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至2010年是我国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1995 年9月底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

一、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要内容的企业技术进步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迫切要求

在“九五”之初重新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根本性转变这一问题很有必要。这是因为,虽然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并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以致以下矛盾显得很突出。

第一,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基本平衡,但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经过46年的经济建设,跨越了八个五年计划,我国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17年来,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短缺经济的状况,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总量供需大体平衡,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经济结构矛盾变得愈来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名优特新产品短缺,一般大路货产品滞销,产品结构上短缺与积压并存。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测算的全国经济总量供需差额均在±5 %以内,但一些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达40~50%。如全国棉纺能力目前已达4100万锭,按国内需要和出口需求,需淘汰1000万锭以上。在棉花供应紧张情况下,一方面出现大路货产品积压,一方面轻薄高支织物紧缺。纺织品出口档次低,出口服装的面料约70%靠进口解决,印染后整理落后。

2.企业装备陈旧,工艺落后,自主开发能力弱,技术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国有重点企业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及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5%。以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为例,现有生产设备中,数控、精密、高效设备不到5%。其中,机床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40 %左右。由于企业的设备技术结构陈旧落后,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种单一,可靠性能差,缺乏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3.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低。如汽车工业全行业整车制造企业122家,厂点多、布局分散。其中,轿车8个重点厂家,1994年产量不到25万辆,平均每个厂仅生产3万辆, 而国外一条生产线的产量起码在15万辆以上。

第二,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不高,靠粗放型大量消耗资源,难以支撑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道路,主要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扩张、过多消耗资源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样导致一些煤矿、森林、油田等宝贵资源过量采伐,资源枯竭。同时,在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耗方面,损失浪费很大。我国能源利用率大约在30%,而美国、日本均在50%以上。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我国是日本的6.1倍,美国的2.3倍。由于高能耗和高物耗,我国企业的能源、原材料占产品成本的比重高达70%以上。这种高消耗,不但浪费了有限资源,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从另一方面看,目前,发达国家经济中,GNP的增长,2/3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的,而我国不足1/3。 在这种投入多、产出少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是不可能持久的,迫使我们必须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二、健全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和理顺投资管理体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五中全会《建议》中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强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三个机制”的建立,特别是技术进步机制的完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投资体制的理顺,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实质上是企业积累和发展的投资机制,并与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规范化管理体制相衔接。其主要内容是:

1.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的主体。按政企分开原则,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应予以明确,并要规范各类项目的投资渠道和方式,以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资活动的调节作用。在新的投融资体制框架下,政府将主要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企业应是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主体。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实行法人投资责任制。即建设项目要先明确投资责任主体,由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申请和执行年度计划、关键设备招标定标、实施项目管理直至生产经营、偿还本息及资金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总之,享有投资自主决策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为建立企业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还应尽快实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近年来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从过去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逐渐演变为以国内银行贷款、债券等负债性资金为主,使得投资项目主要靠负债进行建设。这样,一方面,造成企业的项目一投产,即高额甚至全额负债经营,债务负担沉重,难以按期还贷;另一方面,没有资本金投入也影响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推行,使企业盲目上项目,难以形成风险约束机制。在投资饥渴冲动的强烈刺激下,降低过高的投资负债率,难以成为企业普遍性的自律行为。为此,应比照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法人资本金制度,在建设项目中实行资本金注入制度。其来源可以是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但其比例不应超过项目资本金总额的20%;也可以是政府的预算资金、地方政府的各种规费、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以及企业法人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

2.转换国家投资方式,加强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政府在逐步退出竞争性项目投资领域后,一方面,应强化其在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地位和投资力度,为竞争性项目配套和提供基础条件。要转换政府投资方式,确立一批政企分开、资产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的国家投资主体。这些主体是产权明晰,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国家投资主体对项目投资采取独资方式,也可以采取参股、控股或其他方式进行。

政府的职能主要应放在制定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鼓励和限制外资投向政策,运用对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的资本金注入、贴息贷款、担保、利息率和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经济杠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调控投资总量。

3.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应与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颁布实施和《贷款通则》的试行,作为技术进步资金主要来源之一的银行加速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职能转变的步伐。为了适应金融体制的改革,在推动企业建立技术进步机制方面,既要尊重企业的基本投资主体地位,又要兼顾银行资产保值增值需要,考虑到其贷款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利用目前政府掌握的贷款规模指标和宏观调控手段制定技术进步投资导向计划,由多家银行和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对导向计划中市场前景好、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银行愿意承贷,政府下达年度规模计划予以实施;而对市场前景不明、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项目,银行慎重评估,不愿承贷,政府将取消计划。这种“择优扶强、双向选择”的机制正是由传统体制下的项目审批制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引导制转变的改革方向。

此外,为了打破银行垄断,还应拓宽企业技术进步融资渠道,特别是随着改革深入,各种养老基金、待业保险基金等建立和完善,以及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渠道的规范化,应多方融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以形成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筹资渠道。

4.健全和发挥中介组织的功能及作用,为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形成创造条件。企业要成为技术进步的基本投资主体,需要有较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我们的各种协会、商会职能到位,真正起到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的喉舌作用,作为一种在投资决策中的制衡力量,维护企业权益,规范企业行为,影响政府决策,为企业投资决策、项目受益、承担风险等提供信息和各种机会,成为政府、企业都倚重的市场中介组织。

三、对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1.把企业技术改造与改革、改组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三改一加强”,就是坚持了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一。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改组就难以调整结构;不改造,就没有建立在先进科技与装备基础上的强大的物质生产力;不加强企业管理,就难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因此,应把企业技术改造与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宏观引导。政府应运用现有的制定产业政策、贴息、贷款规模、拨款、调节税、担保等手段,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上择优扶强,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企业倾斜。应选择一批优势企业,结合产品结构调整、新技术采用、新产品开发,通过投资倾斜,提高整个行业装备水平,培育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生长点,提高投资的使用效果。

3.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今后一个时期,应进一步扩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投融资渠道。其中包括要充分发挥外资在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中的作用,扩大外资引进。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制定鼓励引进的技术与设备目录,增大外资投入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

4.促进企业不断提高开发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继续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特别应重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较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继续大力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力量的结合,共建技术开发机构与经济实体,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5.依靠技术进步,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要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特别是要节水、节能、节材,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大幅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要有重点地制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划,抓好示范,对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大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如建筑节能、煤矸石利用等,要加快推广和改造,走投资少、产出高、见效快的新路子。

6.重视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育。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而企业家是企业决策层,科技人员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骨干力量。一批职业化、智能型、开拓型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首要条件。为此,一方面,在收入分配上向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倾斜;另一方面,加强审计,实行风险抵押,强化约束机制。

标签:;  ;  ;  ;  ;  

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