。近20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修改城市总体规划,不得不一再扩大城市规模的事实,也说明了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难以起到指导作用。

城市化的战略和方针只有顺应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制定中国跨世纪城市化的战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经济效益原则。经济建设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首要工作任务,因此,城市化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有利于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迅速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体现区域差异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等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区的城市化也处在不同成长阶段,因而很难用统一的固定模式来指导城市发展,只能按照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发展策略和措施,建立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城镇体系,依靠区域城市化来推进全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协调发展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城市发展要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这是城市化的基本规律,要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其次,各规模等级的城市之间要相互协调,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作好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间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工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三,城市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协调统一,不应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四是数量和质量并重原则。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的数量将会有大量增加,外延式的扩张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化的主要趋势。但是,与此同时,要对城市化的内涵质量给予应有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得到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性功能应得到增强,辐射能力也应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从以上原则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今后应选择的城市化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全国发展各类城市:“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并举,数量和质量并重,规模等级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这一方针与原有方针的主要区别在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合理发展各种类型城市,从而避免了单纯强调发展或限制某一类城市的片面性。这样的方针,能够起到积极推进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作用。

(未完待续)

标签:;  ;  ;  ;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对策(一)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