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植根于纪律_太上感应篇论文

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植根于纪律_太上感应篇论文

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扎下守规矩的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文化论文,规矩论文,种子论文,扎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华文化进监狱的实践证明,犯罪的人是可以教育改造好的;二是:“监狱人”对社会的警示:把好人生法律与道德罗盘,走好自己的路。

现在全国监狱对犯人的人文化管理已成趋势,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单纯追求监管改造和劳动改造两项指标的不断提升,但却忽略教育改造作用的发挥,使改造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分析服刑人员走向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人生观的扭曲和道德沦丧是主要因素。因而,我们认为教育改造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服刑人员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问题。也就是说,改造人的根本在于改造人的思想。改造思想的重点在于改造他们的道德思想,通过道德观念的重塑,唤起服刑人员心灵深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改造动力。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做出了在监狱里开展优秀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决定。

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在以《弟子规》作为入门教材的基础上,又选择了《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基础教材,制定了“三年一周期、每年一本书,循环进行”的教育规划,其中《弟子规》贯穿整个教育始终。基本目标是: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通过“五伦八德”的教育使服刑人员耻于犯罪,本本份份的做人;以《了凡四训》为主要内容,通过改过迁善的教育,使服刑人悔于犯罪,转染为净,干干净净的做人;以《太上感应篇》为主要内容,通过畏果断恶的教育,使服刑人员畏惧犯罪,转迷为悟,明明白白的做人。二是明伦倡孝,开启心智。《弟子规》及其背后的孝道文化,是开启人生心灵的万能钥匙,从中我们找到了中华文化教育的真谛:动情—入心—践行。依此而行,我们对服刑人员遵循忏悔—改过—感恩—重新站起来的路子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教育效果非常好。三是知行合一,贵在力行。下面我讲几个事例:

事例一:海南的一位副省长到监狱视察工作,当他问一位服刑人员,学习中华文化有何感受时?这位服刑人员说“如果我早学习中华文化特别是《弟子规》,我就不会到监狱里来了。”

事例二:经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海口监狱的囚子们都积极用行动表达改过迁善之心。海口监狱一名死缓犯给汶川地震受灾的孩子捐款1万元,当监狱民警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只想给灾区的孩子多买几个书包。

事例三:刑释人员吴垂泽,在出监狱前认真地学习中华文化,力行《弟子规》,做到了与人为善,礼貌待人。他在刑满释放后,到区公安局办理户口注册时,态度谦和恭敬,给民警行了鞠躬礼,使得在场的民警惊讶万分。

又如刑释人员张强,家里兄弟三人争家产闹得鸡犬不宁,他将在监狱中学到的《弟子规》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的道理,对兄弟耐心劝解,并表明了自己决不会为了财产伤害母亲的心,断送手足情,终于化解了家庭风波。

事例四:离别前的心里话。海口监狱刑满释放人员浮某:

“就要出监了,即将踏上拥抱故乡的归程,如果说我已然做好了‘从头再来’准备的话,那么应当得益于在海口监狱对我人生的补课。这课补得就是——中华文化的教育。……当老师把古人那些孝顺父母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时,我心中五味缠心,流下了不知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悔疚的泪水,……学然后知不足,回顾往事不堪回首的是自己做人的失败,是对父母的不孝。忏悔之后的信心支撑就在‘知耻而后勇’,当你对人懂得感恩时,对事学会尽心尽责时,对物知道珍惜时,对己能够克制时,你就会感到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时时在提醒和鞭策着你……人生失败的原因可以找出百十条,但共性的一点就是没能守住规矩,可真正要守得住规矩,还得靠修身养性,学会慎独。中华文化告诉我们,学习圣贤之道在于明(智慧)诚(老实),当你把学懂的《弟子规》真正变为实际的时候,你就扎下规矩的根。……在自律中,我们中国人同外国人很不一样的观念有两处:一是经常问一下自己的行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先吗?二是经常问一下自己的行为对得起儿女吗?服刑的五年半时光,我对家人欠缺的已经太多,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活,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我会带着这两把戒尺经常拷问自己,做一个循分称家的儿子,一个称职的父亲、一个合格的公民。”

以上是我与大家分享海南监狱系统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的简要情况,下面我想与大家共同分享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把好人生法律与道德罗盘,走好自己的路,换句话说,“监狱人”对社会的警示及反思。

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这就是两者的内在联系及区别。怎样理解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法律视野中的“人”,既不是雷锋同志那样的“好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这个人可以不做好事,但不能做坏事,可以在法律范围内随心所欲,但不能超出法律的边界为所欲为;这个人不需要具有多么高尚的道德品质,只要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就行,这就是法律对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可这一基本要求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不到,一个小小的海南省,每年送到监狱里服刑的就有三千人左右,而社会上游走在法律边缘为所欲为的人更是非常之多。

如果大家仅仅把法律当成知识学,而不注重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法律安全是最大的安全。我告诫诸位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应做到“三熟悉”:熟悉宪法、熟悉基本法律、熟悉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罪与非罪界限,犯罪概念构成,罪行种类,量刑,诉讼程序等要有准确的概念。我们追求的法律目标是: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犯法;积极维护法律,即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还要遵守纪律,纪律与法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就是越过了这条鸿沟从违纪开始,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法律底线是及格线,即60分,怎么样才能保证这60分人生底线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如果没有90分的道德支撑,60分法律底线是不可能保得住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好比大树,大树分树干和树根两部分,看得见的树干树枝好比法律,树主干是宪法,枝干是基本法律,看不见埋在土里的树根好比道德。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树根被蛀虫蛀了,这个大树一定会死掉。为此,我们只有给这棵大树多浇水施肥,还要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茁壮成长。由此可见,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监狱里的在押服刑人员绝大部分是青年人,我们应当反思知识、技术、学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素质、伦理道德、即如何做人的问题更有意义。现实中德育存在着家庭教育失传,学校教育失衡,社会教育失职的问题。我们不要责怪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应反思“小皇帝、小公主”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可以说是从第一口菜夹给谁培养起来的,换句话上说是从筷子上培养起人生的起步。如果从小就注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性的人,孩子会成为未成年犯吗?

监狱对社会人的警示与反思,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有学问的,亲人是父母给我们找来的朋友,而朋友则是我们自己找来的亲人,有些人就是因为择友不慎,在人生之路上付出沉重的代价,由此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有位曾在监狱服过刑的贾某,曾经是北大法律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海南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工作,后来结识了外商施某,施某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将贾某拉下水。贾某在讲到自己人生教训时,讲了这样一段话:“常言道:满面春风皆朋友,欲寻知音难上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人生之旅中,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甚至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人际关系、朋友交往看似小事,实为关键。好的朋友不会带你步入误区,甚至可以在你迷途时当头棒喝,促你清醒;而不好的朋友从一开始就注定在坏的方面影响你,诱发你人生中罪恶的一面,使你意志消沉,甚至沦为罪犯。”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多么深刻地道出人际交往的真谛。朋友之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以心相交,淡泊明志,良友不失。应当铭记: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监狱犯人中有一特殊群体那就是职务犯罪人员,职务犯罪有三个要件:一是掌握稀有资源既公共权力,二是机会,三是动机。从动机上剖析,职务犯罪有三个鲜明的特征:欲望的放纵、藐视法律、侥幸心理。绝大多数罪犯都是在乎凡现实生活与过分的对金钱享乐追求矛盾中,没有很好把握法律和道德底线所致,取不义之财、做不仁之事,一笔笔地写就了对自己的判决书。一份调查显示:在押犯中有35.6%的人承认自己羡慕有钱有势的人,有42%的人赞成人无外财不富,有41%的人觉得占便宜比受到道德谴责更合算等一些错误观念。这种被扭曲的占据支配地位的人生价值观必然导致一些人走向错误的人生,来到这个本不该来而又不得不来的地方——监狱。钱与人格是不等式,钱与人的价值是不等式,钱与人的幸福是不等式。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现实与欲望之比,幸福感的大小,就取决于分母欲望的高低,乐观者,苦中有乐,苦亦甜,悲观者,苦中挣扎,苦无边。正反经验告诉我们清正廉洁不易,要做到“五不为”至关重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扰,不为钱所迷,不为情所误,不为官所惑。我们在起心动念上,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戒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常敲廉政警钟,要有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之心。用一撇是爱心,一捺是责任心写好一个“人”字。

有这样三句话大家要记住:不到医院不知道健康重要,不到监狱不知道自由重要,不到火葬场不知道生命重要。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在人生岔路口上,千万不要迈出那致命的第一步,有些人就是一只脚站在自己的家门口,另一只脚站在监狱的大门口,把握得好就会在自己的家门口,进进出出享受天伦之乐,把握得不好,就可能迈进监狱的大门,一人不廉,全家不圆。

把握好法律与道德底线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命题,那就是人生核算。从事不同职业有不同的人生核算定律,例如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九十九次失败甚至更多次失败,都不叫失败,一次成功就有可能获诺贝尔奖。从事政治职业的人,九十九次成功不叫成功,一次失败就是就足以身败名裂。对于涉世尚浅的社会人特别是对青年人来说,也可能因一念之差、贪一时之利、报一箭之仇、图一时之安逸,一失足则终身恨。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输不起”呀!输不起无数次成功之后的一次越过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失败,因为法律没有“将功赎罪”这一说法。一个人只有把后悔想到前面才不会犯错误,逍遥法外自在吗?做了亏心事就怕鬼叫门,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敛财越多内心的罪恶就越重,从而草木皆兵。正如《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巴西科学家证明廉洁官员生病或死亡16%,贪污官员生病死亡60%。《弟子规》曰:“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就是告诫那些有侥幸心理的人,要有改错的勇气,“知耻者近乎勇”当人生方向错误时,停止走错的脚步就是进步!近三十年军旅生涯我记住了八个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转业到地方十余年时间,我也记住八个字:提高警惕,保卫自己。捍卫自己是极其重要的,自律性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再好的教育比不上自重,再好的监督比不上自励,再好的机制比不上自警。要克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论,掌权不谋私吃亏论,风气不好无力抵抗论。履行职责时干成事,行使权力时不能干出事。在恪尽职守上不能小视自己,在行使权力上不能膨胀自己。特别提醒当权者注意,切忌“无论办什么事,有规矩按规矩办,没规矩凭良心办,关系是别人的,责任是自己。”

学会人生核算还要研究等式和不等式代价问题。用法律标准衡量犯人在监狱服刑是等式代价。在中国,一个人“出事了,进监狱了”,表面是个法律问题,实际是个道德问题,每个人所真正在意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法律评价,更重要的是道德评价。每个人都有尊严包括犯人在内,服刑人员之所以有强烈的自卑感,没脸见人,主要是因为法院的有罪判决在现实中几乎等同于“缺德判决”,人格将永远钉在耻辱柱上。除此外,对家人、亲人造成伤害的愧疚之苦,《弟子规》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对这句话,服刑人员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家对于高墙电网之内的服刑人员们来说,就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只有监狱人才能真正领悟这八字真谛,这八字破碎的时候,任何家庭,任何人生都不可能避免悲剧的厄运!

一个落马女贪官邱诗妹算了七笔账,值得我们深思:第一笔,政治账——自毁前程:从我戴上手铐的那一刻起,就宣判了我政治生涯的终结;第二笔,经济账——倾家荡产:如果没有对钱的贪欲,靠合法的收入,也足以让我过上富有的生活,营造一个幸福家庭。但这一切现在对我来说都已经化为乌有;第三笔,名誉账——身败名裂;我的脸上将永远刻下“女贪官”的烙印,我也无法再面对我的亲朋,更无颜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第四笔,家庭账——夫离女散:夜里经常做梦,只有那时才能等到一家人团聚和欢声笑语的时刻,而醒来后回味这短暂的甜蜜,只能让我更加的悔恨。第五笔,亲情帐——众叛亲离:我走进了监狱高墙内,听说那些平素和我家交往密切的亲朋好友再也没有到我家去过,那些曾和我同窗共读的同学也不再炫耀和我的深情厚意。第六笔,自由帐——深陷牢笼:没有自由将失去生命的精彩,失去自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渴望自由的感觉也许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能真正的体味到。第七笔,健康帐——身心交瘁:以前我是一头秀发,现在几乎都变成灰白色野草,成缕成缕往下掉。

最后,我还是想借用一名曾在监狱服过刑的人说过的话作为我的结束语:人生好比一部手抄史书,记载着许多难忘的往事,人们闲来常会翻阅史书,得意描绘自己当年的成就时光,据以自豪。而我却不堪回首,而又不能不常常回头看一看,以忏悔的目光看一看。因为我的人生历程充满着悲痛,充满着耻辱,一种自我蹂躏青春时代的耻辱。同龄人们,读史能使人明智,正视现实,把握自己,走好人生之路吧!”

标签:;  ;  ;  ;  ;  

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植根于纪律_太上感应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