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反转新闻对大学生社会情绪的影响论文_吴思嘉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抚州 330022)

摘要:本研究以2017年“男子暴打女导购”事件为刺激源,研究舆情反转新闻对不同气质的大学生社会情绪的影响,有利于日后做好针对性舆论工作,研究发现:(1)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前和舆情反转后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强度无明显差异。(2)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后会产生更强的“烦躁”消极社会情绪,总体而言,四种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后消极社会情绪均略微下降。

关键词:舆情反转;社会情绪;个人气质

1 引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情反转新闻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我国各大媒体的舆情反转新闻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媒体公信力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同时,舆情反转新闻极易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情绪反应。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Rokeach[1]在其研究中强调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会文化、社会事件等都会对成年早期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阶段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对社会的认知与情绪反应。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舆情反转前和舆情反转后,大学生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是否在气质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同一气质的大学生人群,舆情反转前后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前测问卷由陈会昌气质量表、舆情反转新闻(反转前)、CMCAL量表组成,后测问卷由舆情反转新闻(反转后)、CMCAL量表组成,均要求被试在阅读新闻后作答CMCAL量表。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对舆情反转新闻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在个人气质上的差异检验

表3-1 舆情反转前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在个人气质上的差异检验

舆情反转前,大学生阅读舆情反转新闻产生的“痛苦与悲哀”、“愤恨”两种消极社会情绪子维度在个人气质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2 舆情反转后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在个人气质上的差异检验

舆情反转后,大学生阅读舆情反转新闻产生的“愤恨”消极社会情绪子维度在个人气质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2 同一气质的大学生人群在舆情反转前后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变化

表3-3 胆汁质:舆情反转前后消极情绪的差异检验

胆汁质这一类型的大学生舆情反转前后的消极社会情绪变化在“烦躁”子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

4.1舆情反转前和舆情反转后,大学生在个人气质变量上的消极社会情绪差异

情绪在气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气质中的表现也是多维化的。根据卢家楣[2]对气质的特性研究,可知:抑郁质类型的人,情绪兴奋的敏感性很高,且强度较大、情绪转变慢,因此对于舆情反转前的负性事件会产生较强且持续较久的“痛苦与悲哀”、“愤恨”消极社会情绪;胆汁质类型和多血质类型的人,情绪发生的速度快,而且强度较大,因此对于舆情反转前的负性事件会产生较强的“痛苦与悲哀”、“愤恨”消极社会情绪。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所接触的舆情反转新闻数量也逐渐增多,逐渐产生情绪趋同,即Anderson 等人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互动双方情绪的相似性逐渐增加”[3]。一方面,由于类似新闻的多频率发生,使大学生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情感趋同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产生相似的消极社会情绪。

4.2 四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舆情反转前后的消极社会情绪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后会产生更强的“烦躁”消极社会情绪,总体而言,四种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后消极社会情绪均略微下降。这一研究结果和李丹珉等人[4]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他们研究发现,民众在舆论反转前重点批评游客行为和中国人素质,舆论反转后民众产生的不满情绪在降低,而媒体报道和键盘侠们成了民众新的批评对象。

5 实践意义与展望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舆情反转新闻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为减少危害,一方面要提高媒介公信力,坚决打击那些为博眼球赚流量而不顾新闻真实性的媒体,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就业门槛;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入有关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在信息纷杂的世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6 结论

(1)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前和舆情反转后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强度无明显差异。

(2)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后会产生更强的“烦躁”消极社会情绪,总体而言,四种类型的大学生在舆情反转后消极社会情绪均略微下降。

参考文献

[1]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 Zondervan Pub. House.

[2]Anderson, C., Keltner, D., & John, O. P. (2003). Emotional convergence between people over time. J Pers Soc Psychol, 84(5), 1054-1068.

[3]卢家楣. (1995). 对气质的情绪特性的探讨. 心理科学(1), 59-61.

[4]李丹珉, 许可心, & 崔银河. (2016). "中国游客泰国铲虾"舆论反转事件背后的社会心态研究. 西部广播电视(12), 19-21

论文作者:吴思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舆情反转新闻对大学生社会情绪的影响论文_吴思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